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六經方餘論:

既論制方之大法,又分六經之方以論之,亦云:詳矣!

 而定方不同之故,更不可不辨也。

 夫風寒暑濕之傷人,六經各有所受,而發見之脈不同。

 或脈同而症異,或脈症皆同而主症不同者,此經氣之有別也。

 蓋六經分界,如九州之風土,人物雖相似,而衣冠、飲食、言語、性情之不同,因風土而各殊。

 則人身表裏之寒熱﹝cold_and_heat﹞虛實,亦皆因經氣而異矣!

 如太陽一經,寒熱﹝cold_and_heat﹞互呈,虛實遞見,治之者,當于表中顧裏,故發表諸方,往往兼用裏藥。

 陽明之經主實熱,治者當於實中防虛,故制攻下諸方,而又叮嚀其不可輕用。

 少陽之經氣主虛熱,故立方涼解,每用人參。

 太陰之經氣主虛寒,故立方溫補,不離薑、附。

 少陰之經氣多虛寒,故雖見表熱而用附子,亦間有虛熱,故亦有滋陰之劑。

 厥陰之經氣主實熱,故雖手足厥冷﹝deadly_cold_hand_and_foot﹞,脈微欲絕,而不用薑、附。

 然此為無形之實熱,與陽明有形之實熱徑庭矣!

 仲景制方,因乎經氣,《內經》「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氣血,各守其鄉」之理也。

 所以表裏攻補陰陽之品,或同或異者,亦因其經氣血之多少而為之定劑耳。

 請再以表裏論之:三陽主表而有裏,三陰主裏而無表,何也?

 太陽為五臟之主,以胸中為裏,以少陰為裏;陽明為六腑之主,以腹中為裏,乙太陰為裏;少陽為十一臟所決之主,故胸腹皆為其裏而無定位,以厥陰為裏,猶運籌於帷幄也。

 治三陽者,既顧心腹之裏,又顧三陰之裏,所以陽經之方倍于陰經。

 而陽有多少,病有難易,所以陽明之方不及太陽少陽之方更少於陽明也。

 三陰非無表症也,而謂其無表。

 故少陰之一身盡熱,無非太陽漸外之陽;太陰之四肢煩疼﹝limbs_pain﹞,原是胃脘之所發;厥陰之厥而發熱﹝Fever﹞,疇非三焦膽甲之氣也。

 第不頭痛﹝Headache﹞、項強﹝stiff_neck﹞,胃家不實,不口苦﹝bitter_taste_in_mouth﹞、目眩﹝dizzy_vision﹞,定其為陰經耳。

 三陰之表自三陽來,所以三陰表劑,仍用麻黃、桂枝為出路。

 太陰之芍藥,少陰之附子,厥陰之當歸,得互列於表劑之間,並行而不悖。

 此《內經》陰陽、表裏、雌雄相輸應之義也。

麻黃升麻湯:麻黃、升麻、黃芩、知母、石膏、芍藥、天冬、乾薑、桂枝、當歸、茯苓、白術、玉竹、甘草。

六經方中,有不出於仲景者。

 合于仲景,則亦仲景而已矣!

 若此湯其大謬者也。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

 夫寸為陽,主上焦,沉而遲,是無陽矣!

 沉為在裏,則不當發汗;遲為臟寒,則不當清火。

 且下部脈不至,手足厥冷﹝deadly_cold_hand_and_foot﹞,泄利不止,是下焦之元陽已脫,又咽喉不利吐膿血,是上焦之虛陽無根據而將亡,故擾亂也。

 如用參、附以回陽,而陽不可回,故曰:難治,則仲景不立方治也明矣!

 此用麻黃、升麻﹞、桂枝以散之,彙集知母、天冬、黃芩、芍藥、石膏等大寒之品以清之,以治陽實之法,治亡陽﹝yang_exhaustion﹞之症,是速其陽之斃也。

 安可望其汗出而愈哉!

 用乾薑一味之溫,苓、術、甘、歸之補,取玉竹以代人參,是猶攻金城高壘,而用老弱之師也。

 且用藥至十四味,猶廣羅原野,冀獲一兔,與防風通聖等方,同為粗工﹝vulgar_healer﹞僥倖之符也。

 謂東垣用藥多多益善者,是不論脈病之合否,而殆為妄談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