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六十七條:發汗﹝sweating﹞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本條為汗後傷津液致身疼痛之治法。

>【解曰】:

 病有發汗﹝sweating﹞之後,傷其津液,致身疼痛,脈見沉遲者,以「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治之。

尺中脈微或遲,上條已有明文不可發汗﹝sweating﹞,以其裏虛﹝interior_deficiency﹞血不足也。

 但發汗﹝sweating﹞後,身仍疼痛,則表邪猶未淨,而脈已見沉遲,則發汗﹝sweating﹞已傷其津液可知。

 身疼痛雖屬表邪未淨,而血虛神經失養,亦為一大原因。

 補其陰血,則遺邪仍不解,再發其汗,則陰血更傷,故仲師立「新加湯」法,養血而兼解表,雙方兼顧,則正復而邪解,與吾人治療尺微或遲而有表邪者之一大法門。

脈沉遲為裏寒證。

 發汗﹝sweating﹞後而見沉遲者,則非裏寒,乃屬血虛,不能充筋脈管之故。

有疼痛為表邪未淨,亦為血不暢行痹阻經絡之故。

 「新加湯」為「桂枝湯」倍加「芍藥」、「生薑」與「人參」。

 「白芍」通血之痹而止痛,「生薑」溫舒經絡亦止痛,且「芍藥」合「甘草」又為養陰補血之妙品。

 業師瞿簡翁常謂「『芍藥』、『甘草』同用,甘苦相合,有『西洋參』之功用,生津養血,有過之無不及」云。

  「人參」為補陰之主藥;

  「桂枝」溫通血管,止身疼痛,且解餘邪;

  「桂枝湯」一增加,即成為陰虛有外感之特效良方。

 中藥配合之神,即於此等方見之。

 成無己曰:「汗後身疼痛,邪氣未盡也;脈沉遲,營血不足也」。

 《經》曰:『其脈沉者,營氣微也。』

 又曰:『遲者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與『桂枝湯』以解未盡之邪,加『芍藥』、『生薑』,『人參』以益不足之血。」

>【本條之舌證】:當為苔薄白微燥。

>【本條之針法】:

 合谷﹝LI04,T﹞、外關﹝SJ05,T﹞、復溜﹝KI07,⊥﹞、後谿﹝SI03,⊥﹞、肩髎﹝SJ14,T﹞。

 以「合谷﹝LI04﹞」、「外關﹝SJ05﹞」、「肩髎﹝SJ14﹞」:治身痛;

 補「復溜﹝KI07﹞」、「後谿﹝SI03﹞」以疏通小腸經腎經,加增化源,產生津液。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生薑(四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餘依桂枝湯法。

>【本方之主證】:

 東洞翁曰:「本方治『桂枝湯證』而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身疼痛及嘔者;

 又主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或有拘急﹝hypertonicity﹞,或有嘔證者。」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