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卷一 脈法上篇:

脈法上篇 三十一章: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素問》語。

 凡虛實之變遷,寒熱之消長,表裏之進退,陰陽之勝複,氣機一動,無不形之于脈。

 而太陰行氣于三陰,陽明行氣于三陽,《素問》語。

 臟病則取之于寸口,寸口,手太陰之脈,在手大指魚際之下。

 腑病則取之于衝陽﹝ST42﹞。

 衝陽﹝ST42﹞,足陽明之脈,在足次指陷穀之上。

 寸口在手,衝陽﹝ST42﹞在足,手足之動脈,氣原于經絡而神通于臟腑。

 故精于脈者,不飲上池之水而操隔垣之明。

仲景脈法,大含玄氣,纖入無倫,文字隱深,義理奧衍,較之六經病證,更為難解,所謂微妙而玄通也。

 《呂覽》有言:精而熟之,神將告之,非神將告之也,精而熟之也。

 精熟仲景脈法,遊心于虛靜之宇,動指于沖漠之庭,以此測病,亦不啻鬼謀而神告已。

脈法上篇提綱:

脈氣流行,應乎漏刻。

 呼吸有數,動靜無差,是為平脈。

 一有病作,而浮、沉、遲、數、大、小、滑、澀諸變生焉,乖常失度,偏而不和。

 始于毫釐之參差,成于度量之懸隔。

仲景脈法,自微而著,由始及終,精粗悉具,洪纖畢陳,可謂法全而意備矣。

 而其變化紛紜,絕態殊狀,總不出此一章中,蓋下窮其委,而此約其要也。

 脈法 一: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營衛氣血,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常經。

 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移,進退低昂。

 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

脈有三部,寸關尺也。

 陰陽相乘,陰盛則乘陽位,陽盛則乘陰位也。

 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呼出為上,吸入為下也。

 因息遊布,津液流通,脈因氣息之呼吸而遊布于周身,脈行則津液流通于上下也。

 隨時動作,效象形容,脈隨四時動作,各有其效象而形容之。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正形其四時之象也。

 察色觀脈,大小不同,察其色而觀其脈,脈有大小之不同也。

 一時之間,變無常經,脈變之速,無一定也。

 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之不同,上下乖錯,或存或亡之各異,病輒隨之改易,進退低昂于此生焉。

 此中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其意,令得分明也。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

