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清‧周學海)

 卷下:

 傷寒論讀法十四條:

傷寒。非奇病也。傷寒論。非奇書也。仲景據其所見。筆之於書。非既有此書。而天下之人。根據書而病也。其三陰、三陽。轉變之處。前人往往詞涉硬派。一似暗有鬼物。指使邪氣。如何傳法。並不得如何傳法。讀者:須消去此等臆見。

 每讀一段。即設一病者於此。

 以揣其病機治法:而後借證於書。不得專在文本上安排。

第一須辨傷寒為何等病?

 此本四時皆有之病也。但三時多有挾溫、挾濕、挾燥、挾風之異。

 其氣不專於寒。其膚腠疏鬆。

 初傷即兼二三經。再傳而六經已遍。

 惟冬時腠理﹝striae_and_interstitial_space﹞固密。寒邪﹝cold_pathogen﹞必先傷皮膚。以漸深入。

 故謂三時傷寒。治法:不同。

則可。謂三時無傷寒則不可。仲景是專論冬時傷寒。惟即病於冬。與遲病於春。中多相間錯出。未曾分析其遲病於春者:亦系專指寒病。

 未及化熱者:與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旨不同。

第二須辨論中寒、熱二字。為何等氣。

 寒者:天地之邪氣也。

 熱者:人身之正氣也。為寒邪﹝cold_pathogen﹞所束。不得宣發。鬱結而成與寒邪﹝cold_pathogen﹞是兩氣。非寒能化熱也。

 與溫熱病﹝febrile_disease﹞。傷於天地之熱邪者不同。

 寒邪﹝cold_pathogen﹞既散。即當陽氣伸而熱解。

 其有不解者:正氣久困。經脈凝滯。不能自運。抑或誤治使然。

第三須將傳字看得活。

 非邪氣有腳。能自國中轉變。步伐止齊也。病證變見何象。即為邪傷何經?

如少陽主行津液。津液灼乾。即少陽證。

 陽明主運渣滓。渣滓燥結。即陽明證。

 讀者須思何以頭痛﹝Headache﹞、嘔吐﹝vomition﹞暈眩脇脹。

 何以大便秘結﹝obstipation﹞、潮熱﹝hot_flush﹞、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

 不得渾之曰:邪入少陽故爾也。邪入陽明故爾也。

 當在氣化上推求。不得專在部位上拘泥。

第四須辨初傷。有三陽。有兩感。有直中。

 太陽行身之後。而主表。其時陽明、少陽。決無不傷。

 《內經》曰: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頰則下少陽。中于陽則溜於經。中于陰則溜於腑。

 即仲景所敘太陽中風﹝Taiyang_disease_with_wind_affection﹞。鼻鳴﹝noisy_nose﹞、乾嘔﹝Dry_Vomiting﹞。

 豈專太陽。但邪在大表。

 治法:不外麻桂葛根。故不必多立名色。

 兩感直中。皆因其人陽氣之虛。或邪氣之猛也。

 太陽、少陰。陽明、太陰。皆有兩感。

 少陽、厥陰。兩感殊少。直中亦然。

 少厥兩感。即陽氣蔑矣!

 直中與兩感不同者:

  兩感是一陰一陽同病。其邪相等。

  直中是邪甚于陰也。其陽一斷無不傷。但陰分之病。較兩感為急。

第五須識傷營、傷衛。不能判然兩途。

 仲景風則傷衛。寒則傷營。只略敘於麻黃證中。

 不過分析風寒所傷之偏重如此。其意側重在寒。是串說。非平說。

 況夫中風﹝stroke﹞脈緩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汗即營也。營液外泄。桂枝湯是充助營氣之劑。

 傷寒脈緊無汗。是衛氣為寒所拘。麻黃輕迅。是過營透衛以開表。其力正注于衛。

 何得謂風傷衛不傷營?寒傷營不傷衛?更何得以此劈分兩大綱。

 ○按:

