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十九條:「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warm_needling﹞,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視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本條示治病以脈證為標準,不憑日數作定則。

>【解曰】: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有二三日,已與發汗,或已與吐法,或已與瀉下,或已與溫針﹝warm_needling﹞,而病仍不解者,則此為不良證狀,「桂枝陽」已不中與之矣。

 應觀察其脈形與證狀,知其所犯為何種之逆治。

 由汗而致歟?

 由吐而致歟?

 抑由下或溫針﹝warm_needling﹞而致歟?

 當隨其脈證而治之。

 「若」作「或」字解。「壞」作「不良」解。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或因汗不如法,或誤用吐、下法、溫針﹝warm_needling﹞法等等,而致其病仍不癒,乃變為不良之證狀矣。

 仍不解者之「解」,非指原病如頭痛﹝Headache﹞、發熱惡寒﹝aversion_to_co1d_with_fever﹞、脈浮等之仍在未變也。

 此為壞病之「壞」,亦非敗壞至已臨不可救治之謂也。

 觀下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可知病已變為他種證狀,仍可隨其所變之證狀依法治之。

 柯韻伯曰:「《內經》曰:『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汗不解者,當須更汗。』

 吐、下、溫針﹝warm_needling﹞之法,非『太陽』所宜,而三日中亦非吐、下之時也。

 治之不當,故病仍不解。

 壞病者,即變證也。

 若誤汗,則有汗漏不止、心下悸﹝Palpitation﹞、臍下悸等證。

 妄吐,則有飢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證。

 妄下,則有結胸、痞硬、協熱下利﹝diarrhea﹞、脹滿、清穀等證。

 火逆,則有發黃、圊血﹝latrine_bleeding﹞、亡陽﹝yang_depletion﹞、奔豚﹝kidney_amassment﹞等證。

 是『桂枝證』已罷,故不可更行『桂枝湯』也。

 『桂枝湯』以五味成方,減一增一,便非『桂枝湯』,非謂:『桂枝』竟不能用也。」

隨證治逆法:

 「太陽中風﹝Taiyang_apoplexy﹞」,即禁大汗,誤汗之變證,不外發生液乾、體溫減低等證,大致如下數條:

 汗漏不止,小便少,四肢急,「桂枝加附子湯」救之。

 灸「神闕﹝RN08﹞」、「氣海﹝RN06﹞」、「陰郄﹝HT06﹞」。

 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救之。

 針「合谷﹝LI04﹞」、「外關﹝SJ05﹞」、「復溜﹝KI07﹞」、「後谿﹝SI03﹞」。

 汗出﹝sweating﹞過多,心下悸﹝Palpitation﹞欲得按者,「桂苓甘草湯方」救之。

 灸「巨闕﹝RN14﹞」、「水分﹝RN09﹞」。

 臍下悸欲作奔豚者﹝kidney_amassment﹞,「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救之。

 灸「水分﹝RN09﹞」、「關元﹝RN04﹞」、「腎俞﹝BL23﹞」。

 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時,微熱消渴者﹝diabets﹞,「五苓散」救之。

 針「合谷﹝LI04﹞」、「外關﹝SJ05﹞」、「中極﹝RN03﹞」、「足三里﹝ST36﹞」、「陰陵﹝SP09﹞」。

 心下悸﹝Palpitation﹞,頭眩,身膶動﹝wriggling_of_the_flesh﹞振振欲擗地者﹝Limb_tremor﹞,「真武湯」救之。

 灸「神闕﹝RN08﹞」、「關元﹝RN04﹞」。

 汗出﹝sweating﹞,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芍藥甘草附子湯」救之。

 灸「神闕﹝RN08﹞」。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萬不可下,誤下則裏氣更虛,或表邪內陷,變證大致如下數條:

 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針「合谷﹝LI04﹞」、「外關﹝SJ05﹞」、「內關﹝PC06﹞」。

 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救之。

 針「風府﹝DU16﹞」、「大椎﹝DU14﹞」、「內關﹝PC06﹞」、「經渠﹝LU08﹞」、「合谷﹝LI04﹞」、「陰陵﹝SP09﹞」、「足三里﹝ST36﹞」。

 下利﹝diarrhea﹞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者﹝sweating﹞,「葛根黃芩黃連湯」救之。