 脈有三部,尺寸及關,營衛流行,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

 水下百刻,一周迴圈,當複寸口,虛實見焉。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

 當察表裏,三部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

 料度臟腑,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子之所問,乃醫道之根源。

 脈有三部,尺寸及關也。

 營衛之流行,有一定之度數,無銖兩分寸之差,其出入升降,應乎漏刻,以為周旋。

 漏水下百刻,乃日之一周,一日之中,自寅至丑,脈氣迴圈五十周,共計八百一十丈,明日寅時初刻,複出于寸口,謂之一大周,脈之虛實大小,俱見干此。

 其間變化之相乘,陰陽之相干,可得而言也。

 如中風則脈浮虛,傷寒則脈牢堅,蓄水則脈沉潛,支飲則脈急弦,脈動則為痛,脈數則為熱煩,此一定之理也。

 設有不應,知其變易之所由緣,必有其故也。

 三部之脈,各有所主,其為病不同,脈之太過固可怪,脈之不及亦複然。

 凡脈邪無空見之理,一見脈邪,中必有奸。

 審察內外表裏之異,上下三焦之別,知其病所舍止在于何處,當消息而診看之。

 即氣之度數,而料度臟腑之虛實,獨見之明若神,為子條記其詳,傳與後之賢人。

 此提脈法之綱,以下各章,申明此義,所謂條條記錄者也。

 脈法 二: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

 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脈之流行,氣鼓之也。

 一息脈六動,氣行六寸。

 人之經絡,六陽、六陰以及任、督、兩蹺,計長一十六丈二尺。

 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一日百刻。

 二百七十息,漏水下二刻,脈行十六丈二尺,是為一周。

 一萬三千五百息,水下百刻,脈行五十周,共計八百一十丈,一日之度畢矣。

 義詳《靈樞》脈度、營氣、五十營諸篇,故呼吸者,脈之頭也。

 頭猶綱領之謂。

 醫以平人之呼吸准病人之遲數,則陰陽虛實見焉。

 如初持脈,來疾而去遲,來者出也,去者入也,此出疾而入遲也。

 出者,出于外也,即其出以知其外,入者,入于內也,即其入以知其內,其出疾而入遲,故名曰內虛外實也。

 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而入疾,故名曰內實外虛也。

 此明首章呼吸出入之義。

 脈法 三: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數為在腑,遲為在臟。

 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表為陽,裏為陰,故表脈浮而裏脈沉。

 腑為陽,臟為陰,故腑脈數而藏脈遲。

 浮數沉遲,陰陽自然之性也。

 此審察表裏,料度臟腑之義。

 脈法 四: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傷,骨節煩痛,當發其汗也。

寸口脈浮而緊,病在表也。

 浮則為中風﹝stroke﹞,緊則為傷寒,以風性浮而寒性緊,所謂風則浮虛,寒則牢堅也。

 中風則傷衛氣,傷寒則傷營血,營衛俱傷,而骨節煩痛,當發汗以解風寒,此桂麻各半之證也。

 此明審察表裏之義。

 脈法 五: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

 汗多﹝copious_sweat﹞則熱愈,汗少則便難。

 脈遲尚未可攻。

脈浮而大,是太陽、陽明之脈也,若心下反硬,則有陽明之腑邪也。

 蓋少陽之經,自胃口而行兩脇,少陽經氣侵逼陽明之腑,腑氣壅遏,逆而上行,礙少陽下行之路,經腑鬱迫,結于胸脇,故心下痞硬﹝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

 若腑熱傷及臟陰,則攻之不令發汗,若但是腑熱,則攻不必急,而不令其溲數,溲數則其津液亡而大便硬。

 汗多﹝copious_sweat﹞則營消而熱愈增,汗少則腑熱鬱而大便難﹝dyschezia﹞,是以不令汗尿而用攻下。

 第攻亦有時,臟宜急攻,陽明、少陰急下三證,以緩攻之,則腑熱傷及臟陰,不可救矣。

 腑宜緩攻,而一見脈遲,則內熱未實,尚未可攻也。

 此明料度臟腑之義。

 脈法 六: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

 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肥人肌肉豐厚,故脈氣沉深,瘦人肌肉減薄,故脈氣浮淺。

 沉者浮而浮者沉,是謂反常,反常則病,故責之。

 脈法 七: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Colic﹞。

 俘緊相摶,腸鳴﹝bowel_sound﹞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

 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趺陽﹝instep_yang﹞,足陽明,脈動衝陽﹝ST42﹞、氣衝﹝ST30﹞、人迎﹝ST09﹞、大迎﹝ST05﹞。

 衝陽﹝ST42﹞在足趺上,故謂之趺陽﹝instep_yang﹞。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緊而浮,浮為氣逆,緊為氣寒。

 以土位居中,在于浮沉之間,脈不應浮,浮則為胃氣之逆。

 土性和緩,脈不應緊,緊則為胃氣之寒。

 胃主降濁,胃逆脈浮,則胃氣壅塞,濁氣不降,是以腹滿。

 胃主受盛,胃寒脈緊,則胃氣逼窄,木邪迫侵,故為絞痛﹝Colic﹞。

 浮緊相合,腸鳴﹝bowel_sound﹞而轉,轉則滯氣行動,膈間痞塞之氣乃下。

 及其寒邪衝突,後注魄門,而為泄利,則滿痛稍減。

 頃而寒凝氣滯,痛滿又作,此因于腎陽之虛也。

 若少陰脈出,則腎陽續複,少陰脈不出,則腎陽澌滅,其陰器﹝genitals﹞必腫大而虛也。

 緣水寒木鬱,陷而不升,故陰器﹝genitals﹞腫大。

 肝主筋,前陰者,諸筋之宗也,足少陰脈動太谿﹝KI03﹞、陰谷﹝KI10﹞,太谿﹝KI03﹞在內踝後。

 陰谷﹝KI10﹞在膝後膕中內側。

 脈法 八: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于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

