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六十六條:下之後,復發汗﹝sweating﹞,晝日煩燥﹝vexation﹞不得眠﹝insomnia﹞,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本條為陽虛煩燥﹝vacuity_vexation﹞之治法。

>【解曰】:

 病有與下劑之後,復與汗劑,致成陽虛之證。

 晝日發生煩燥﹝vexation﹞不得眠﹝insomnia﹞,至夜則安靜,不嘔亦不渴,亦無發熱﹝fever﹞、惡風﹝aversion_to_wind﹞等表證,兩脈沉微,身無大熱,完全成為陽虛證狀者,以「乾薑附子湯」主治之。

下後發汗﹝sweating﹞,有使陰虛者如六十四條,有使陰陽俱虛者如六十五條,有使陰不虛而陽虛者即如本條。

 陰虛者,可任其自復,陰陽俱虛者,可陰陽兩救之,如「人參四逆湯」,本條祇是陽虛,則以「乾薑附子湯」主之。

下後,血液下趨則心陽虛,發汗﹝sweating﹞則體溫外散而衛陽亡,於是成為純粹之陽虛證,致晝日煩燥﹝vexation﹞不得眠﹝insomnia﹞,至夜復安靜。

煩燥﹝vexation﹞大多由裏熱亢盛,如「大青龍證」、「白虎證」,亦有表不解,邪熱不得解之煩燥﹝vexation﹞,如「桂枝湯證」。

 此則乃為變相之煩燥﹝vexation﹞,故下文證明

  不嘔,無「少陽證﹝Shaoyang_Syndrome﹞」之熱;

  不渴,無「陽明證﹝Yangming_syndrome﹞」之熱;

  無表證,亦無「太陽證﹝Taiyang_Syndrome﹞」之熱;

  身無大熱,無內外皆熱之熱;

  脈沉微,更足說明純粹屬於陽虛陰盛,虛陽躁擾之假熱證。

 其煩於白晝,靜於夜分者,以白日藉氣候之陽熱而蠢動,故晝日覺煩燥﹝vexation﹞不得眠﹝insomnia﹞,夜則已無蠢動之力,故至夜而安靜。

 燥同躁。

 陰虛者,當救陰。

 陰陽兩虛者,當陰陽兩救之。

 祇有陽虛,則當救其陽。

 救陽宜急不宜緩,以陽主生化,無陽則不化,各組織之機能有立絕之危,故本條以「四逆湯」去「甘草」之緩,但取「薑附」之迅烈以救之。

陽虛見煩燥者﹝vexation﹞,如「真武證」、「吳茱萸湯證」等,患者極

 非具下列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者,不得視為陽虛煩燥﹝vacuity_vexation﹞,不得視為本方之證。

 辨證宜審慎之。

→【尠﹝甚少﹞:音,ㄒㄧㄢˇ。意:少:鮮為人知。屢見不鮮。】

 程郊倩曰:「下之後復發汗﹝sweating﹞,晝日煩燥﹝vexation﹞不得眠﹝insomnia﹞,虛陽擾亂,外見假熱也;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陰氣獨盛,內係真寒也。

 宜『乾薑附子湯』,直從陰中回陽,不當於晝日煩燥﹝vexation﹞一假熱證狐疑也」。

 尤在涇曰:「大法晝靜夜劇,病在腎陰;夜靜晝劇,病在胃陽。

 汗下之後,晝日煩燥﹝vexation﹞不得眠﹝insomnia﹞,夜而安靜者,邪未盡而陽已虛。

 晝日陽虛欲復而與邪爭,則煩燥﹝vexation﹞不得眠﹝insomnia﹞;夜而陰旺陽虛,不能與邪爭,則反安靜也。

 不嘔,不渴,裏無熱也。

 身無大熱,表無熱也。

而又無頭痛﹝Headache﹞惡寒﹝aversion_to_cold﹞之表證,其脈又不浮而沉,不洪而微,其為陽氣衰少無疑,故當以『乾薑附子』以助陽虛而逐殘陰也。」

 陳修園曰:「下之後復發汗﹝sweating﹞,亡其陽氣。

 晝日為陽,陽虛欲援同氣之救助而不可得,故煩燥﹝vexation﹞不得眠﹝insomnia﹞;夜為陰,陰盛則相安於陰分而安靜。

 其於不嘔,不渴,知其非傳裏熱邪。

 其於無表證,知非表不解之煩燥﹝vexation﹞也。

 脈沉微,氣虛於裏也。

 身無大熱者,陽虛於表也。

 此際不急復其陽,則陽氣先絕而不可救,以『乾薑附子湯』主之。」

>【本條之舌證】:其舌苔必薄白而質淡。

>【本條之針法】:

 神闕﹝RN08,X﹞、關元﹝RN04,X﹞。

 取二穴多灸之,以壯心陽即可。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劈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本方之組合:人身陽氣敷布之樞,在於心臟搏動之力強;陽氣產生之源,在於胃氣溫化之力強。

 胃寒者,水飲﹝water-rheum﹞不化,每作慌悸,體溫不和,影響於心臟者甚大。

 本方偏重於溫胃,間及於強心,以「乾薑」為君,「附子」佐之。

 晝日煩燥﹝vexation﹞不得眠﹝insomnia﹞,即胃陽不化作慌悸也。

 脈沉微,心陽不振,射力不充於四肢也。

 故本方投之,陽氣立振,效如桴鼓﹝Get_instant_results﹞矣。

>【本方之主證】:

 東洞翁本條定義曰:「治下利﹝diarrhea﹞煩燥﹝vexation﹞而厥者。」

 《外臺秘要》曰:「『深師乾薑丸』(即本方之丸劑)治傷寒病不止。」

 《和劑局方》曰:「『薑附湯』(即本方)治暴中風冷,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cholera﹞轉筋﹝spasm﹞,一切虛寒,並皆治之。」

 《三因方》曰:「『乾薑附子湯』:治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狀如暗風,手攣搐,口噤,四肢厥冷﹝Coldness_of_limbs﹞,或腹燥熱。」

 《易簡方》曰:「『薑附湯』(即本方),凡陰證傷寒,大便自利﹝spontaneous_diarrhea﹞,而發熱者,尤宜服之。」

 《名醫方考》曰:「『附子散』(即本方之散劑)治寒痰反胃﹝stomach_reflux﹞者。」

 《衛生寶鑑》曰:「身冷,脈沉數,煩燥﹝vexation﹞,不飲水,此名陰盛格陽﹝exuberant_yin_repelling_yang﹞,『乾薑附子湯』加『人參』半兩治之。」

 《聖濟總錄》曰:「『附子散』:治小兒凍足爛瘡,以『附子』(二枚)、『乾薑』(二兩)擣羅為散,入綿中,如裝襪,若有瘡膿,即以臘月豬脂塗之。」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