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止園醫話》中醫生理學﹝TCM_Physiology﹞-五臟:

中醫講的生理,是以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六腑﹝Six_Fu_Organs﹞相分配的。講中醫的醫理,總離不了陰陽二字。

這兩個字,含有微妙的至理,萬不可加以懷疑。它說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者所以存精神、氣血、魂魄者也,六腑﹝Six_Fu_Organs﹞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body_fluids﹞者也。大意是說人之生理,有臟以為體,就有俯以為用。臟之氣行於腑,腑之精輸於臟,二者相合,而後成功,臟之性宜藏,腑之性宜通,又以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主藏為陰,六腑﹝Six_Fu_Organs﹞主瀉為陽,而一臟一腑之中,又各有其陰陽,臟腑陰陽,相互相生之理,分晰至微。我覺著它與科學的說法,相輔而行,而且有其不可思議的真理。或者現在科學,尚未到了這個地步,也未可知。這是我四十多年反復試驗的所得,不過不可因著陰陽二字,越弄越玄虛罷了。看中醫書要有精銳鑒別的眼光,抉擇出它那道理的奧妙,拋棄它那說法的錯誤,把歷代醫籍的精華,從實驗運用到西醫的科學說法之內,那是再好不過的,千萬不可胡扯亂拉,妄說中醫的這個就是西醫的那個,那就糟了。

尤其不可先入為主,自諱其短,必須實實在在的體驗出來。中醫的那一種說法,實在超過于科學的西醫,並且可以把西醫的說法,來證明中醫那一點的錯誤,這才可以於醫學上有了進一步的貢獻。不但不可盡信中醫書,也不可盡信西醫書,蓋是醫之一道,到現在並未到了很完全的地步,所以世界上有好多因病身死的人,這就是一個中西醫均未完善的大鐵證。可是這種中西合參的辦法,談何容易?我從十七八歲,就喜歡研究中醫學,到了二十歲,就學了西醫,到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我在這四十餘年之間,經過種種的試驗和比較,到現在似乎對中西醫有了一點真認識。然而絕不是自以為到此境地,這就是完善。

不過略略開出一些門徑,現在仍是努力往前改進,更希望與余同好者,共同努力往前進。大家把這一種學問,共同發明到毫無缺陷的那一個境地,成為世界上的一個獨立的醫學,永遠革除中西醫的名稱,那就好了。現在我再把中醫說的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六腑﹝Six_Fu_Organs﹞的概要,講一講。

中醫以心、肝、脾、肺、腎為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茲分述如下:

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

(一)心(心包絡附)

《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謂之君火﹝sovereign_fire﹞(屬陽),又云: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脇周回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將上熏心肺。又云其中(心)有竅,以導引天真主氣。又云心主血脈,又云其液為汗。

中醫說心臟主血,是對的。可是若說它是君主,是能出神明,說它是君火﹝sovereign_fire﹞,又能導引天真,且是為汗的來源。這些說法,猛一看似乎太玄虛,其實呢,是與西醫的說法息息相通,且覺著有些很圓通的道理。我先把這道理說一說,心臟若一停止,周身的血脈,就立時全停了,人就死了。這是何等的一個主要機關呢!若說神明,這兩個字,簡直的就是腦子和神經的代名詞,你想一想,若是心血發生了毛病,比方熱度太高了,或是血內有了毒,馬上它那腦子的作用,就會出了變象,輕則覺著頭暈﹝dizziness﹞心跳,重了就可以神昏譫語﹝delirious_speech﹞,尋衣摸床,也許瘋瘋顛顛,精神失常。若是心臟弱了,馬上人就缺乏精神,或者成天家頭暈﹝dizziness﹞眼黑,神識不清,驚悸﹝fright_palpitation﹞善忘,嗜睡﹝drowsy﹞或失眠﹝insomnia﹞,起了種種神經衰弱的狀態,這就是君主失其權能,天真神明,受其影響的一個證明。總而言之,腦子神經,全賴血來養著它,它若是不受心血的影響,絕對不會單獨有作用的。至於說汗為心液,是君火﹝sovereign_fire﹞,更是有著它的微妙道理。何以呢?

人全知道出汗是有汗腺﹝Sudoriferous_duct﹞的,可是汗腺﹝Sudoriferous_duct﹞何以能發汗﹝sweating﹞?

