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心錄》寫在卷首:

先將抄本傳心錄一冊(共計八十七章)開首十三章先讀熟。

用藥傳心賦一篇,讀之藥性大概便知矣。

治病主要訣一篇,讀之即知每病主藥。

引經藥二行,蓋百病各有經絡,藥材眾多,非所引藥,則眾藥無所依歸,反致生害,譬如同眾拜客,無人作引,終不能入其室中,所謂無針不引線也。

診脈傳心訣,讀之則知脈之名體,輕重緩急虛實表裏。

診脈總要一條,讀之舉手按脈,即知其病症矣。

三部總看一條,讀之則知三部相同之脈,便知犯何病症矣。

發言須當理一條,讀之則知問病之法。

湯頭歌要旨五章共五條,如脈息略明,病狀已得,藥性初知,而不知古人一定之方,隨時加減,是舍繩墨而意裁曲直,棄權衡而手揣輕重,終於錯謬,蓋古人定方,必先診脈,知系何臟腑何經絡之病,即應用何經絡之藥,每方必有主藥、輔助藥、調和藥以配合,而藥味中一經炮炙,便爾更變原性,或方中之藥,各有相犯相忌相助,豈可亂用,故必斟酌盡善,始定成方,以為加減,垂示後學,以為準繩,若使藥性不熟,不知加減,診脈而後,舉目茫然,不知作何立方也。

病因賦一章最妙,人犯病症,一經外現,茫然不知其病因何而得,亦不知何臟腑何經絡受傷,倘看脈後,人問因何而得,系何臟腑經絡所致,如何答應,此篇一熟,一見便知,不獨醫人,而自己倘覺有病,亦知其何因,庶不為庸醫所害耳。

以上自診脈傳心訣至病因賦,不過十三章,數日可熟,以下七十四章,皆以病因賦內每一句為題,分病原治法成為一章。

 其用藥湯頭猶恐人不能記憶,將一方各藥練成五言絕句,亦甚便易;如能熟知更妙,或不能熟,常常讀之,自能入腹。

藥有三百餘味,此本分寒熱溫平四種,共計一百四十六味,雖缺半未全,而首面上之藥亦可足用,間有藥性不能盡列,而藥性之大概已具。

古人精義,為醫學大綱,系屬秘本,並無坊刻,熟此一本,給人診治,不致錯謬矣。

二、再看《圖注難經脈訣》一部,計四小薄本。

醫之一道,必先詳知脈理,臟腑經絡,五行生克,此書專講脈絡,其中有圖、有注解,惟診脈入式歌、五臟歌、七表八裏九道、下指診脈歌皆七言絕句,讀之為妙。

 其餘常讀,便順口入腹,至內中卷三一本,《難經》有細注,可與第一卷《難經•圖》,兩本攤於案上對看自明。

按:《圖法難經脈訣》唯心的東西較多。

 不如參考《瀕湖脈學》或《金鑒.脈訣》。

三、再看汪訒蓭《本草備要》一部,四五薄本,專講藥性,後面附有《湯頭歌訣》一薄本,方共三百有零,分為二十門,每一湯頭僅數句,亦必須熟讀。

 至於古方,豈能個個講明,只就《傷寒》壞病內最難措手之方選四五個,以參悟其用藥之方,則不煩而心得矣。

四、再看汪訒蓭所注《醫方集解》一部,專載古人陳方,講明古人因病立方,用藥精義,而且分明補益、發表、湧吐、攻裏、表裏、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日、癰瘍、經產、救急,共二十二門。

 凡補益等名目下,各有細注,而各方亦有細注,雖不必讀,不可不靜心三復細看也。

至脈與所現之症侯,有相合者,為脈症相合,照「湯頭」加減立方自易。

 至有脈如此,而所現之症如彼,是為脈症不符,凡脈與症不符者,病多難治。

 蓋究不知所患何症,未便冒昧以投藥,或舍脈從症,舍症從脈,必有依據,故此《醫方集解》一部,不可不細玩也。

左手脈三部,心、肝、腎為臟。

 小腸、膽、膀臟為腑。

 臟屬陰、腑屬陽,此謂三陰三陽。

右手脈三部,肺、脾、命門為臟。

 大腸、胃、三焦﹝triple_energizer﹞為腑。

診脈須將二三四指甲剪去,蓋人之指尖最靈,指尖直督向下,按之則脈中動靜虛實,無微不到。

 若用三指平按脈上,則不得脈中之細微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