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三十九條:「太陽病﹝Taiyang_Disease﹞」,頭痛﹝Headache﹞,發熱﹝fever﹞,身疼,腰痛﹝lowback_pain﹞,骨節疼痛﹝joint_pain﹞,惡風﹝aversion_to_wind﹞,無汗﹝adiaphoresis﹞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本條為「太陽傷寒﹝Taiyang_cold_damage﹞」之正治法。

>【解曰】:

 寒邪初成於肌表之「太陽病﹝Taiyang_Disease﹞」,名曰:「太陽傷寒﹝Taiyang_cold_damage﹞麻黃湯證」。

 其證狀為頭痛﹝Headache﹞、發熱﹝fever﹞身疼,腰痛﹝lowback_pain﹞、骨節疼痛﹝joint_pain﹞等之一身皆痛,並惡風﹝aversion_to_wind﹞、無汗﹝adiaphoresis﹞而喘者,必須與之發汗﹝sweating﹞,以「麻黃湯」主治之。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為外感風寒,病邪在肌表之總稱。

 其治療以「桂枝湯」與「麻黃湯」二方為主劑。

 其分別之主要點,則在有汗無汗﹝adiaphoresis﹞脈浮緩脈浮緊上分辨。

 其頭痛﹝Headache﹞、發熱﹝fever﹞身痛、惡風﹝aversion_to_wind﹞等,則為共有證狀。

 本條為寒邪外束,正氣﹝vital_qi﹞因鼓動血液向外奔放抗拒。

 但散熱中樞機能不稱職,於是較「桂枝證」之頭項強痛﹝rigidity_of_nape_and_headache﹞、發熱諸證外,復多身疼、腰痛﹝lowback_pain﹞、骨節疼痛﹝joint_pain﹞而喘諸證。

 簡言之,一身皆發生疼痛而兼喘逆﹝panting_counterflow﹞。

 所以然者,以寒邪外束,汗腺﹝sweat_gland﹞緊閉,身體內之疲勞物質與殘廢物質無法排泄,停留於筋肉之間而為疼,蓄積於骨節之間,刺激神經而為痛。

 全身之熱氣、水毒既不從皮膚而發,於是上湧於肺,冀藉呼氣以排出。

 肺臟受熱氣、水毒之薰蒸湧擠,加速呼氣以放散之,乃形成喘逆﹝panting_counterflow﹞病態。

 種種病苦之癥結在皮膚汗孔緊閉,祇須開宣汗孔,發洩汗液,則一切殘餘物質及熱氣、水毒皆從汗解,諸證全消矣。

何謂疲勞物質?

 吾人終日熙攘不息,筋骨百骸運動無已,於是筋肉中產生一種疲勞物質,等於機輪運轉,兩種輪齒磨擦下之油滓,亦等於煤炭燃餘之灰燼。

 此項疲勞物質,即從汗孔中與尿道中排洩而出。

 吾人勞動愈甚,此類物質之產生亦愈多,多則不及盡洩於體外,蓄於體內而為祟,於是身體感覺異常疲倦、四肢痠痛等證狀矣。

何謂殘廢物質?

 吾人一日三餐,晝夜呼吸,所以維持生命之不息。

 當飲食消化之後,其菁華由腸胃吸收,從淋巴管、微血管運輸各組織,營養各細抱,經細胞之吸收,排出其殘餘,即為殘廢物質產生之一。

  又因吸入之氧氣在體內起燃燒作用,以維持體溫之一部及維護細絕之活力,經起燃燒作用之後,亦如柴炭燃燒後產生之灰燼相等,此為殘廢物質產生之二。

 此外,尚有血球細胞等之老廢者、死滅者。

 一切物質之殘餘統稱之曰殘廢物質,由皮膚小便排洩而出,若留著不洩,經絡筋骨能發生痛證。

何謂熱氣、水毒?

 熱氣即吸入氧氣發生燃燒之溫熱與飲食物產生之發酵熱,在體中不斷產生,亦不斷在皮膚與呼氣時發散之,體溫即保持常度,不致蓄積為害。

 水毒即蒸化之水氣,亦從呼氣、皮膚、小便各處發洩,若排洩機關寒閉,此項水氣即蓄積化為毒液,稱謂水毒。

感冒寒邪,致皮膚緊束,此項疲勞物質、殘廢物質、熱氣、水毒,不能盡量排洩,蓄積於筋肉、骨節間,刺激神經而為疼痛,奔向肺臟即為喘逆﹝panting_counterflow﹞。

 本條之病理大概如此。

 「麻黃湯」以「麻黃」、「桂枝」為主體,

  一以開發皮膚,刺激汗腺﹝sweat_gland﹞而為汗:

  一以溫通血管,驅除病毒;內溫外散,於是一汗而諸痛皆止,肺氣得舒,復佐以「杏仁」以平喘,「甘草」以緩急促,則諸證皆消矣。

 徐靈胎曰:「『麻黃』:治無汗﹝adiaphoresis﹞,『杏仁』:治喘,『桂枝』、『甘草』:治太陽諸證,無一味不緊切,所以謂之經方。」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為浮緊;舌為白苔。

>【本條之針法】:

 合谷﹝LI04,T﹞、經渠﹝LU08,T﹞。

 取「合谷﹝LI04﹞」、「經渠﹝LU08﹞」以反射發汗﹝sweating﹞中樞,使全身汗泄。

 關於頭痛﹝Headache﹞、身疼,則視其病灶﹝lesion﹞所在而隨證取穴,如

 頭痛﹝Headache﹞取「風府﹝DU16﹞」、「風池﹝GB20﹞」;

 上肢痛取「肩髎﹝SJ14﹞」、「曲池﹝LI11﹞」;

 下肢痛取「陽陵﹝GB34﹞」、「三里」;

 腰背痛取「後谿﹝SI03﹞」、「委中﹝BL40﹞」等穴可也。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本方之主證】:

 東洞翁曰:「本方治喘而無汗﹝adiaphoresis﹞,頭痛﹝Headache﹞,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ld﹞,身體疼痛﹝generalized_pain﹞。」

 《方輿輗》「還魂湯」(即本方)條曰:「此方為起死回生之神劑,誠不愧『還魂』名也。

 小兒發搐而死,二三日不醒,間有起之者。

 余通家一芽兒,曾患此病,醫人來集,投以驚藥數方,且針且灸,治法殆盡,未見一效,病勢已極,皆曰不治。

 余後諸醫至,初診其脈,可謂沉絕,暫對之,則時有生機髣髴可見。

 因向病家曰:此子雖病勢已危,以余觀之,全是熱邪鬱閉之極,若一得發洩,庶幾可以回春。

 即作『還魂湯』與之,使其母抱而被覆之,須與,汗出﹝sweating﹞即醒。

 蓋『還魂湯』原無發汗﹝sweating﹞之說,今用之使被覆,乃出余之胸臆,先覺者尚何言哉。

 余常值小兒之發熱昏沉者,則務發其汗,十不一誤。

 此證遽用金石腦麝,不惟不醒,反引其邪深入於內,禍在反掌之間。」

 喻嘉言曰:「小兒病發熱昏沉,務擇『傷寒﹝typhoid﹞』名家,循經救療,則百不失一矣。』洵確論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