 1、由於週邊之溫度亢進。2、血液﹝Blood﹞中水分增多,3、心臟及血管機能旺盛,4、服發汗藥,5、血管收縮神經興奮,汗腺﹝Sudoriferous_duct﹞神經亦得逞其作用(例如虛汗。這樣看來,若把心離開了,這汗是不能出來的。所以西藥裏頭的退熱藥(例如阿斯匹林等),其副作用為發汗﹝sweating﹞過多,往往驟然能叫心臟停止,害了人的性命。而中藥裏的發汗藥(例如麻黃),也往往鬧得人大汗不止(汗脫﹝sweating_collapse﹞),也就是心臟受了汗的大瀉漏,而無力供給的道理。所以說汗為心液,是一點也不錯的。至於君火﹝sovereign_fire﹞二字,本是對相火﹝ministerial_fire﹞說的,簡單說一句,就是人身上的熱力、張力,全憑著心血來醞釀的。若離開了心血,熱力和張力,也就完了,人身上也就不溫暖了。所以君火﹝sovereign_fire﹞這二字,並無不合,簡直的就可作為「溫源」二字講,那有什麼玄虛呢?

(二)肝:

《經》云:悲怒氣鬱﹝qi_depression﹞則傷肝。又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All_wind_with_vertigo_and_shaking_is_ascribed_to_the_liver.﹞。﹝All_wind_with_vertigo_and_shaking_is_ascribed_to_the_liver.﹞又曰肝者相火﹝ministerial_fire﹞內寄,得真水以涵濡真氣,以遂生生之氣。

 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中醫說肝主血是對的,血若不經肝臟的濾清,如何能有血的功用呢?此臟既為造血之總樞,那麼人身上已經造成血之原料(乳糜),歸總全集合到門脈裏,門脈即食物精華入肝之總管。

血之前身,即是乳糜。若是一經悲怒氣鬱﹝qi_depression﹞,一定影響到神經,它那一切無數的毛細乳糜管,馬上就要失其平衡,那一邊由肝臟送入心臟的血液﹝Blood﹞,也就不甚順序。肝臟裏,此時停留了好多的血,它那濾血的機能,也就疲乏了,神經受了這種影響,所謂疲極之本。所以人就覺著不舒服,容易不喜歡,越鬱越厲害,就要發生疼痛(脇疼脹最多),頭暈﹝dizziness﹞目眩,甚則全身抽搐,於是有肝風、肝氣、肝火等等的病名。若再加重,積久不流通,它那停滯的血液﹝Blood﹞,越聚越多,越多越濃,全身血管停滯,神經失其滋養,所謂真水不能涵濡真氣,不能遂其生生之氣,於是乎乾燥,結果陰氣吸收不住陽氣,所謂龍雷之火,炎炎上升,就有暴厥(不省人事)、卒中﹝sudden_stroke_(apoplexy)﹞(內風眩動,角弓反張﹝opisthotonus﹞)、中風﹝apoplexy﹞半身不遂﹝hemiplegia﹞等等的現象(腦充血、腦出血﹝encephalorrhagia﹞),那就更厲害了。

中醫說肝在左邊,那是不對的。可是滑氏說其治在左,是一點也不錯。因為肝氣病,十之八九,總是左脇下先不舒服,經過多年的醫生們,當然不能否認此說的。總而言之,肝臟因為是造血的總樞鈕,它的構造曲折太多,不比心臟直出直入的,血流容易,所以最忌不流通。所以說肝臟易鬱,不宜遏抑。

 中醫說情志不舒則生鬱,言語不投則生嗔,謀慮過度則自竭,斯疲極之木(中醫以肝屬木,從中變火(即血變濃),升之不熄為風陽,抑而不透為鬱氣。又說是木宜條達,肝主疏泄,皆得治肝之妙諦。這全是我由實驗而後敢信的話,一點也不錯的。

(三)脾:

中醫書說脾與胃同膜,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又謂脾主肌肉,又謂脾主消化,又謂脾為濕土,又謂穀在胃中,賴脾土之濕,蒸布津液﹝body_fluids﹞以濡之,然後腐變,故胃者脾之腑也。又曰脾統血﹝spleen_controlling_blood﹞,又曰飲食勞倦則傷脾,

