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加人參湯之注釋: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註】:

《醫宗金鑒》曰:「大煩渴,脈洪大者,是邪已入於陽明,津液為大汗所傷也。」

錢氏曰:「此因大汗出後,遂至胃中之津液耗竭,陽邪乘虛入裡,大煩渴而不解也。上篇之大汗出,脈浮而數,微熱消渴者,及發汗後脈浮數,煩渴之證,皆因誤汗亡陽,下焦無火,膀胱之氣化不行,失其蒸騰之用,氣液不得上升而渴也﹝求真按:『膀胱之氣化云云,為以下小便不利而渴也』﹞。然脈浮,其邪仍在太陽,故以五苓散主之。今大煩渴,而脈見洪大,則邪不在太陽,已傳入於陽明,即陽明篇所謂陽明脈大是也,故以白虎湯解煩熱,加人參以補其大汗之虛,救其津液之枯竭也。」

求真按:「太陽病,當有桂枝湯證時,服此湯。大汗後,脈浮數而煩渴,表裡二證兼有者,則以五苓散為主治。然脈洪大而煩渴甚,若表證已解,轉入陽明者,則以本方為主治也。」

傷寒病,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註】:

汪氏曰:「時時惡風者,乃熱極汗出多,不能收攝,腠理疏,故時時惡風也。裡熱,則胃府中燥熱,故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也。此因吐下之後,胃氣虛而內亡津液,故燥渴甚極也。」

周氏曰:「口至乾,舌至燥,無津液也極矣,能生津液神速者,莫若人參,故加之。」

《醫宗金鑒》曰:「『傷寒』二字之下,當有『若汗』二字,蓋用發汗較吐下,則更多傷津液也。」

山田正珍曰:「《金鑒》之說是也,當補『若發汗』三字。如前之第十六條云﹝求真按:『指《傷寒論》原書而言』﹞:『已發汗,若吐若下。』第二十三條云:『更發汗,更下,更吐。』第五十八條云:『若發汗,若吐,若下。』皆有『發』字也。按此條為陽明病之淺證,未至胃實者。所謂陽明病,汗出多而渴是也,本當在陽明篇中,以下二章及百八十五條亦然。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是因時時惡風以下之證也。此因傷寒表邪熾盛而發汗,若吐,若下不解,入裡而結,然未至胃實,故其熱熏蒸表裡,使人且熱且渴也,其致時時惡風者,亦因未結實故也。蓋此條之時時惡風,與次條之背微惡寒,皆因內熱熏蒸,汗出肌疏所致,故曰時時,及不顯然於全身而微於背也,非因於表不解之惡風寒也,可知矣。」

求真按:「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條當作『傷寒,若發汗,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注釋宜從山田氏說。」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註】:

《醫宗金鑒》曰:「傷寒,身無大熱,不煩,不渴,口中和,背惡寒者,附子湯主之,屬少陰病也。今傷寒身無大熱,則知熱漸去表而入裡。口燥渴心煩,則知熱已入於陽明矣。背微惡寒一證,雖有似於少陰,但少陰證口中和,今口燥渴,是口中不和也。背惡寒,非陽虛之惡寒,乃陽明內熱熏蒸於背,汗出肌疏,故微惡之也。主以白虎湯,直走陽明,大清其熱。加人參者,蓋有顧於肌疏也。」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註】:

方有執曰:「無表證者,謂惡寒、頭身疼痛皆已除也。」

《醫宗金鑒》曰:「其表不解者,雖有燥渴,乃大青龍湯證,故不可與白虎湯也。」又曰:「加人參者,大解熱中,速生其津液故也。」

求真按:「本條前半段,如《金鑒》所說,為大青龍與白虎湯二證之鑒別,後半段為白虎加人參湯證,非也。因《千金方》、《千金翼》、《外臺》等作白虎湯主之,如渴欲飲水,無表證者,此即白虎湯所主治,無特加人參湯之理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舌乾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傷寒論》﹞

→【﹝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註】:

詳太陽病篇豬苓湯及第少陽病篇梔子豉湯條。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人若觸冒太陽之光熱而患病時,謂之暍病。其狀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則以本方為主治也。本條是述日射病之證治也。

由以上之仲景論,本方之用途,雖無不明。然與白虎湯之區別,尚難判然,故宜參照東洞翁以本方為治白虎湯證而心下痞者之定義,學者能深究此說與師論,則本方可運用矣。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6克,石膏20~100克,甘草1.8克,粳米12克,人參3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輩之論說治驗:

《活人辨疑》曰:「化斑湯﹝求真按:『即本方也』﹞,治赤斑,口燥渴,中暍者。」

《徐同知方》曰:「人參白虎湯﹝求真按:『是即本方也』﹞,治伏暑發渴,嘔吐身熱,脈虛自汗。」

《保赤全書》曰:「人參白虎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暑盛煩渴,痘出不快。又解麻痘、斑疱等熱毒。」

《漫游雜記》曰:「一男子患氣疾,兩脈洪數,心下痞堅,大便燥結,寐寤不安,語言失理,稱王稱帝。余以三聖散吐之,二回後,與參連白虎湯,三十餘日,痊癒。」

求真按:「參連白虎湯者,本方加黃連也。」

《方輿輗》曰:「白虎加人參湯,此方之正證為汗大出,有微惡寒,身熱,大渴引飲也。余按凡宜與白虎湯證,脈當洪長,但在暍,卻多虛微狀,是暍與傷寒所不同也。由是觀之,《素問》云:『脈虛身熱者,得於傷暑。』《甲乙經》云:『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也。』《金匱》云:『弦細芤遲。』芤,即虛豁也。弦細遲,即熱傷氣之應也。由諸古訓,可徵病暑之脈矣。」

《病因備考》有言曰:「消渴,未經年月者,雖五十以上,間有得治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世醫多以此病為難治,畏石膏故也。」

求真按:「雖如此說,石膏劑善治糖尿病,但未必以本方為主治也。」

一男子年六十餘,其鼻不聞香臭者四年,來請治。余曰:「病已積年,藥無益也。」翁曰:「某自少壯,即易氣逆,幸逆氣得治足矣。」余乃漫然作白虎加參連與之。六十餘日,忽聞香臭而後平。

求真按:「鼻疾患,多石膏劑證,宜注意之。」

《生生堂治驗》曰:「帥廬先生,年七旬,病消渴,引飲無度,小便白濁,周殫百治,頹敝日加。舉家以為不愈,病者亦囑辦後事矣。先生診之,脈浮滑,舌燥裂,心下硬。曰:『可治。』乃與白虎加人參湯百餘帖,痊癒。」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霍亂吐瀉後,大熱煩躁,大渴引飲,心下痞,脈洪大者。」

治消渴,脈洪數,晝夜引飲不歇,心下痞,夜間肢體煩熱更甚,肌肉日漸消鑠者。

治瘧病,大熱如烙,譫語煩躁,汗出淋漓,心下痞,渴飲無度者。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