 冬月腠理﹝striae_and_interstitial_space﹞閉密。寒邪﹝cold_pathogen﹞以漸而深。初傷皮膚。只在氣分。此時發之。不必得汗。其邪自散。

 次傷肌肉。乃在津液。邪與汗俱。汗出邪退。

 次傷經脈。乃入血分。既入經脈。則或竄筋骨。或潰三焦而據臟腑。亦有已及筋骨。

 而仍未入經脈之中者:故三陰亦有表證可汗也。

 既入經脈。必連臟腑。非可專恃汗法矣!

 其未入經脈時。

 所稱太陽病﹝taiyang_disease﹞、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少陽病﹝shaoyang_disease﹞、及三陰病者:只是三陽、三陰之部。

 非經也。

第六須辨寒、熱傳化之機。

 初傷固總是寒。日久有寒邪﹝cold_pathogen﹞內陷者:是其人本內寒也。

 有寒去熱不解者:是其人陰不足也。寒邪﹝cold_pathogen﹞內陷必下利﹝diarrhea﹞。即所謂陰傳太陰也。

 其實即陽明之下陷耳。繼即少陽之氣陷。繼即少陰之氣陷。至厥陰肝氣亦陷。

 無復生機矣!

 始終總不離乎下利﹝diarrhea﹞。若利早止于厥陰未陷之前。即不得死。止于厥陰已陷之後。息高﹝high_breathing﹞時冒。陰氣竭矣!

 熱氣不解必秘結。必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即所謂陽傳陽明也。此時太陰之津液。必已虧矣!治之失法。而少陰之精又虧。

