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七十一條:發汗﹝sweating﹞後,腹脹滿者﹝abdominal_fullness_and_distention﹞,「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本條為虛性腹脹滿﹝abdominal_fullness_and_distention﹞之治法。

>【解曰】:

 發汗﹝sweating﹞之後,表邪已解,而腹發生脹滿者,以「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腹脹滿﹝abdominal_fullness_and_distention﹞,有虛性,有實性。

 就本方觀,此條之腹脹滿﹝abdominal_fullness_and_distention﹞則屬虛性,或其人胃氣素不健,素有胃腸病,經發汗﹝sweating﹞之後,傷其陽氣,胃陽虛致發生脹滿,於是胃腸之消化更不良,水穀發酵之氣體不得降,充斥於胃腸之間而為脹滿。

 故以芳香性之「厚朴」、「生薑」劑刺激其神經而降之,且「厚朴」苦溫,專治脹滿,「生薑」合「半夏」猶能溫胃而開降滯氣,「甘草」、「人參」補其已傷之中氣。

 虛性脹滿屬於腸胃之神經呆滯不化,不能使水穀發酵之氣下降,宜本方治之。

 若實性脹滿,則屬於腸中有形之積滯不降,大便閉塞不通之所致,以「承氣」為主劑,若投本方,大非所宜,形且使之益滿,故虛實之分,在診斷上不可不知。

 實性者,按其腹腔,輕重皆見繃緊有彈力,其脈實,其苔厚。

 虛性者,輕按腹腔似繃緊,重按則空虛無力,其脈濡或虛大,其苔薄,其質淡,或雖厚而鬆,不如實性者之老斂。

 虛實之辨,大概如此。

 腹脹滿﹝abdominal_fullness_and_distention﹞而不用下劑,可知其為胃腸內容無物。

 內容無物,必屬虛性脹滿,可推測知其為腸神經弛緩而麻痹,即今所謂「鼓腸」者是也。

 前條之臍下悸﹝throbbing_below_umbilical_region﹞,欲作「奔豚﹝kidney_amassment﹞」,而是神經痙攣絞紮之輕性者,故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之緩解劑,此條之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者,以刺激腸之神經也。

 本方不特為虛性脹滿之良劑,凡食慾不振,脘腹脹滿﹝abdominal_fullness_and_distention﹞不舒,與胃神經不振之神經性消化不良胃病,用之皆有良效。

 尤在涇曰:「發汗﹝sweating﹞後,表邪雖解去,而腹脹滿者﹝abdominal_fullness_and_distention﹞,汗多傷陽,氣窒不行也。

 是不可以徒補,補之虛氣愈窒,亦不可以逕攻,攻之則陽益傷,故以「人參」、「甘草」、「生薑」助陽氣,「厚朴」、「半夏」行滯氣,乃補泄兼行之法也。」

>【本條之脈證、舌證】:已述如上。

>【本條之針法】:

 內關﹝PC06,⊥﹞、公孫﹝SP04,⊥﹞、足三里﹝ST36,⊥﹞。

 「足三里﹝ST36﹞」善降腸胃之氣,

 「內關﹝PC06﹞」、「公孫﹝SP04﹞」亦善治腸胃之不消化病。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之主證】:

 東洞翁曰:「治胸腹滿而嘔者。」

 湯本氏曰:「發汗﹝sweating﹞後,腹部虛滿者,為本方所主治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霍亂﹝cholera﹞,吐瀉後腹猶滿痛而有嘔氣者(非實滿也)。」

 《用方經驗》本方之主治曰:「平生『敦阜』之症(肥大之意),或噫氣﹝belching﹞,或吞酸﹝acid_swallow﹞,心下不堅滿而膨脹者。」

 《張氏醫通》曰:「本方治胃虛嘔逆﹝emesis﹞,痞滿不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