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氣湯之注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反赤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詳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傷寒論》﹞

【註】:

在小承氣湯條。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傷寒論》﹞

【註】:

在小承氣湯條。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主之」之下,有「若一服利,止後服」七字,認為後人所添補,故去之。﹝《傷寒論》﹞

【註】:

《脈經》「譫語」之下無「者」字,今從《傷寒論》。

獨語者,無人相對而自語也。如見鬼狀者,謂病者有奇奇怪怪之舉動,恰如鬼神之狀也。若劇者,謂劇發潮熱也。循衣摸床者,如字義。惕而不安者,因恐怖而不安臥於席也。脈弦者生,澀者死,謂前證微喘直視,且呈弦脈者,以大承氣湯攻下之則治,若現澀脈者,假令用此方,亦不免於死也。微者,但發熱譫語者,謂脈微不呈餘證,僅止發熱譫語也。大承氣湯主之者,現此弦脈及呈微脈者,皆以本方為主治也。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傷寒論》﹞

【註】:

尾臺氏曰:「陽明病云云『脈滑而疾者,是大承氣湯證也』。《脈經》及《千金》俱無『小』字,為是。『因與承氣湯』以下,為後人之注文,可刪。」

此說是也,以之解本條。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反』,當作『煩』,因聲近而誤也。…傷寒有譫語潮熱者,固應不能食,豈可謂反耶?

尾臺氏曰:「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云云,『反』字,衍也。一說『反』當作『煩』,因音近致誤,似牽強,蓋衍『不』字,復誤作『反』耳。」

求真按:「二說是非,暫置不論,『反』字無重大意義,可去之。而不能食與能食,皆以本方為主治也。」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風,當作『實』,傳寫之誤也。本篇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篇曰:『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是也。…『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之八字,錯簡也,當在『宜大承氣湯』句之下始合。過經者,謂表解也。」

錢氏曰:「下之若早,則胃氣一虛,外邪內陷,必至熱盛神昏,語言必亂也。蓋表間之邪氣皆陷入於裡,表空無邪,邪皆在裡,故謂之表虛裡實也。」

求真按:「汗出譫語者,因腹中有燥屎。腹中有燥屎者,裡實之極也,故可以大承氣湯瀉下之。表證解,轉入陽明者,亦可以此湯下之。若表證未全解,早以承氣湯瀉下,表熱因下劑之勢而陷於裡,此充實之病毒必犯頭腦,使至譫語。故用此方者,必待表解也。」

二陽併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成無己曰:「本太陽病併陽明病,名曰併病。太陽證罷者,是無表證也。但發潮熱者,是熱列於陽明也。一身汗出為熱越,今漐漐而汗出者,是熱聚於胃也。必大便難而譫語者,《經》曰:『手足漐漐然而汗出者,必大便已硬也。』以大承氣湯下胃中之實熱。」

山田正珍曰:「按手足漐漐而汗出者,謂手足至末,漐漐然而汗出也,成注誤矣。」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漐﹝執水﹞:音,折。小雨不輟也。形容微汗,皮膚潮潤。】

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此章辨梔子豉湯證『下之心中懊者,梔子豉湯證也』。然梔子豉湯證心中濡而不實滿,此證腹實滿而心中懊。按其實滿為胃中為燥屎之候,可以大承氣湯攻之。若腹雖實滿,但其滿微者,未有燥屎也,是宜和以小承氣,不可以大承氣攻之。若有燥屎者,則攻其燥屎,故曰宜大承氣湯也。」

尾臺氏曰:「陽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云云,似於梔子豉湯證也。其別在煩與虛煩,及有燥屎與否,脈狀亦不無虛實之異,故診病者,能觀其腹證與脈應,然後處方,可無誤矣。」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傷寒論》﹞

→【﹝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註】:

錢氏有言曰:「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者,燥屎在腸胃也。煩躁者,實熱鬱悶之所致。發作有時者,日晡潮熱之類也。」

