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清‧周學海)

 卷上:

 兩感有三:

兩感有三:有陰陽兩感。有臟腑兩感。有寒溫兩感。陰陽兩感者陰陽兩經。

 並感於寒毒也。

 《素問》、《靈樞》所說兩感。並是此義。此有故。

 寒先伏于下焦。

 新寒復中于上焦。上下兩邪相引。故邪由陰道而上衝。

 新邪由陽道而內入。

 亦有同時並感者:必由薄衣露處。及冒寒遠行。勞力汗出。邪氣乘虛而入。此時邪氣。直是漫天蓋地而來。

 何暇輾轉傳經。由淺漸進。又何暇陰陽勻配。範我馳驅哉。

 故太陽、少陰兩病。

 未必不兼見陽明、太陰證。陽明、太陰兩病。

 未必不兼見少陽、厥陰證。然邪氣究須有從入之先道。

 細審機括。

 亦自有孰正孰兼孰重孰輕之辨。

 臟腑兩感者:外經與臟腑。同感於寒毒。非傳腑傳臟之謂也。

 此或由飲食傷於腸胃。

 或由呼吸入於膻中。

 故小兒當風飲食。當風啼哭。極宜慎之。

 外既感受風寒。而又內寒上衝於肺下侵於腎。

 於是惡寒﹝aversion_to_cold﹞、發熱﹝Fever﹞。筋骨強痛之中。

 又有:咳嗽﹝cough﹞、嘔吐﹝vomition﹞瀉泄腹痛﹝Abdominal_pain﹞之苦。

 仲景先救其裏。後攻其表。是緩治也。急者溫中發表並用。

 風擾於中。其勢極惡。霍亂﹝cholera﹞轉筋﹝spasm﹞。非桂不足以制之。

寒溫兩感者:寒、溫兩毒相伏。非傷寒化溫。溫病﹝warm_disease﹞轉寒之謂也。

 外邪所傷謂之毒。內氣所化。不得謂之毒。即不得謂之兩感傷寒有初起即見寒死證。無初起即見熱死證。

 其有熱死者:日久失治也。

 否則先有溫邪內伏也。

溫病﹝warm_disease﹞有初起即見熱死證。無初起即見寒死證。

 其有寒死者:日久失治也。

 否則先有寒邪﹝cold_pathogen﹞下伏也。

 常有秋月久晴燥邪由呼吸伏於膻中。

 霜降﹝Frost's_Descent﹞以後。天氣乍寒。腠理﹝striae_and_interstitial_space﹞開豁。邪氣乘之。

 其證:寒熱﹝cold_and_heat﹞強痛。而初起即神識昏迷。譫語﹝delirious_speech﹞氣粗。口渴﹝thirst﹞索水。

 又有:夏月伏暑。為秋涼所遏。不得發越。入冬感寒而發病者:其證胸中煩熱﹝heat_vexation﹞。

 如破皮狀兩足如冰入夜轉熱如焚。煩躁﹝dysphoria﹞不能安眠。

 此暑毒在血之故。

 又有:冬月寒伏下焦。入春感于風溫﹝wind-warm_disease﹞而發病者:其證初起上見喘﹝asthma﹞粗。聲如甕中。漸見面目腫。神識昏迷反胃乾嘔也﹝Dry_Vomiting﹞。

 大法先治其溫。後治其寒。與真寒假熱。真熱假寒諸治法不同。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