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湯理中丸之注釋: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論》﹞

【註】:

醫以理中,《千金》作「以人參湯」,復利不止,《千金》作「利不止」,皆是也,茲隨解之。服瀉下之湯藥,而下痢不止,心下痞者,此不外於甘草瀉心湯證,故服之病即輕快。復以他藥誤下之,至下利不止,故治以人參湯,然不僅無效,反致下利益甚者,因理中湯丸本係理治自心下至臍之部分,此下利由於再三之誤治,致臍以下之腸部虛衰,若不以赤石脂禹餘糧湯收澀之,則無可如何也。然以此湯尚無效時,則為腎機能障礙之結果,不外於代償性下利也,故用利尿劑而使利尿,則下利自治矣。

尾臺氏曰:「若欲利其小便,則可選用豬苓湯、真武湯等。」

此說是也,可信。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傷寒論》﹞

【註】:

霍亂﹝解在太陽病篇五苓散條﹞,頭痛,發熱,身疼痛等,熱證多,欲飲水者,以五苓散主治之。然無是等熱證,反多寒狀,而不好水者,以本方為主治也。

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傷寒論》﹞

【註】:

方有執曰:「唾者,口液也。寒,以飲言。不了了者,無已時之謂也。」

《醫宗金鑒》曰:「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中虛寒,不能運化,津液聚而成唾,故唾雖日久,然無已時也,宜理中丸,以溫補其胃。」

山田正珍曰:「按論中之『寒』字,有對熱而言者,有指留飲而言者,有指痰而言者。此條與小青龍湯條、四逆湯條,皆以留飲而言也。」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金匱要略》﹞

【註】: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胸中痞,留氣結在胸而滿,自下逆搶心,用枳實薤白桂枝湯治之。亦可用人參湯,二方方意大異,宜分緩急而用之。」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按此條為枳實薤白桂枝湯之正證,若係人參湯證而胸痹者,可與人參湯。」

《雜病辨要》胸痹條曰:「若心中痞,逆滿搶心者,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若中氣虛寒,逆而搶心,心中痞,胸滿者,人參湯主之。」

今由上三說觀之,本條雖為枳實薤白桂枝湯之正證,若胸痹有人參湯證,亦可用之者。因此證與彼之比較的實證不同,既因陰虛證而轉化,雖亦心中痞,胸滿逆而搶心,然皆比彼為緩弱,余以此為結論,可知本條之意矣。

人參湯理中丸方:

人參、甘草、朮、乾薑各9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又為細末,以蜂蜜為丸,一日分三回服。﹝但丸方不如煎劑之劑捷。﹞

先輩之論說治驗:

《千金方》曰:「四順理中圓﹝求真按:『此即本方也』﹞,已產訖,宜服此方。新產藏虛,所以養藏氣也。」

求真按:「若有本方證則可與之,不然即不可用,後世家往往有此語病,不可不慎。」

《傷寒六書》曰:「誤下太陰,而結胸項強,因大陷胸丸一法者,頻與理中丸。」

求真按:「誤下太陰病,無結胸之理,亦無用大陷胸丸之語,恐似是而非。」

《三因方》曰:「病者因飲食過度而傷胃,或胃虛不能消化,致翻嘔吐逆,而物與氣上衝,蹙胃口而使決裂,吐出所傷,其色鮮紅,心腹絞痛,白汗自流,名曰傷胃吐血。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者,因其效最能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也。方證之廣,如《局方》,但吐血不出證,學者當自知之,或煮乾薑甘草湯飲之亦妙。」

求真按:「吐血若是本方證則可處之,不然者,不可用。甘草乾薑湯不外於本方之原方,故有類似之效,不難察之。」

《醫方選要》曰:「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difficult_to_open_the_mouth﹞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衛生寶鑒‧補遺》曰:「仲景之理中湯,治傷寒陰證,寒毒下利,臍下寒,腹脹滿,大便或黃、或白、或青黑、或有清穀,及寒蛔上膈而吐蛔者,此因胃寒,非實寒也﹝求真按:『此非實寒者,是暗示本方能治陰虛證之輕證,而不能治重證也』﹞。」

