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鉤玄》附錄-泄瀉從濕治有多法:

泄瀉者,水瀉所為也。

 由濕本土,土乃脾胃之氣也。

 得此證者,或因於內傷﹝internal_damage﹞,或感於外邪,皆能動乎脾濕。

脾病則升舉之氣下陷,濕變注並出大腸之道,以胃與大腸同乎陽明一經也。

 云濕可成泄,垂教治濕大意而言。

後世方論泥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故凡泄瀉之藥,多用淡滲之劑利之。下久不止,不分所得之因,遽以為寒,而用緊澀熱藥兜之。

 夫泄有五飧。

 泄者,水穀不化而完出,濕兼風也;溏泄者,所下汁積粘垢,濕兼熱也;泄者,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濡泄者,體重軟弱,泄下多水,濕自甚也;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

 若此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舉治不可執一而言。

 謹書數法於後:夫泄有宜汗解者。

 經言春傷于風,夏必飧泄。

 又云:久風為飧泄,若保命集雲,用蒼術、麻黃、防風之屬是也。

 有宜下而保安者。

若長沙言,下痢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

 下利已瘥至其時復發者,此為下未盡更下之安,悉用大承氣湯加減之劑。

 有宜化而得安者。

 格致余論,夏月患泄,百方不效,視之,久病而神亦瘁,小便少而赤,脈滑而頗弦,格悶食減。

 因悟此久積所為,積濕成痰留於肺中,宜大腸之不固也。

 清其源則流自清。

 以茱萸等作湯,溫服一碗許,探喉中,一吐痰半升,如利減半,次早晨飲,吐半升而利止。

 有以補養而愈者,若脾胃論,言脈弦、氣弱、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四肢發熱,大便泄瀉,從黃芪建中湯。

 有宜調和脾濕而得止者,若潔古言曰:四肢懶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飲食減少,以白術、芍藥、茯苓,加減治之。

 有宜升舉而安者,若試效方言:胃中濕脾弱,不能營運,食下則為泄,助甲膽風勝以克之。

 以升陽之藥羌活、獨活、升麻、防風、炙甘草之屬。

 有宜燥濕而後除者,若脾胃論言:上濕有餘,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從平胃散。

 有宜寒涼而愈者,若長沙言:協熱自利者,黃芩湯主之。

 舉其濕熱之相宜者,若長沙言,下利脈遲緊痛未欲止當溫之;下利心痛﹝cardialgia﹞急當救裏;下利清白水液澄澈,可與理中四逆湯輩。

 究其利小便之相宜者,河間言濕勝則濡泄。

 小便不利者,可與五苓散、益元散分導之。

 以其收斂之相宜者,東垣言:寒滑氣泄不固,制訶子散澀之。

 以上諸法,各有所主,宜獨利小便而濕動也。

 豈獨病因寒,必待龍骨、石脂緊重燥毒之屬澀之。

 治者又當審擇其說,一途取利,約而不博可乎。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