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四十二、三條:「太陽傷寒﹝Taiyang_cold_damage﹞」,脈浮緊,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ld﹞,身疼痛,不汗出﹝sweating﹞而煩燥者﹝vexation﹞,「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sweating﹞,惡風﹝aversion_to_wind_and_cold﹞,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膶﹝muscular_twitching_and_cramp﹞,此為逆也。

 本條為外有表寒,內有裏熱之治法,亦即「大青龍湯」之證狀。

>【解曰】:

 「太陽傷寒﹝Taiyang_cold_damage﹞症」,脈見浮緊,證見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ld﹞,身疼痛,不汗出﹝sweating﹞,純粹為一表寒「麻黃湯證」,但不同者尚有煩燥﹝vexation﹞一證。

 煩燥﹝vexation﹞為裏熱,故於「麻黃湯」中加「石膏」名「大青龍湯」主治之。

 若脈不浮緊而微弱,證不惡寒﹝absence_of_aversion_to_cold﹞而惡風﹝aversion_to_wind﹞,不汗出﹝sweating﹞而汗出者﹝sweating﹞,則為脈證不合,「大青龍湯」不可與服之。

 以脈微弱、汗出﹝sweating﹞、惡風﹝aversion_to_wind﹞,為「少陰」虛證,若與服之,必變為厥逆,甚至筋惕肉膶﹝muscular_twitching_and_cramp﹞,則為逆治矣。

 「太陽」病例,

  「中風﹝apoplexy﹞」脈浮緩,發熱﹝fever﹞,汗出﹝sweating﹞,惡風﹝aversion_to_wind﹞;

  「傷寒﹝typhoid﹞」脈浮緊,發熱﹝fever﹞,無汗﹝adiaphoresis﹞,惡寒﹝aversion_to_cold﹞。

 於生理病理極合。

 本條原文首句為「太陽中風﹝Taiyang_apoplexy﹞」脈浮緊,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ld﹞,不汗出﹝sweating﹞,顯然錯誤。

 下條「傷寒﹝typhoid﹞」脈浮緩,亦是脈證與命名相反,陳本首先指出前後條倒置之誤。

煩燥﹝vexation﹞為裏有熱之所致,即產熱中樞機能亢進,神經不寧現象,並非表寒束縛,熱不得外發而內鬱所致。

 苟為無汗﹝adiaphoresis﹞,熱不得泄之所致者,則「麻黃湯」解其表,汗出﹝sweating﹞熱解,毋須再加「石膏」,故本症為表有寒、裏有熱之症。

 「大青龍湯」即為表寒裏熱之主方,以「麻黃」解其表寒,「石膏」清其裏熱。

 裏熱除,則煩燥﹝vexation﹞已;

 表寒解,則身熱、惡寒﹝aversion_to_cold﹞、身痛皆已。

 若脈見微弱,為「正氣﹝vital_qi﹞」不足、體溫不充之「少陰」脈象;汗出﹝sweating﹞、惡風﹝aversion_to_wind﹞,為表虛亡陽﹝yang_depletion﹞之「少陰」證狀,即心臟衰弱﹝Cardiac_failure,CF﹞之候。

 體溫不足,心藏衰弱,即是「少陰」陽虛之證,只可溫補,不可發汗﹝sweating﹞,更不可清裏,故「大青龍湯」不可服之。

 服之則汗愈出,而陽愈亡,心愈弱。

 輕則成為厥逆,重則筋肉失於溫煦,不隨意神經起反射作用而為筋惕肉膶﹝muscular_twitching_and_cramp﹞、躁擾不寧之真寒假熱證矣。

 故用「大青龍湯方」時,必須認清其主證,方不誤投。

>【本條之舌證】:

 為舌紅,苔薄白;舌紅為裏熱,苔薄白為表寒。

>【本條之針法】:

 照三十九條針治,另加下穴以治內熱煩躁。

 曲池﹝LI11,T﹞、足三里﹝ST36,T﹞、間使﹝PC05,T﹞。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石膏(如雞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sweating﹞多者,溫粉撲之。

 一服汗者,停後服。

>【本方之主證】:

 為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ld﹞,身疼痛,不汗出﹝sweating﹞而煩燥者﹝vexation﹞。

 東洞翁本方條曰:「治喘及咳嗽﹝cough﹞,渴欲飲水,上衝,或身痛,惡風寒者﹝aversion_to_wind_and_cold﹞。」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發汗﹝sweating﹞峻發劑,無論矣。

 其他溢飲,或肺脹,其脈緊大,表證盛者,用之有效。」

  又:「天行赤眼,或風眼初起,此方加『車前子』以大發汗﹝sweating﹞,時有奇效。

 蓋風眼為目之疫熱,故非峻發無效也。

 蓋此方實居『麻黃湯』之首要者。」

 「大青龍湯」之組合:以

 「麻黃」為發汗﹝sweating﹞去水之主藥,發熱﹝fever﹞,身疼痛,得之則癒。

 「桂枝」亦為止痛解表之品,合「杏仁」亦為降氣之上衝,氣緊、頭痛﹝Headache﹞等得之則癒。

 「石膏」為清裏熱之主藥,煩躁得之自已。

 「生薑」助「麻黃」之散,亦與「草」、「棗」等和胃氣。

 「大棗」為化水氣和胃氣之品。

 「甘草」為調和諸藥與緩和神經之用。

  本方之組合意義,大致如此。

 「麻黃」、「石膏」為主藥,「桂枝」、「杏仁」為助藥,「草」、「薑」、「棗」則佐導而已。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