又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總而言之,中醫是說脾是助胃之消化的,它得了相火﹝ministerial_fire﹞的熱氣(人身上的溫熱全賴此物與心之君火﹝sovereign_fire﹞同參),才能蒸發消化,好比一個做飯的鍋底一樣,若是相火﹝ministerial_fire﹞不足,或是受了濕氣,脾惡濕﹝spleen_being_averse_to_dampness﹞,它就脾陽下陷(就是脾無熱力扶助因而衰弱)了。無熱力助消化了,所以就有完穀不化,不思飲食﹝anorexia﹞,泄瀉﹝diarrhea﹞衰弱,四肢浮腫等等的病象。但是中醫論脾,是包括著臟﹝pancreas﹞說的。它那說法,雖然不能與西醫吻合,可是它那脾胃相連的道理,確乎是說的睜液入十二指腸﹝duodenum﹞,來營消化的道理。比方液不充足,一定消化發生了障礙,那就叫作脾虛﹝spleen_deficiency﹞。

 中醫說胃宜降、脾宜升的道理,大約是指液輸入而言。至於脾臟有生白血球的機能(白血球亦在脾中崩壞,,中醫書是未說過的,可是白血球過多﹝Leucocytosis﹞症,它那症候之最著者,即為腫脹,其他的現象,就是脾臟腫大,就是中醫所謂脾積瘧母之類,其余的現象,也離不了腹水﹝hydroperiotoneum﹞、浮腫、小便短少等等的病症。所以中醫治脾虛﹝spleen_deficiency﹞,以李東垣補中益氣的說法,最為可取(實驗有效)。可見中醫的論脾,是連瞬合在一起說,它那脾陽不升,胃失運化及飲食勞倦則傷脾等說,就是液缺乏的道理。它那脾統血﹝spleen_controlling_blood﹞,脾惡濕﹝spleen_being_averse_to_dampness﹞,腫滿屬脾的說法,恐怕就是白血球過多﹝Leucocytosis﹞的道理。它說的脾與胃同膜,這個膜字,恐怕就是說的臟﹝pancreas﹞。而其治脾治腫脹的理論與藥品,更是的確有效的。

→【﹝月萃﹞:音,ㄘㄨㄟˋ。意:胰﹝pancreas﹞的舊稱。】

(四)肺:

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之華蓋,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龠。

又云:肺與大腸相表裏。又云: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惟肺居上,破碎尚能生活,其他各臟,破則人死,不能修補。

又云:諸氣鬱,皆屬於肺。又云:肺主皮毛﹝lung_governing_skin_and_hair﹞。總而言之,中醫說肺主人身之氣,一呼一吸,吐故納新,與西醫呼出碳氣,吸入氧氣的說法,完全相合。並且說肺主人身之氣,上下升降,無處不到,它能把清氣升上來,把濁氣降下去,這就是呼出碳氣,吸入氧氣的道理,所以人能得到太太平平的清醒。若是肺出了毛病,盡不到它的責任,那麼人身上的氣,就清濁不分了。此說乍一看,好象與西醫說不同,其實中醫說的肺主皮毛﹝lung_governing_skin_and_hair﹞,當時已經參透了西醫皮膚﹝skin﹞呼吸的道理。所以說全身的氣與外間周圍的氣,「只是一個內外流通毫無間斷,並不是肺氣只由口鼻呼吸。它那周身的呼吸,完全依賴著肺之活動而營其工作。比方身子一著涼,馬上全身毛孔一收縮,內外就不能透氣了,這個時候,肺就受了影響,就要咳、喘,鼻子就要不通氣,渾身就要覺著害冷‘惡寒,,內裏的熱氣(體溫)透不出來,越積越熱,所以越覺害冷,身上的熱度,是越積越高。這個熱太多了,就把血管和神經蒸的不好過,所以攻的頭脹、頭痛、項強、身疼,這就叫作外感,這就叫表證(實證)。若是用藥把毛孔治開(發散),好比就象開了好多的小門一樣,一霎時,內外空氣一透徹,肺得其所,如同解了束縛,以上諸症,馬上就好了。可見中醫這肺主皮毛﹝lung_governing_skin_and_hair﹞之說,是微妙之至了。還有清濁升降的道理,中醫是說人受穀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血生於心,衛氣統於肺。又說是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營衛﹝nutrient-defense﹞,看這幾句話,就知道中醫說肺能將清氣升上宋,將濁氣降下去(所謂清肅之令),使人身上得到很順序的生機,以養其生命。這個道理,無疑的就是以清濁二宇,吻合於碳氣、氧氣之說,它這種理想,完全與西醫的組織呼吸(內呼吸,之說相合。不過科學的說法,較為確實罷了。

