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心錄》小柴胡湯加減歌:

柴胡半夏(人)參(黃)芩(甘)草,少陽經病誠為寶,往來寒熱日晡時,嘔而脇痛﹝Hypochondriac_Pain﹞:用之好。

 本經合病在陽明,口渴﹝thirsty﹞而煩乾嘔﹝Dry_Vomiting﹞頻,目痛、鼻乾﹝Dryness_of_the_nose﹞眠不得﹝Insomnia﹞,葛根、知(母)、(白)芍炒黃芩。

 心中痞滿﹝distention_and_fullness﹞熱猶盛,枳(實)、桔(梗)加之有功效。

 若還痞滿﹝distention_and_fullness﹞不能寬,小陷胸湯可兼併。

 汗少唇焦口乾﹝dry_mouth﹞渴,飲水無休倚(黃)連、(乾)葛,若還不解卻如何?

 竹茹石膏加一撮。

 汗後渾身壯熱煩,妄言乾嘔﹝Dry_Vomiting﹞更呻吟,黃連解毒﹝deintoxication﹞(湯)同煎食,一服頃刻即太平。

 煩渴瀉利熱又增,卻用原方配四苓(散),若是發黃小便赤,(黃)芩、(黃)連、知(母)、(黃)柏再加增。

 ②小陷胸湯:見16頁。

大便硬兮口渴﹝thirsty﹞涸,黃連厚樸瓜蔞(枳)殼;若還便結不通時,大柴胡湯用無錯。

 身熱惡風口不乾,本方須合桂枝湯

 若是唇焦煩渴甚,石膏知母(湯)配原方

 胸煩不嘔減(半)夏、(人)參,本方倍入瓜蔞仁。

 渴除半夏加知(母)、(花)粉。

 腹痛加(白)芍去黃芩。

 脇熱腹痛(黃)連、(白)芍炒。

 痰多貝母、瓜蔞保。

 嘔加薑汁竹瀝陳(皮)。

 咳嗽須加五味好。

 脇下硬痛加青(皮)、(牡)蠣。

 茯(苓)主溺難心下悸。

 痞而胸脇脹滿時,(牡)蠣及乾薑書家秘。

 胸滿而咳去(人)參、(大)棗,須加五味(子)、乾薑好。

 津虛發熱多飲水,麥(冬)、(五)味(子)加之(人)參去了。

 胃虛不實大便溏,芍藥、豬苓兩物幫。

 遺精不固陰虛弱,牡蠣還添知(母)、(黃)柏良。

 潮熱﹝tidal_fever﹞不渴欲近衣,減卻人參用桂枝。

 春溫發熱嗽而渴,五味(子)、瓜蔞去半(夏)宜。

 溫病惡熱不惡寒,柴(胡)(人)參去了茯苓攢,桂枝、葛(根)、(白)芍、升麻、(大)棗,咽疼還須甘(草)桔梗嘗。

 過經胸脇滿嘔潮,柴胡湯內加芒硝。

 溫瘧渴煩兼惡熱,石膏知母(湯)、(小)柴胡(湯)調。

 傷寒日久為過經,表裏俱無用此行,若是邪多元氣弱,重加麥(冬)、(五)味及人參。

 ①大柴胡湯:見15頁。

 ②桂枝湯:見15頁。

 ③石膏知母湯(舊名白虎湯〕見15頁。

 ④原方;指小柴胡湯。

 ⑤過經:《傷寒論》「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潮熱﹝tidal_fever﹞者實也,先以小柴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痊後又因勞食復,壯熱心悸痰氣促,還須溫膽(湯)配原方,急服令人愈最速。

 發熱晝安而夜劇,名為邪熱入血室,牡丹(皮)、生地、(黃)柏、(黃)連、梔(子),知母、當歸還可給。

 若還晝劇而夜安,知母、(黃)連、梔(子)、地骨(皮)看。

 日夜潮熱﹝tidal_fever﹞俱不退,方加四物(湯)共梔(子)、(黃)連。

 汗後津枯二便秘,除卻半夏加生地,(黃)芩、(白)術、陳(皮)、(當)歸、(白)芍、麥冬,若還燥甚煩他治。

 主方何以柴(胡)(黃)芩列?

 味苦以發轉邪熱,止嘔除痰半夏宜,性能下氣味辛烈。

 表不足兮緩以甘,人參甘草緩中央

 調和營衛須薑棗,和解無如用此良。

 ①原方:指小柴胡湯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