 此為屍厥﹝cadaverous_syncope﹞,當刺期門﹝LB14﹞、巨闕﹝RN14﹞。

少陰腎脈不至,則腎氣微弱,而少精血。

 腎中陰氣逆奔,促逼清道,上于胸膈。

 胸中宗氣為腎陰所迫,反聚而不散,氣聚則血凝,故血結心下。

 血結而遏其清陽,不得上奉,故陽氣退下。

 肝氣不達,鬱而生熱,歸于陰股,與下之陰氣兩相鬱動,令身不仁。

 身之所以靈覺者,以清陽之升發也,今結血迷心,清陽淪陷,故身無知覺而不仁也。

 此為屍厥﹝cadaverous_syncope﹞,《史·扁鵲傳》:虢太子病屍厥﹝cadaverous_syncope﹞,即此。

 當刺厥陰之期門﹝LB14﹞,任脈之巨闕﹝RN14﹞,下瀉陰股之鬱熱,上通心下之結血,令其清陽上達,神氣通暢,則明白如初矣。

 脈法 九: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傳,則為短氣。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reverse_flow﹞。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微而緊,緊則為胃氣之寒,微則為胃氣之虛。

 微緊相合,虛而且寒,濁陰凝塞,清氣不升,則為短氣。

 胃氣虛寒,腎陽必敗,少陰脈弱而澀,弱則血虛而微煩,澀則血寒而厥逆﹝reverse_flow﹞也。

 脈法 十: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不出,胃氣虛敗,則脾不運行,中脘﹝RN12﹞滯塞,不能上下升降,故身冷膚硬。

 以陽虛不能外達,無以溫分肉而柔肌膚也。

 脈法 十一: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滑而緊,滑者胃氣之實,緊者牌氣之強,一實一強,兩者不和,必至相擊,持胃氣之實,擊脾氣之強,強不受擊,則痛還自傷,譬之以手抱刃自傷,坐作金瘡也﹝incised_wound﹞。

 此陰陽相干之義。

 乃太過不及之可怪者。

 脈法 十二: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沉而數,沉為內實,數則消穀,是胃陽之盛者也。

 設使兼緊者,則病為難治矣。

 緊者,陽為邪鬱而不達也,風寒外束,甲木鬱迫,故見緊象。

 脈法 十三: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大而緊者,當即下利﹝diarrhea﹞,為難治。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大而緊者,胃陽為膽經所鬱,不能容納水穀,當即下利﹝diarrhea﹞,此為難治。

 汗下宜忌篇: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即此證也。

 脈法 十四: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上,名曰潔也。

 濁邪中下,名曰渾也。

 陰中于邪,必內栗也。

 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

 陽中于邪,必發熱頭痛﹝Headache﹞,項強頸攣,腰痛﹝lumbago﹞、脛酸﹝lower_leg_ache﹞,所為陽中霧露之氣。

 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

 陰氣為栗,足膝厥冷﹝reversal_cold﹞,溺便妄出。

 表氣微虛,裏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

 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食齦也。

 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

 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傳,因熱作使,遊于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welling-abscess_with_pus﹞。

 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嗌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壅,血凝自下,狀如豚肝。