 厥陰之血又虧。

 始終總不離乎秘結。非邪至陽明。即無復傳也。總不離乎陽明耳。

第七須識傷寒、溫病始異終同之說。不可執也。此只說得熱傳陽明一邊。

 其寒傳太陰。迥乎不同。

 傷寒有寒死證。無熱死證。陽明內實。非死證也。

 其有死者:皆由誤治若溫熱病﹝febrile_disease﹞。

 則有自然一成不變之熱死證。

第八須識合病、並病之中。有真假之不同。

 前人分別合病、並病。語多牽強。

 當是兩陽同感:謂之合病。由此連彼謂之並病。

 更有邪氣未及彼經。而彼經為之擾動者:其見證必有虛實之不同。

  素胃寒者:一傷於寒。即口淡。即便滑。

  素陰虛者:一傷於寒。熱氣內菀。即喘喝。即口渴﹝thirst﹞。

 豈真邪傳陽明、太陰耶。但散其寒。諸證即瘳。

 亦有略須兼顧者:必其內虛之甚。

 預杜邪氣內陷之路也。

第九須求寒、熱氣化之真際。

 六經傳次。本不必根據仲景篇次也。無如前人越經傳表裏傳等語。說得過泥。並未靠定各經。切發其所以然。

  少陽主經脈之津液。經脈灼乾即見少陽證。

  太陰主腸胃之津液。腸胃灼乾。即見太陰證。

  陽明主腸胃之渣滓。渣滓燥結。即見陽明證。

  厥陰主津膜之津液。筋膜﹝Fascia﹞枯索。即見厥陰證。

  少陰主下焦之氣化津液。津竭氣散。即見少陰證。

 此從熱化也。

 從寒化者:陽氣不足而下泄。寒水淫溢而上逆總是何臟受傷。即何經見證。

第十寒化、熱化。各視本體之陰陽虛實。此語淺而極真。論中誤汗後。

 有為內寒者、有為內熱者。

 誤下後亦有內寒者、有內熱者。

 若執過汗亡陽﹝yang_exhaustion﹞、過下亡陰之例。便不可通。

 故讀者以隨文生義為貴。夫六經乘虛而傳。

 寒熱﹝cold_and_heat﹞隨偏而化也。

第十一須知表、裏之說。

有形層之表裏。有經絡之表裏。有臟腑之表裏。有氣化之表裏。

 形層即前所謂皮膚、肌肉、筋骨。

 所謂:部分也。

 邪在三陰之部。裏而仍表。仍宜汗解。

 邪入三陽之經。表而已裏。只有清化。即和解也。

 少陽半表半裏﹝half-superficies_and_half-interior﹞。亦有數解。

 以部位言。則外在經絡。而內連三焦也。

 以氣化言。則表寒未清。而裏熱已盛也。

 總是氣化燥結之象。

第十二須知手經、足經。並無分別。

足經部位大。

 邪氣在表尚在經脈之外。其氣是一大片。故見足經證。

 邪入經脈之中。反多見手經證矣!

 大抵足經證見者:多在軀殼之外。

手經證見者:多關臟腑之中。

 足證有在經者:手證絕少在經也。

 經者:身形之事也。臟腑者:神明氣化之事也。

第十三須知三陰、三陽。只是經絡表裏之雅名。於臟腑氣血之陰陽。不相涉也。

 若謂邪入三陽。即為傷陽。邪入三陰。即為傷陰。

 則差矣!

《內經》心為太陽。肝為少陽。肺為少陰。腎為太陰。脾與六腑為至陰。

 此以氣血清濁言之。

 今人已不講。其實各經各臟各腑之中。各有陰陽。此說甚長。

 細讀《內經》。自能辨之。

第十四讀書須知闕疑。論中敘證。

 有極簡者、有極繁者、有方證不合者、有上下文義不貫者、一經設身處境。

 實在難以遵行。安知非錯簡脫簡耶。不必枉費心機。以俟將來之閱歷。

即如:

  少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diarrhea﹞:黃芩湯。

  太陽誤下利不止者﹝incessant_diarrhea﹞。此協熱利也﹝diarrhea_with_fever﹞。承氣湯。

 此必內有伏熱。

 三焦腸胃。穢氣鬱濁。頗似溫病﹝warm_disease﹞之發於伏邪者:於傷寒自利﹝spontaneous_diarrhea﹞。

 及誤下而利者:殊不合格。

 又太陽誤下結胸﹝chest_bind﹞。正宜兼開兼降。以宣內陷之陽。而開邪氣之結。乃反用甘遂巴豆以重泄之。是以一誤為不足。

 而又益之也。

 又太陽、陽明合病。自利者﹝spontaneous_diarrhea﹞。葛根湯。

 不下利﹝diarrhea﹞但嘔者:葛根湯加半夏。

 既不下利﹝diarrhea﹞。何以仍用原方。是原方只治合病。

 並非治下利也﹝diarrhea﹞。

 前文何必特署下利﹝diarrhea﹞字樣。

 此類宜詳思之。

 前人只說三陽合病。皆有下利﹝diarrhea﹞絕不說合病所以下利﹝diarrhea﹞之故。

 此之謂半截學問。

 總之。讀傷寒論。只當涵泳白文。注家無慮數十。以予所見二十餘種。皆不免穿鑿附會。言似新奇。莫能見之行事。

 鄙見只當分作四層。

  曰傷寒初起本證治法:

  曰傷寒初起兼證治法:

  曰傷寒日久化寒。並誤治化寒證治。

  曰傷寒日久化熱。並誤治化熱證治。

 其霍亂﹝cholera﹞、風濕、食復﹝relapse_due_to_dietary_irregularity﹞、勞復﹝taxation_relapse﹞。以雜證附之。

 再參之陶節庵書。及各家論溫熱書。互相考證。庶於讀書有條理。而臨診亦可有徑途矣!

 蓋經脈部位。與夫形層表裏淺深之事。固不可不講。而究不可過執也。著力仍在氣化上。

 此書在唐以前已非一本。其章節離合。本無深意。讀者只應各就本文思量。不必牽扯上下文。積久自能融會貫通。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