求真按:「發作有時者,痛與煩躁發作有時也,錢氏之說非也。」

張志聰曰:「不言大承氣湯者,省文也。此接上文言,亦宜大承氣湯也明矣。」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在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方有執曰:「煩不解,則熱未退可知﹝求真按:『為不大便,煩而不解之略也』﹞。腹滿痛,則當診為胃實,故云有燥屎也。」

《醫宗金鑒》曰:「下之不盡,仍可下之。」

求真按:「此指燥屎也。」

山田正珍曰:「『所以然』之十字,為叔和之釋文,當刪之。」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燥屎,為前日所食之糟粕牢結乾著於腸內者。大便,乃現今所食之糟粕軟潤而順下於肛門者。今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因燥屎橫道而障礙之。況微熱,喘冒不能臥,是煩躁譫狂之漸耶,雖無滿痛,亦必有燥屎,故宜大承氣湯以下之。」

尾臺氏曰:「病人小便不利云云,此指裡熱結成燥屎也,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亦不至於溏泄也。其時有微熱者,裡熱隱然見於表也。喘冒不能臥者,裡熱上衝使然也。此證脈多沉滑或沉遲,舌色赤而光亮,或起刺而渴也。」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在小承氣湯條。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成無己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邪熱甚於內,上熏於目也。」

方有執曰:「了了,猶瞭瞭也。」

尾臺氏曰:「目中不了了者,眼睛矇瞳而不慧然也,以《金匱.驚悸篇》『目睛慧了』可證。」和久田氏曰:「目中不了了者,謂睛子不明也。睛不和者,無潤澤之謂也。無表裡證者,六七日時,宜有由表及裡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等證,已有日數,而無其證也。大便硬,身有微熱者,此因邪氣內實,外證雖不劇,而內實之勢已迫。急下之,不可忽也。」

求真按:「患傷寒,經過六七日後,眼球朦朧而亡光澤,且不滋潤,無表證及半表半裡證,而大便難通,身有微熱者,裡實之機已迫,急宜以大承氣湯下之也。」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陽明病,發熱不惡寒,而汗出多者,胃中津液被熱驅出,內實之機已迫,攻下不可忽緩也。」

尾臺氏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因已是陽明病,又加多汗發熱,則津液枯竭,而燥屎譫語之險證可立而待也,此機不可失,故急下之。雖發熱汗多,若仍惡寒者,宜更發汗也。凡曰急下之,急溫之,急救之,皆一時之救急也。《本論》『急下之』凡六條,皆僅見證之一二。然此不制,則必危險竟起,災生不測,而至於無可如何也,故曰急,以示不可緩治也,所以用大承氣湯以應機而制變,為醫者之要務,可不慎歟?」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成無己曰:「發汗不解,邪熱傳入於府也﹝求真按:『入府者,入於胃腸也』﹞,而成腹滿痛者,傳之迅速也﹝求真按:『由太陽傳於陽明之迅速也』﹞,此須急下之。」

和久田氏曰:「發汗而熱不解,腹滿痛者,亦內實之候也。以其來速,宜急下之。」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腹滿下之不減,減不足言者,須下之至腹滿消至相當程度者,當用大承氣湯。此承前腹滿痛而言。」

傷寒,腹滿,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為實,當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宜大承氣湯。﹝《玉函經》﹞

【註】:

程林《金匱直解》曰:「﹝求真按:『《金匱》雖載本條,無“宜大承氣湯”句,且“傷寒腹滿”作“病者腹滿”』﹞腹滿證,虛者可按,實者不可按﹝求真按:『虛者不痛,故得按;實者因痛,故不得按也』﹞。若舌有黃苔,未經下者,則因實熱結於中焦,下之實熱除,而黃苔自去矣。」