 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寸口脈尺寸俱緊者,此有外邪之迫束也。

 寸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尺緊者,法當蝕邪中于下焦。

 清邪潔清,名曰潔也,濁邪渾濁,名曰渾也。

 下焦陰中于邪,必陽氣內虛而戰慄也。

 此因表氣之微虛,裏氣之不守,故使邪中于陰部也。

 上焦陽中于邪,必發熱頭痛﹝Headache﹞,項強頸攣,腰痛﹝lumbago﹞、脛酸﹝lower_leg_ache﹞,所謂陽中霧露之氣也。

 故日清邪中上,濁邪中下,以其同類之相感召,《金匱》:霧傷于上,濕傷于下,正此意也。

清邪中上,則為內熱,濁邪中下,則為內寒,上熱下寒,陰陽俱病。

 而陽病則輕,陰病則重,以邪之清濁不同也。

 令以濁邪之中下者言之,陰中于邪,內寒而栗,陽不下達,足膝逆冷,氣不下攝,便溺妄出。

 此其表氣微虛,故外邪乘襲,不能斂閉,裏氣亦微,鬱作滿急,故三焦溷亂,內外不通。

三焦俱病,其狀自別。

 其上焦之怫鬱也,熱蒸于臟,臟氣相熏,口爛食齦也。

 此以上焦外有表邪之感,內有下寒之逼,火鬱于上,故證見如此。

 其中焦之不治也。

 胃氣逆行而上衝,脾氣鬱陷而不轉,胃中為濁氣所填,營衛滯塞不通,血因凝而不流。

 以營衛流行,賴乎中氣之運,中氣不運,故氣血阻隔也。

 若衛陽前通乎下者,氣降于水,則小便赤黃。

 衛氣將通而未通,必鬱而為熱。

 衛氣與臟中之熱相合,衛氣所到之處,熱亦隨之,是因熱而作使也。

 衛與熱遊于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蒸腐而為癰膿﹝welling-abscess_with_pus﹞,是衛陽通而熱傷于內也。

 若裏陰前通于上者,陽氣厥寒而微弱,不能作熱,陰無所使,下焦客氣之內入于胸膈者,衝動肺氣,上逆嚏而出之。

 出之不及,乃聲霨而咽塞。

 下焦寒厥攻逐于上,為上熱所壅,寒熱相搏,前之凝血自下,狀如豚肝。

 陰陽俱致厥逆﹝reverse_flow﹞,濁氣不降,清氣不升,則脾氣孤弱,不能統攝五臟之精液,五液奔注而下泄,是裏陰通而寒傷于內也。

 其下焦之不闔也,清便下重,令便數而艱難,臍上築起而湫痛。

 緣清氣下陷,則重墜而便數,而寒凝氣滯,不能順下,故便難而腹痛﹝Abdominal_pain﹞,是其命將難全也。

 脈法 十五: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dry_mouth﹞,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

 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表寒外束,脈尺寸俱緊者,寸緊則陽鬱而上熱,尺緊則陰鬱而下寒。

 上熱,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dry_mouth﹞,鼻中涕出,舌上胎滑,下寒,故蜷臥足冷。

 如此,勿妄治也。

 六日經盡,七日以來,而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是表裏之寒退,是為欲解。

 若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是表裏之寒俱盛,經陽鬱遏而熱發也,此為難治。

 設使惡寒者,表寒外束,胃鬱而氣逆,必欲嘔也,腹內痛者,裏寒內凝,牌氣而內陷,必下利﹝diarrhea﹞也。

 脈法 十六:

脈陰陽俱緊者,至于吐利﹝simultaneous_vomiting_and_diarrhea﹞,其脈猶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anorexia﹞,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脈陰陽俱緊,經迫腑鬱,至于吐利﹝simultaneous_vomiting_and_diarrhea﹞,裏氣松和,病應解也。

 而脈緊不去,則病必不解,必其脈緊已去,而人安和,此為欲解也。

 若其緊去而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anorexia﹞,此為晚發,內有水停故也。

 蓋陰盛脈遲,雖時下無病,後必作病,特發之晚耳。

 緣水停在內,無不作病之理,故為未解。

 若緊去而食自可者,是內無停水,為欲解也。

 脈法 十七: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diarrhea﹞。

 何以知之?

 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

 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

 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浮而澀,此陽明脈之失常,而少陰脈之如經也,經即常也。

 其病應在脾,脾病法當下陷而為利。

 何以言之?

 若脈浮而大者,氣實而血虛也,此為陽盛,陽盛則脾不病,今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不浮大而浮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之虛也。

 胃陽虛則脾陰盛,是以脾當下陷而為利。

 蓋陽盛則腑陽主令而脾不用事,故病在胃,陰盛則臟陰司權而胃不用事,故病在脾也。

 以少陰脈弦而浮,則少陰病﹝Shaoyin_disease﹞,緣水不生木,而木鬱于水,故脈見弦浮,是少陰不調之脈也。

 才見此浮澀,便為調脈,故稱如經也。

 以少陰主藏,斂澀者,藏氣之得令也,而澀中帶浮,是水溫而胎木氣也,少陰最調之脈。

 若反滑而數者,則木鬱而生下熱,必傷陰分,而便膿血﹝passing_stool_with_pus_and_blood﹞,乃為少陰失常之脈也。

 脈法 十八: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遲而緩,胃氣如經也。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

 營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

 何以言之?