 針「合谷﹝LI04﹞」、「足三里﹝ST36﹞」、「內庭﹝ST44﹞」、「天樞﹝ST25﹞」、「大、小腸俞﹝BL25、BL27﹞」、「中膂俞﹝BL29﹞」。

 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身為振振搖者,「苓桂朮甘湯」救之。

 灸「中脘﹝RN12﹞」、「水分﹝RN09﹞」、「足三里﹝ST36﹞」。

 心煩﹝vexation﹞,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豉湯」救之。

 針「間使﹝PC05﹞」、「勞宮﹝PC08﹞」、「足三里﹝ST36﹞」、「公孫﹝SP04﹞」、「湧泉﹝KI01﹞」。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亦不應用吐法,吐能傷胃,引起胃部食道充血。

 誤吐之變證,大致如下數條:

 腹中饑而不慾食者﹝loss_of_appetite﹞,「大黃甘草湯」救之。

 針「中脘﹝RN12﹞」、「內庭﹝ST44﹞」。

 不喜糜粥,慾食冷物,朝食暮吐者,「吳茱萸湯」救之。

 灸「膻中﹝RN17﹞」、「中脘﹝RN12﹞」。

 心煩﹝vexation﹞,不欲近衣者,「梔子生薑豉湯」救之。

 針「間使﹝PC05﹞」、「勞宮﹝PC08﹞」。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固宜汗解,不宜用火攻使之汗解。

 古之溫針﹝warm_needling﹞為火針,可以劫汗,發熱﹝fever﹞者則忌之。

 其變證大致如下數條:

 胸滿,煩驚,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讝語﹝delirious_speech﹞,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牡湯」救之。

 針「大包﹝SP21﹞」、「大椎﹝DU14﹞」、「間使﹝PC05﹞」、「陰陵﹝SP09﹞」。

 火熱與邪熱相薰灼而發黃者,「茵陳蒿湯」救之。

 針「至陽﹝DU09﹞」、「腕骨﹝SI04﹞」、「湧泉﹝KI01﹞」。

 火熱而致陽盛、陽亢,為衄血﹝Nose_Bleed﹞、咯血者﹝emptysis﹞,「三黃瀉心湯」救之。

 針「合谷﹝LI04﹞」、「內庭﹝ST44﹞」。

 陰虛,小便難者,「豬苓湯」救之。

 針「中極﹝RN03﹞」、「腎俞﹝BL23﹞」、「復溜﹝KI07﹞」。

 腹滿而喘,身熱而渴者,「承氣湯」救之。

 針「支溝﹝SJ06﹞」、「承山﹝BL57﹞」、「曲池﹝LI11﹞」、「合谷﹝LI04﹞」、「足三里﹝ST36﹞」、「內庭﹝ST44﹞」。

 口乾咽燥者,「苦酒湯」救之。

 針「少商﹝LU11﹞」、「魚際﹝LU10﹞」、「液門﹝SJ02﹞」、「天鼎﹝LI17﹞」、「廉泉﹝RN23﹞」。

 胃亢熱而噦者﹝Dry_Vomiting﹞,「竹茹橘皮湯」救之。

 針「內關﹝PC06﹞」、「足三里﹝ST36﹞」、「中脘﹝RN12﹞」。

 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牡湯」救之。

 針「間使﹝PC05﹞」、「大陵﹝PC07﹞」、「湧泉﹝KI01﹞」。

 針處被寒,發奔豚者﹝kidney_amassment﹞,「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救之。

 灸「水分﹝RN09﹞」、「關元﹝RN04﹞」、「腎俞﹝BL23﹞」。

趙晴初曰:「

 人身內外作兩層,上下作兩截,而內外上下,每如呼吸而動相牽引。

 譬如攻下而利,是泄其在內之下截,而上截之氣即陷,內上既空,其外層之表氣連邪而入,此結胸之根也。

 譬如發表而汗,是疏其在外之上截,而在內之氣跟出,內上既空,其內下之陰氣上塞,此痞悶之根也。

 識此,在上禁過汗,在內慎攻下之法,後讀仲景《傷寒論》結胸及痞塞諸證,則冰消雪化矣。

 總之,「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之「中風症」,祇可微汗,不可大汗。

 吐、下、溫針﹝warm_needling﹞,則絕對禁忌。

 註家都以本條為汗、吐、下、溫針﹝warm_needling﹞各法皆用遍而病不解,乃為壞病者,誤也。

 果爾,則已為不可收拾之症矣。

 與下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文意亦不接合。

 可見汗、吐、下、溫針﹝warm_needling﹞,用一法即成逆症,拙者三叮嚀之。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