山田正珍曰:「此承上二條,辨腹滿之虛實也。」

求真按:「《傷寒論》無本條,恐係脫簡,今從《玉函經》補之,可與少陽病篇大柴胡湯條參照。」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其脈不負』十八字,為後人羼入,當刪之。陽明少陽合病者,不惡寒,但熱,而心下痞,下痢及脈滑有力而數者,雖下利亦有宿食停滯也,故當以下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自此以下三條,皆是陽明病有燥屎者,實非少陰病也。今冒以『少陰病』三字,以其無熱而有欲寐等證,與太陰病桂枝加大黃湯同例。按承氣湯以脈滑數為法,二百六十四條曰:『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二百二十四條曰:『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可為明證。下篇曰:『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宜大承氣湯;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合考之,以下三證,可知其脈滑數矣。」

求真按:「本條以下三證,皆因有少陰病之外觀,仲景雖冠此三字,其實非少陰病,是陽明病也。若為真少陰病時,口中必和,今不然,而口燥咽乾故也。」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醫宗金鑒》曰:「自利清水者,謂下利無糟粕也。色純青者,謂所下者皆污水也。」

山田正珍曰:「清,圊也。清水,猶言下水也,與清穀、清便、清血、清膿血之『清』同,非清濁之『清』也。若是清濁之清,其色當清白,不當純青也,注家皆作清濁之『清』,非也。」

求真按:「二說俱是,但欲再補之。自利清水,色純青者,《瘟疫論》所謂熱結旁流也,若不急下之,則忽變為死證之劇證矣。」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腹滿不大便者,為病毒鬱積於腹內之候,已當下之。況此毒已波及於全身,使呈少陰病之證乎,故仲景曰急下之。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腹中滿痛者,腹部膨滿,有自他覺的疼痛也。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脈雙弦而遲,心下硬,及脈大而緊者,皆陰陽交錯之證,其屬陽證者,宜以此方下之。下後,然後處置其陰證,故曰宜,不曰主也。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參照總論脈應及診脈法。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實者,實證也。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下利病者,而不好飲食,因不消化物停滯也,故宜本方下之。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三部之脈平者,寸、關、尺三脈皆為平脈,即常脈也。按之,指心下也。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利未欲止者,謂病毒尚熾而未止也。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下利,脈反滑者,下利病者之脈,常微小,今反得滑脈,故曰反也。當有所去者,病毒有自去之機也。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痙為病,胸滿,口噤﹝difficult_to_open_the_mouth﹞,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口噤﹝difficult_to_open_the_mouth﹞者,牙關緊急也。臥不著席者,因角弓反張,背部不能緊著於席上也。齘齒者,上下齒相切,即牙關緊急之劇者。本條為說明破傷風之證治也。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而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宜大承氣湯。

【註】:

在少陽病篇小柴胡湯條。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更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註】:

《脈經》作「日晡所發熱者,不能食而譫語,刺之則愈,利之亦愈」,頗合理,故可從之。且末句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為後人羼入,宜去之。無太陽證者,脈不浮,無頭項強痛、惡寒也。少腹堅痛者,下腹部堅滿,有自他覺的疼痛也,因已存之裡熱與停滯之惡露﹝因有裡熱,使惡露停滯也﹞相合所致。大便秘,煩躁發熱亦然。切脈微實者,診為微實脈也。更倍發熱者,二次發熱,較初次更劇也。日晡時煩躁者,即日沒時煩躁也。如是之更倍發熱,日晡煩躁,不能食而譫語,與不大便,使煩躁發熱之增進,皆由裡熱熾盛所致,故以大承氣湯瀉下之,則諸證及小腹堅痛皆治愈,而惡露亦盡下矣。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證脈實裡實,發熱煩躁,便閉譫語及小腹堅痛者,皆非急結之比,所以用大承氣湯也。子炳為桃核承氣湯證,未深考耳。」

由是可以鑒別二方證矣。

大承氣湯方:

大黃2.4克,厚樸4.8克,枳實2.8克,芒硝3.6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納芒硝溶而頓服之。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