 本以數脈﹝rapid_pulse﹞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

 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穀,潮熱﹝hot_flush﹞發渴。

 數脈﹝rapid_pulse﹞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饑。

 數脈﹝rapid_pulse﹞不時,則生惡瘡也。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遲而緩,是胃如常也。

 若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浮而數,非複胃家常脈矣,浮則傷胃,數則動脾。

 

 以胃為陽明而主降,故數不傷胃,浮則氣逆而傷胃,脾為太陰而主升,故浮不動脾,數則陰爍而動脾。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本遲緩,今忽見浮數,胃傷而脾動,是何以故?

 蓋此非胃家本病,乃醫特下之所為也。

若下之而營衛內陷,其數先化為微,脈之浮數者,反但浮而不數,是今之浮而數者,先為浮而微也。

 其人必大便堅硬,氣噫而除。

 何以知之?

 本以脾為陰土,數脈﹝rapid_pulse﹞最動脾氣,若浮數先為浮微,此不過脾氣之氣弱,約結不舒,下則糞粒堅小,上則氣化凝滯,而脾氣未動,則中脘﹝RN12﹞一通,上下皆愈,故知脾氣不治,便硬氣噫而除,以其上通則下達也。

 今者脈反浮,而數改其微,是不浮微而浮數,則脾氣動矣。

 脈浮數則邪熱獨留,熏灼脾陰,心液消耗,心中則饑。

 心中雖饑,卻不消食,緣此為邪熱不殺穀,但覺潮熱﹝hot_flush﹞發渴耳。

 蓋數非胃家常脈,脈當見遲緩,脈乃前後度數如法,出入升降,按乎漏刻,土氣衝和,病者則穀消而覺饑,此中氣之複,非邪氣獨留之饑也。

 若數脈﹝rapid_pulse﹞動脾,精血消亡,其害非小,不止熱渴而已,當不時而生惡瘡也。

 脈法 十九: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營氣不足,營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而不仁。

 營氣不足則煩痛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

 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酢,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urinary_incontinence﹞。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之不行,澀者營氣之不足。

 營衛者,所以上下回周,以煦濡于三焦者也,營衛俱虛,不能相將而行,則三焦無所仰賴,身體痹著而不仁矣。

營氣不足,無以滋養筋骨,則煩痛而口難言,衛氣虛衰,不能當陽秉令,則惡寒而數欠伸,欠者,開口呵氣,防陽之相引也。

 日暮陰盛,吸引上焦之陽,陽氣雖虛,未至下陷,隨引而隨升,升則欠作。

 人將睡時,陽為陰引,欲下而不能下,多作呵欠,義見《靈樞·口問》。

 于是三焦失養,不歸其部。

 上焦之陽不歸,則噫氣而吞酢,中焦之陽不歸,則不能消穀而引食,下焦之陽不歸,則膀胱失約﹝failure_of_the_bladder's_retentive_power﹞而遺溲﹝urinary_incontinence﹞。

 三焦手少陽相火﹝ministerial_fire﹞衰微,故見證如此。

 脈法 二十: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營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

 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膚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之虛,芤者營氣之傷。

 營衛者,所以熏膚充身而澤毛,衛虛而營傷,故其身體瘦削,肌肉甲錯,以其氣血衰損而不榮也,營衛化生于水穀,水穀之化氣血,其大氣之轉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名曰宗氣,以貫心肺而行呼吸。

 義見《靈樞》。

 心主營,肺主衛,宗氣乃營衛之根本也,今浮芤相合,營衛俱虛,是宗氣之衰微也。

 如是則無以榮養乎四旁,四屬斷絕,失其所秉也。

 芤者,脈之中空,失血之診。

 脈法 二十一: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摶,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abortion﹞、漏下﹝metrostaxis﹞,男子則亡血﹝blood_collapse﹞、失精﹝seminal_loss﹞。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陽氣不足而為寒,芤則陰血不充而為虛。寒虛相摶,此名為革,革者,如鼓之皮,外實而內空也。