→【﹝月賁﹞:音,ㄈㄣˋ;音同憤。意:鬱:喘急上逆,否塞不通。】

西醫說,內呼吸是與外呼吸之氣體交換作用正相反(外呼吸是吐故納新),內呼吸是將毛細管血中之酸素(即氧氣)搬出來,賦予各組織,因此而生燃燒「體溫」,(組織就是中醫說的一三焦﹝triple_energizer﹞一類的網膜),又將組織中燃燒後無用的碳酸(即碳氣)復送於血中,由內呼吸使動脈血變為靜脈血。簡言之,就是把血管裏頭的清氣弄出來,接濟組織的消耗,又把組織內由消耗剩下的渣滓(即濁氣,送回血管中,叫它入於靜脈,還流於心臟,再由肺循環排出於體外。這是什麼道理呢?

蓋是人之一身,全體內外,無一處不抑仗著血來滋養它,而血之所以能源源接濟,絕不虧乏的原因,除了食物的精華,直接化成血液﹝Blood﹞外,其唯一的原料,就是仗著吸入的氧氣(清氣)。若是氧氣吸的不充分,碳氣(濁氣)排泄的不乾淨,那麼全體上下內外,馬上就要發生象的。它那體溫,過剩了也不好(中醫所謂熱),不足了也不好(中醫所謂寒)。

所以中醫說,肺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龠。這句話,就是說的肺之動作,關係全身的呼吸,並非玄虛空洞的揣擬,若是肺臟動作出了毛病,那麼內呼吸及皮膚﹝skin﹞呼吸,全要受了影響,豈不是清濁升降,失了軌道的一個鐵證嗎?它那肺與大腸相表裏的說法,更覺圓通微妙。若不多讀書不求甚解的,一定覺著如此來講肺的作用,未免離奇。

我在三十年前,亦曾反對此說,認為毫無道理,有一年我治了一個喘症,才恍然這個說法,是真有道理的。(此症系喘滿的很厲害,經過若干醫生,中醫最有見地的,是斷為肺實作喘,用藥均是瀉肺氣,然無效。西醫是注射的止喘藥,然止住喘以後,更覺痛苦,病者已經危殆。余用的藥,並未治肺,只用人工鹽瀉之,大便通利後,喘驟止,一劑而愈,並未棘手。此症病者系唐姓,住北鑼鼓巷,由余友諸有鶴君介紹。)以後凡關肺之疾患(例如肺炎﹝pneumonia﹞),我多注意於腸,獲放良多,這蓋是肺之血管迴圈,隱然與乳糜管、淋巴管有直接的關係(比方治流水,大河一通暢,一切距離極遠的小水溝也就同時暢流了。),而腸內容物,即是血液﹝Blood﹞和淋巴液﹝lymph﹞的前提,所以肺裏有病,尤其是實證,而在腸之生理上著想,真是釜底抽薪,根本治療的好法子。因此我才明白經旨,所謂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腑的精義。蓋中醫主張臟啼互相為用,實有至理,所以一治大腸,而肺病立愈,這個道理是值得研究的。

(五)腎:

《經》云: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又云腎有兩枚,形如豇豆。又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body_fluids﹞之府也。

又云腎為水臟。按腎臟有排泄血液﹝Blood﹞中不用物之機能,並有排泄尿素及尿酸、水等之機能。所以,此臟若是失其作用,則血之通過,不能濾淨,周身必受其影響。而尿中毒症,亦由此臟有病或膀胱之失運而起,全身日見衰弱,又何技巧之有。而腎臟炎、腎盂炎﹝pyelitis﹞、尿毒癥﹝uremia﹞、血尿﹝hematuria﹞、糖尿等疾患,即由此而起。它那現象,就是中醫說的水腫、小便短赤、小便混濁、及一切尿之變象,身體衰弱、精神不安、或則發熱、面目黧黑枯槁,這全是中醫所謂腎經病的樣子,與西醫說法,大致相合,可是中醫只說腎合膀胱,而未說腎之輸尿有兩管,未免忽略了。

以上是中醫書上說的「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本編所引用的中醫說法,不及十分之一,大略尚能與西醫之說相合。這種合攏起來講中西醫的生理學﹝physiology﹞,似乎尚非胡扯亂拉,恐怕內中真有抉出這兩種學問的精義的地方,也未可知。現在我再把中醫講的「六腑﹝Six_Fu_Organs﹞」說一說。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