《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八十一條: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deafness﹞無聞也。

 所以然者,以重發汗﹝sweating﹞,虛,故如此。

 本條為問診探病法。

>【解曰】:

 未持脈時,見病人叉手自冒心,師使咳以試之,病人不作咳聲者,此必耳聾﹝deafness﹞無聞也。

 其所以叉手冒心與耳聾者﹝deafness﹞,以重發其汗,虛,故如此。

 發汗﹝sweating﹞每使心陽外散而成陽虛(心陽指體溫與心機能)。

 水氣無陽不化,當發汗﹝sweating﹞陽外散之時,腸胃間之水氣隨之上升,當汗後陽氣虛微之時,即停於心下而為心下悸﹝Palpitation﹞。

 病者覺悸動之不舒,乃叉手以冒其心部,欲求悸之寧靜。

 若重發其汗,不特心陽虛而津液亦虛。

津虛即陰虛,陰虛則為腦轉耳鳴﹝tinnitus﹞或耳聾﹝deafness﹞矣。

 津液之生,由於陽氣之化。

 氣者,各組織細胞之生活力也,其發動之原則,屬生殖腺中所產生之生殖素。

 人生各臟器各組織發育滋養之力,即藉此元素為發動力。

 《內經》名之曰:「精」,亦曰:「腎氣」。

 生殖素源源產生充足者,一切細胞之生活力不減,新陳代謝旺盛,津液之在人身亦充而且富。

 「傷寒﹝typhoid﹞」一再發汗﹝sweating﹞,重傷其津,間接傷及元素,於是神經失養,細胞痿廢,尤以知覺神經之影響更大,故五官方面之變動至巨,目眩﹝dizzy_vision﹞,耳鳴﹝tinnitus﹞,耳聾﹝deafness﹞,相繼發生也。

 試觀初病一二日,或勞倦過甚,汗腺﹝sweat_gland﹞稍多,即口味不振,再重則頭昏,目眩﹝dizzy_vision﹞,耳鳴﹝tinnitus﹞。

 可見津液受傷者,五官之知覺神經先受影響。

 《內經》謂「精脫者耳聾﹝deafness﹞」,蓋即此理。

 總觀此條,叉手自冒心,為陽虛水停心下作悸,與六十九條同,可以「桂枝甘草湯」:治之,耳聾﹝deafness﹞無聞為重汗陰虛,宜「附子湯」或「苓桂朮甘湯」治之。

>【本條之脈證、舌證】:當與六十九條同。

>【本條之針法】:

 肝俞﹝BL18,⊥﹞、腎俞﹝BL23,⊥﹞、命門﹝DU04,⊥﹞。

 餘如六十九條。

 此三穴為補肝腎之法,能補助耳竅中之聽神經,與其組織中之淋巴發生變動以復聰。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