 衛統于肺,營藏于肝,衛衰則外減,營衰則內芤。

 減者,衛衰而氣寒也,芤者,營衰而血虛也,氣血虛寒,脈如皮革,婦人見此,則半產﹝abortion﹞、漏下﹝metrostaxis﹞,男子見比,則亡血﹝blood_collapse﹞、失精﹝seminal_loss﹞。

 以其中氣頹敗,不能交濟水火,水下寒而火上熱。

 水木下陷,則內為虛寒,火金上逆,則外為弦大,金水不藏而木火善泄,故胎墮而經漏﹝spotting﹞,血脫﹝blood_collapse﹞而精遺也﹝nocturnal_emission﹞。

 漏下者﹝metrostaxis﹞,非月期而血虛下,崩如堤防崩潰而水暴流,漏如銅壺漏滴而水續下也。

 脈法 二十二: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營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營氣不足,面色青。

 營為根,衛為葉,營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栗,咳逆﹝cough_and_counterflow﹞、唾腥、吐涎沫﹝dribbling﹞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之衰,澀者,營氣之不足。

 衛生于胃,衛衰則戊土虛而面色黃,營藏于肝,營不足則乙木枯而面色青。

 營為衛根,衛為營葉,營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栗,咳逆﹝cough_and_counterflow﹞、唾腥、吐涎﹝dribbling﹞諸證皆作,以土致不能生金故也。

 脈法 二十三: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穀消而化水也。

 穀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其血乃成。

 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pausimenia﹞、名曰血崩﹝flooding﹞。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之疏,疏則其皮膚空豁而不密緻,緩者胃氣之實,實則穀消而化水也。

 《靈樞·津液五別》:中熱則胃中消穀,腸胃充廓,故胃緩也。

血脈者,水穀之所化生。

 穀入于胃,布散于外,脈道乃行,水入于經,變化而赤,而血乃成,穀消不化,而入血脈,則營成矣。

 肺主氣,氣盛則清涼而收斂,肝主血,血盛則溫暖而發散。

 營為衛根,二氣調和,則營不獨盛。

 營血獨盛,則血愈溫散而氣不清斂,汗孔開泄,是以其膚必疏,疏則三焦經絡之血盡化汗液,泄于毛皮,是以名曰血崩﹝flooding﹞。

 所謂奪汗者勿血,奪血者勿汗﹝despoliation_of_sweat_diminishes_the_bloood_and_despoliation_of_the_blood_diminishes_sweating﹞,汗即血之醞釀而成者也。

 脈法 二十四: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acid_swallowing﹞,食卒不下,氣填于膈上也。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之不足,緩者胃氣之有餘。

 有餘者,胃氣上逆,壅滿不降,名為有徐,實則胃陽之不足也。

 上脘﹝RN13﹞壅滯,則噫氣吞酸﹝acid_swallowing﹞,食卒不下,濁氣填塞于膈上也。

 吞酸者﹝acid_swallowing﹞,胃氣痞塞,乙木不得升達。

 鬱而為酸也。

 脈法 二十五: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中寒﹝cold_strike﹞。

 營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之微,遲者營中之寒。

 營為血,血寒則溫氣外泄而發熱,衛為氣,氣微則心內空虛而若饑。

 然陽虛氣滯,胃口痞滿,雖饑而不能食也。

 脈法 二十六: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dyspepsia﹞,澀則食不得人,名曰關格﹝obstruction_and_rejection﹞。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伏而澀,伏則胃虛,不能化穀而吐逆,澀則胃逆,不能納穀而食不得入,名曰關格﹝obstruction_and_rejection﹞。

 水穀不化﹝dyspepsia﹞而吐逆,是反胃之病,食不得入而噎塞,是膈噎之病。

 伏者胃氣之鬱伏,陽衰于下,故不化穀,澀者胃氣之凝澀,陰填于上,故不納食。

 脈法 二十七: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既虛而又實者,人身之氣,實則清空而虛則痞塞,所謂實則虛而虛則實也。

