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清‧高世栻)

 嬰兒:

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父母精血之形以成,甫離胞胎,腑臟之形未充,陰陽之氣已立。

 此形此氣,賴乳為先,間有小疾,多屬本氣不和,不宜妄投以藥,即藥亦當調其本氣;若概以發散、消痰﹝dispersing_phlegm﹞、清熱﹝clearing_heat﹞之藥投之,非惟無益,反害之矣。

 軒、岐論醫,言人身經脈﹝channel_vessel﹞循行之道,血氣交會之理,上下內外,升降出入,原無分於長幼。

數千年來,正道無傳,方技蜂起,不知經脈﹝channel_vessel﹞血氣,如何升降?

 如何出入?

 原本未明,遂謂大人、小兒當分科異治;治既分,則方科尋究方書,兒科秘傳歌括,昧昧昏昏,毒流天下。

 遇病,輒曰點乳勿與。

 詎知嬰兒之病,輕者什九,重者什一,惟藉名醫,知臟腑﹝organs﹞之原,識陰陽之本,按經投治,以法救之耳!

 今既絕其乳,復以消散之劑投之,病至輕者,間亦自愈;若氣血﹝qi-blood﹞有乖而身熱,脾胃內虛而生痰者,遇此斷不能愈矣。

 甚至痰益生,則消益峻,熱愈熾,則涼愈投,至死不變,猶謂如是以治而病不愈,無如何矣。

 是則可歎也已!

 夫嬰兒者,猶物之初生萌芽也,腸細胃小,藉有形之乳食,養無形之氣機,毋容絕也。

 即曰乳食太過,乍有壅滯,須知一周不食,胃亦空矣,一劑消食,滯已行矣。

 平人飲食入胃,傳化無停,一日數餐,次日皆傳道而出。

 至飼乳小兒,則隨食隨消,傳化尤速:若絕養胃之乳,復投以戕胃之藥,施於無病之兒亦病,況已病乎!

 即更辯曰:小兒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風寒,內停乳食,身發寒熱,胸膈氣滿,發散消磨且不愈,奚可食哉?

 而孰知其不然也。

 風寒原非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飲食本不內停,但古先聖賢,未經明言,世何以知?

 蓋人之一身,有三陰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之氣,三陽六腑﹝Six_Fu_Organs﹞之氣,合十二經脈﹝channel_vessel﹞,氣血﹝qi-blood﹞流行,外則從肌達表,遍行周身以禦外侮,內則由臟至腑,氣歸於胃,以消飲食。

 如曰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則富貴之兒,繈之褓之,不出戶庭,何以多感?

 貧賤之兒,受風受寒,不避外邪,何以少感?

 受而不病,則無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不受而病,實從內生矣。

 如曰內停,則無病之時,頻頻食乳,何不停食?

 既病之後,日日不乳,何以停食?

 若云初因停食而病,至今未消,試問人之胃腑,何如者也?

 食停於胃,如此不消,則胃之真氣已絕,尚何容醫?

 蓋在上脘﹝RN13﹞者,名曰宿食﹝Food_stagnation﹞,入於胃中,即便腐化。

 若上脘﹝RN13﹞不清,則點水必惡,見食如仇。

 何以抱病之兒,渴欲求飲,見食朵頤?

由此觀之,則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風寒,內停乳食之說,可廢矣。

 方書詐無為有,兒醫日殺生靈,罪將奚歸?

 天歟!

 其不欲蒼生之環聚歟,乃假其手于兒醫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