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 第十八:

 (《脈經》。題曰癰腫腸癰金瘡浸淫脈證。似是。)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

 (《本草》、《圖經》引云:張仲景治腹癰腹有膿者。薏苡仁附子敗醬湯。)

 按:次條。其癰未至膿潰。故少腹腫痞。此條既經膿潰。故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次條。血猶瘀結。營郁而衛阻。

 故時時發熱。復惡寒。病猶屬實。故其脈遲緊。此條。營分既無所鬱。故身無熱。膿成則血燥。故脈數。要之此二條。

 其別在膿已成與未成之分。而不拘其部位。如前注家。以大小腸為辨者。殆失之迂矣。

 又按:

 《三因方》。舉此條云:久積陰冷所成也。故《金匱》用附子溫之。舉次條云:此以內結熱所成也。故《金匱》用大黃利之。亦不可從。

大黃牡丹湯方:

 (兒琰曰:上條。宜從《巢源》。刪去小便自調四字。而如淋上。補小便數三字。於理始順。)

 按:癰腫之病。不論外內諸證。其初起也。乘其未潰。而奪之。其既成也。扶正氣以外托。故葶藶大棗瀉肺湯。肺癰逐毒之治也。桔梗湯。肺癰排膿之治也。大黃牡丹湯。腸癰逐毒之治也。薏苡附子敗醬散。腸癰排膿之治也。蓋瘍醫之方。皆莫不自此二端變化。亦即仲景之法則也。

 又按:方後所謂有膿者。其膿稍萌之義。與前條之全就腐潰者不同矣。

《聖濟》:梅仁湯:治腸癰裏急隱痛。大便秘澀。

 于本方:以梅核仁。代桃仁。用冬瓜仁。加犀角。(按奇效梅仁散原方。)

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

 【鑒】:

 脈微。氣奪也。脈澀。血奪也。故曰:法當亡血汗出也。設無亡血汗出等病。則必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也。按不汗者一句。宜云設不亡血若汗出者。今特舉不汗。而不云不亡血者。蓋省文也。

 《金鑒》為是。

 又瘡。古作創。即金瘡之義也。其從者。系於六朝俗字。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醫心方》。極要方。療身上瘡。瘡汁所著處即成瘡。名曰浸淫。癢不止方。

 黃連(一兩)、黃柏(一兩)、蘆茹(一兩)、礬石(一兩)、甘草(一兩)、生胡(一兩)

 上搗甘草以上為散。胡粉於槍子中著。熬令黃。和之為散。欲傳藥。先以苦參汁以洗。故帛乾用。即著藥。不過三四度即瘥。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