 《子華子》語。

 蓋陰平陽秘,則陽交于陰而不見浮大,陰盛陽虛,則陽泄于外而浮大見焉,其浮者,陽之內虛也,其大者,陽之外實也。

 此脈在尺,則陽氣下陷而為關,在寸則陰氣上逆而為格。

 關者,陰閡于下,清氣沉鬱而不升也,肝木一陷,疏泄之令莫行,故不得小便。

 格者,陽浮于上,濁陰沖塞而不降也,胃土既逆,受盛之官失職,故吐逆也。

 《靈樞·脈度》:

  陰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格,

  以陽氣下降而化濁陰,陰氣上升而化清陽,清陽長則水利而不癃,濁陰降則穀入而不嘔。

 陰盛于下,致陽陷而不升,故肝氣下鬱而水不行,陽盛于上,緣陰逆而不降,故胃氣上鬱而食不下也。

 脈法 二十八: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摶,則為腹鳴﹝borborygmus﹞。

 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食訇﹞

→【﹝食訇﹞:音:ㄧㄝ,同噎。】

凡寸口脈浮大,則非裏實之證,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浮則無血,大則為寒,蓋裏氣虛寒,故脈浮而大也。

 裏寒凝澀,則木氣衝激,而為腹鳴﹝borborygmus﹞。

 醫乃不知,以其血寒發熱,而反飲以冷水,令汗大出。

 水得裏之寒氣,寒冷相合,摶結不散,其人即咽喉噎塞,氣閉而食阻也。

 ﹝食訇﹞與噎通,《漢書·賈山·至言》:祝﹝食訇﹞在前,祝鯁在後。

 脈法 二十九: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浮,浮則為虛,虛浮相摶,故令氣飼,言胃氣虛竭也。

 脈滑則為噦﹝Dry_Vomiting﹞。

 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

 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浮,浮則為虛,虛浮相摶,故令氣飼,緣胃氣虛竭,則痞塞不通也。

 若脈滑,則胃氣上逆而為噦﹝Dry_Vomiting﹞。

此為醫工之咎,以浮則為虛,反責其內虛以為實,而下以取之,浮則無血,反守其中空以為滿,而汗以遏之,陽亡陰升,填塞清道,故非喳即噦也﹝Dry_Vomiting﹞。

 若脈浮,鼻中乾燥者,必將為衄,以中虛而氣逆,故血隨氣升而為衄也。

 脈法 三十: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摶,必成癮疹﹝Urticaria﹞,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discharge_of_wind﹞,久久為痂癩。

脈浮而大,浮則風氣之虛,風泄于外也,大為衛氣之強,氣閉于內也。

 外風與內氣相摶,風外泄而氣內閉,營鬱不宣,必成癮疹﹝Urticaria﹞,蓋風性疏泄而氣性收斂,風欲泄而氣閉之,泄之不透,則營鬱而為熱。

 血熱外發,則為斑點,而不能透發,鬱于皮腠之內,隱而不顯,是為癮疹﹝Urticaria﹞。

 癮疹﹝Urticaria﹞之家,營鬱衛閉,欲發不能,則身體為癢。

 癢者是為泄風﹝discharge_of_wind﹞,《素問·風論》:外在腠理﹝striae_and_interstitial_space﹞,則為泄風﹝discharge_of_wind﹞。

 泄風者﹝discharge_of_wind﹞,風之欲泄而不透者也。

 風不透泄,經血鬱熱,久而營氣蒸腐,則為痂癩。

 風論:風與太陽俱入,行諸脈腧,散乾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膝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癩者,營氣熱腐,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風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癩風﹝leprosy﹞。

 肺統衛氣而主皮毛、開竅于鼻,是以鼻柱壞而皮膚潰也。

 脈法 三十一: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摶,其脈數疾,衛氣失度。

 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與實合,脈必數疾,衛氣失度。

 浮滑之脈,加以數疾,再復發熱汗出者,陰陽消亡,此為不治。

 《難經》:脈一呼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despoliation_of_essence﹞,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正此浮滑數疾之脈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