《婦人良方》曰:「人參理中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產後陽氣虛弱,小腹作痛,或脾胃虛弱,而少思飲,或去後﹝求真按:『後,大便也』﹞無度,或嘔吐腹痛,或飲食難化,胸膈不利者。」

《直指附遺》曰:「理中湯,治柔痙之厥冷自汗。」

《聖濟總錄》曰:「白朮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之丸方』﹞,治小兒躽啼,脾胃傷風冷,心下虛痞,腹中疼痛,胸脅逆滿也。又理中湯,治風入腹,心腹痛,痰逆噁心,或時嘔吐,膈塞不通。」

《赤水玄珠》曰:「理中湯,治小兒吐瀉後,脾胃虛弱,四肢漸冷,或面有浮氣,四肢虛腫,眼合不開。」

《小青囊》曰:「理中湯,治噁心乾嘔,欲吐不吐,心下映漾,如人畏船者。又治小兒慢驚,脾胃虛寒泄瀉,及受寒而腰痛等症。」

《外科正宗‧咽喉門》曰:「理中湯,治中氣不足,虛火上攻,咽間乾燥作痛,妨礙吐嚥,及脾胃不健,食少作嘔,肚腹陰疼等症。」

《瘍醫大全》曰:「理中湯,治癰疽潰瘍,臟腑中寒,四肢強直者。」

《痘疹金鏡錄》曰:「理中湯,治痘因裡虛寒而泄瀉,方後曰:『手足厥冷,泄瀉甚者,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下痞,小便不利,或急痛,或胸中痹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心下痞者﹝大簇﹞。心下痞,喜唾,不了了者﹝南呂﹞。暑病﹝所謂霍亂﹞,嘔吐下利,心下痞者﹝紫圓﹞。」

《成績錄》曰:「一男子,項背強急,或腰痛,飲食停滯,時時胸痛,心下痞,噫氣喜唾,先生與人參湯,兼用當歸芍藥散而愈。」

求真按:「項背強急,或腰痛者,為當歸芍藥散證,餘皆本方證也。」

《續建殊錄》曰:「一婦人,患胸痛一二年,發則不能食,食即不下咽,手足微厥,心下痞,按之如石,脈沉結,乃與人參湯,服之數旬,諸證漸退,胸痛痊癒。」

求真按:「此所謂胸痹也。」

《古方便覽》曰:「一男子,一身悉腫,小便不通,心下痞,鬱鬱不欲飲食,以此方兼用三黃丸,二十劑而愈。」

《證治摘要‧鼓脹條》曰:「人參湯加附子,腹平滿而大便滑者。」

求真按:「本方主治之腹脹滿,按之軟弱而有多少之冷感,使仰臥之,則側腹部膨起,其脹滿即減退矣。」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產後續得下利,乾嘔不食,心下痞而腹痛,小便不利者。及諸久病不愈,見心下痞,乾嘔不食,時時腹痛,大便濡瀉,微腫等證者。又老人每至寒暑時,下利,腹中冷痛,瀝瀝有聲,小便不禁,心下痞,乾嘔者,皆為難治證,宜此方。若惡寒或四肢冷者,加附子。」

求真按:「本方中含朮、乾薑、甘草,方意類似於苓薑朮甘湯。以有小便不利,或自利證也,且本方證以老人為多。」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治胸痹之虛證方,然以理中丸為湯,宜用於中寒,霍亂,太陰吐利證,厥冷者,宜從《局方》加附子。朮與附為伍時,有附子湯、真武湯意,效能驅內濕,與四逆湯意稍異,四逆湯是以下利清穀為第一目的,此方以吐利為目的也。」

《橘窗書影》曰:「一女子從來患痔疾,脫肛不止,灸數十壯,忽發熱衄血,心下痞,嘔吐下利。一醫以寒涼劑攻之而增劇,余與理中湯而漸愈,一醫欲以藥緩攻,余答曰:『痞有虛實。邪氣為痞,宜用疏劑。若胃中空虛,客氣衝逆為痞者,攻之有害。古方瀉後膈痞者,用理中湯。』又以理中湯治吐血,洵有故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