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清‧尤在涇)

 卷二 太陽篇下:

 太陽類病法 第五:

 風濕﹝wind-dampness﹞ 四條: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Fever﹞。日晡﹝3~5P.M.﹞所劇者,此名風濕﹝wind-dampness﹞。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一身盡疼發熱者﹝Fever﹞。濕也。日晡﹝3~5P.M.﹞所劇者。風也。

 蓋濕無來去。而風有休作。故疼痛發熱﹝Fever﹞。每至日晡﹝3~5P.M.﹞則劇也。

 成氏曰:若汗出當風而得之者。則先客濕而後感風。

 若久傷取冷所致者。則先感風而後客濕。風與濕合。故曰:此名風濕﹝wind-dampness﹞。

問曰:風濕相搏﹝mutual_contention_of_wind_and_dampness﹞。一身盡疼痛。

 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

醫云: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wind-dampness﹞俱去也。風濕雖並為六淫之一。然風無形而濕有形。風氣迅而濕氣滯。值此雨淫濕勝之時。自有風易卻而濕難驅之勢。而又發之速而驅之過。宜其風去而濕不與俱去也。故欲濕之去者。但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泄。肌肉關節之間充滿流行。而濕邪﹝dampness_pathogen﹞自無地可容矣!

 此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歟。

以上七條。亦從王叔和痙、濕、篇中錄出。非太陽原文也。

→【暍﹝日曷﹞:音,ㄏㄜˋ;音同賀。意:中暍:中熱。亦即中暑。】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mutual_contention_of_wind_and_dampness﹞。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uninhibited_urination﹞。去桂枝加白術湯主之。

傷寒至八九日之久。而身疼不除。至不能轉側。知不獨寒淫為患。乃風與濕相合而成疾也。不嘔不渴。

裏無熱也。脈浮虛而澀。風濕外持。而衛陽不振也。故于桂枝湯去芍藥之酸寒。加附子之辛溫。

以振陽氣而敵陰邪。

 若大便硬。小便自利﹝uninhibited_urination﹞。知其人在表之陽雖弱。而在裏之氣自治。則皮中之濕。

所當驅之於裏。使從水道而出。不必更出之表。以危久弱之陽矣!

 故于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術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並走皮中。而逐水氣﹝edema﹞。此避虛就實之法也。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風濕相搏﹝mutual_contention_of_wind_and_dampness﹞。骨節煩疼﹝vexing_pain_in_the_joints﹞、掣痛﹝pulling_pain﹞。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Dysuria﹞。惡風﹝aversion_to_wind﹞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此亦濕勝陽微之證。其治亦不出助陽驅濕。

 如上條之法也。

 蓋風濕在表。本當從汗而解。而汗出表虛者,不宜重發其汗。惡風﹝aversion_to_wind﹞不欲去衣。衛虛陽弱之徵。

 故以桂枝、附子助陽氣。白術、甘草崇土氣。云得微汗則解者。非正發汗也。陽勝而陰自解耳。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術(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而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