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豉湯之注釋: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傷寒論》)

→【憹﹝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註】

本條「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者,梔子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可分作如是解,則前者為輕證,後者為劇證也。而虛煩不得眠者,因發汗吐下,諸毒悉被驅逐,但欲示僅有殘餘熱毒遺留,刺激大腦皮質。若已經汗吐下,則腹內空虛,無病毒之阻滯,因有不眠煩悶之虛狀,故加「虛煩」二字也。又反覆顛倒者,輾轉反側也,因不眠之甚,而遂致此。

心中懊者,《類聚方廣義》云:「成無己曰:『懊者,俗謂骨突是也。』蓋心中憒悶不可名狀之義。劉完素曰:『懊者,煩心熱躁,悶亂不寧也。』若以現代的解說換言之,則懊者,即因炎性充血,腦刺激症狀中之劇烈者,而不眠與反覆顛倒,亦皆由於此也。」

→【憹﹝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

【註】

窒者,《腹證奇覽》云:「窒者,如空房滿塞,不受物也。」雖能吞咽食物,胸中亦覺阻塞,此亦因熱鬱結於心胸所致,即有食管狹窄之自覺,而因熱毒之故致食道黏膜乾燥,食物不滑利也。故酒客之咽下困難等,可知以本方及類方為主治矣。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

【註】

心中結痛者,謂心臟部之一處疼痛也。詳解於桂枝生薑枳實湯條下。

凡用梔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傷寒論》)

【註】

舊,即久微溏(微下痢)者。因陰虛證當處以溫熱藥,故不可用冷藥如本方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傷寒論》)

→【憹﹝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註】

尾臺氏曰:「此章凡四段。若擬其治法,自『陽明』至『身重』,白虎湯證也;『若發汗』以下,當與大承氣湯;『若加燒針』以下,直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若下之』以下,梔子豉湯證也;『若渴欲飲水』以下,不屬上文,恐有誤乎?」

山田氏曰:「自『陽明』至『身重』二十七字,乃熱結在裡,為無燥屎之證,與前三陽合病條(求真按:『此條揭於陽明病篇白虎湯條』)同,宜與白虎湯以挫其熱。若認其脈浮以為表未解而發其汗,則津液越出,大便為硬,使人反煩躁心亂而譫語,此承氣證也。云反者,謂徒發其汗,不惟無益,而反使增劇也。若加燒針則致大逆,怵惕煩躁不得眠,即所謂太陽傷寒。若加溫針,則必驚是也,乃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也(求真按:『以上雖為良說,以下卻有謬論,不可不取舍之』)。若以其腹滿汗出而惡熱,以為有燥屎而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使人心下痞鞕。所以然者,以本無燥屎也,乃甘草瀉心湯證(求真按:『妄加心下痞鞕,以為甘草瀉心湯證,非也』)。…又按梔子、豬苓二證,並非陽明病而冒以陽明病者,以舌苔、口渴皆為陽明部位之證也。此二說雖不無瑕瑾,但足以窺本條之大意。胃中空虛者,為白虎湯證而誤以大承氣湯下之之結果。客氣者,反於正氣之邪氣也。膈者,胸膈也。客氣動膈者,邪氣攪亂胸膈也。若由心中懊,舌上有苔觀之,則此邪氣為熱氣也明矣,故以本方為主治也。」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

→【憹﹝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註】

結胸,則當心下硬滿,本方證以胃中空虛為常,故云不結胸,暗示與大陷胸湯證各別(宜與同湯條對照)。饑而不能食者,由於胸中窒,但頭汗出者,頭腔內外之熱氣比他部為劇也。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

【註】

以前諸條,主就舌及外證而論,惟本條則專述其腹證。下痢後煩悶,一旦已去,而更再發,觸診病者之心下部到腹底皆軟弱者,此非實證之煩悶,而為虛證也,故當以本方治之。以是可知胃中空虛及虛煩之義。又可推之,以為一般虛實之鑒別。

梔子豉湯方

梔子3.2克,香豉8克。

上各別細銼,以水200克煎梔子成150克。去滓,入香豉,再煎為100克,去滓,頓服。

先輩之論說:治驗

《千金方》本方條曰:「治少年房多短氣。」

《聖濟總錄》曰:「豉梔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蝦蟆黃,舌上起青脈,晝夜不睡者。」

求真按:「蝦蟆黃者,黃疸之一種也。」

《時後百一方》本方條曰:「治霍亂吐下後,心腹脹滿者。」

求真按:「雖云心腹脹滿,恐是腹內中空,屬於所謂虛滿者乎?」

《名醫類案》曰:「一男子患傷寒十餘日,身熱無汗,怫鬱不得臥,不躁,不煩,不寒,不痛,時發一聲如嘆息狀。醫者不知何證,迎余診視。曰:『懊,怫鬱證也。』投以梔子豉湯一劑,減十之二三,再與大柴胡湯下其燥屎,怫鬱除而安臥,調理數日而起。」

→【憹﹝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小兒藥證直訣》曰:「梔子飲子(求真按:『是即本方也』)治小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者。」

《腹證奇覽》本方條載松川世德之治驗曰:「一婦人年二十五,血下數日,身體倦怠,心煩微熱,服藥無效。余與本方二帖,血下減半。婦人喜,乞藥。與前方數帖,痊癒。」

某君跌而撲腰,爾來血下,小腹微痛,服藥無效。余以為此病由於轉仆驚惕所致,乃進本方,數帖痊癒。

一婦人年七十餘,鼻衄過多,止衄諸方無效。余問其狀,頗有虛煩之象,因作本方與之。四五日後,來謝曰:「服良方忽已。」

一老人年八十許,一日鼻衄過多,鬱冒恍惚,乃與本方而愈。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此方惟梔子、香豉二味,然施於其證時,其效如響。若不親試,安知其效?」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