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陷胸湯之注釋:

小結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傷寒論》)

【註】

《傷寒論》雖作小結胸病,不如小結胸者為妥。茲從《玉函》、《千金翼》改之。而小結胸者為對於大陷胸湯證比較之辭。本方證正在心下,按之則止於痛,無如彼心下石硬、硬滿,又無手不可近之劇痛,是以對彼稱大,而此稱小也。故治方亦不如彼之用峻下劑,僅用消痰、解凝、利尿藥之黃連、半夏、瓜蔞實也。又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者,謂以指頭輕打胸骨劍狀突起之直下部,即訴疼痛也。試此輕打與疼痛時,間不容發,不比於其他之壓痛。故欲示此義,所以插入「則」字於其間也。又此證之脈浮滑者,非如大陷胸湯之病位深沉,因結實之程度淺弱也。

小陷胸湯方

黃連7克,半夏21.5克,瓜蔞實9.5克。

煎法用法同小柴胡湯。

先輩之論說:治驗

《丹溪心法》一方(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食積及痰壅滯而喘急者,為末糊丸服之。

《內臺方議》曰:「小陷胸湯,又治心下結痛而氣喘悶者。」

《醫方集解》曰:「劉心田曰:『結胸多挾飲凝結於心胸。用甘遂、半夏、瓜蔞、枳實、旋覆之類,皆為痰飲而設也。』汪氏曰:『大抵此湯,病人痰熱內結者,正宜用之。』」錫駒云:「按湯有大小之別,證有輕重之殊,今人多以小陷胸湯治大結胸證,皆致不救。遂諉結胸為不可治之證。不知結胸不可治者,只一二節,餘皆可治者也。苟不體認經旨,以臨時而推諉,致誤人之性命,深可嘆也。」

《醫學綱目》曰:「工部郎中鄭忠厚,因患傷寒,胸腹滿,面黃如金色。諸翰林醫官雖商議,但略不定,推讓曰:『胸滿雖可下,但恐脈浮虛。』召孫兆至,曰:『諸公雖疑,不用下藥者,鄭之福也,下之則必死。某有一二服藥,服之則必瘥。』遂下小陷胸湯,尋利,其病遂良愈,明日面色改白,京人嘆服。」

又曰:「孫主簿述其母患胸中痞急,喘不得息,按之則痛,脈數且澀,此胸痹也。因與仲景三物小陷胸湯,一劑和,二劑愈。」

求真按:「胸中痞急者,心下痞急也。三物小陷胸湯者,本方由三味之藥物而成之別名也。」

《赤水玄珠》曰:「徐文學三泉先生之令郎,每於下午發熱,直至天明,夜熱更甚,右脅脹痛,咳嗽吊疼,坐臥俱疼。醫作瘧治,罔效。延余診之,左弦大,右滑大,搏指。余曰:『《內經》云:“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據脈則必肝膽之火,為痰所凝,而用功作文,過思不決,鬱而為痰也。夜甚者,肝邪實也。』乃以仲景小陷胸湯為主,瓜蔞一兩(求真按:『瓜蔞同栝樓』),黃連三錢,半夏二錢,前胡、青皮各一錢,使水煎飲之,夜服當歸龍薈丸。微下之,夜半痛止,熱退,兩帖全安。」

求真按:「孫一奎治此證,專隨脈應,而不據腹證者,是昧於仲景之本旨也。雖幸得治,不免偶中之誹。又本方加前胡、橘皮者,雖為本方加柴胡、橘皮之意,是亦不徹底也。此證當本方合用小柴胡湯為是。」

《證治大要》曰:「加味小陷胸湯,治火動其痰而嘈雜者,本方加枳實、梔子。」

求真按:「本方加枳實梔子者,是本方與枳實梔子豉湯合方之意。吞酸嘈雜有效者,茲不論,若不確認腹證,則不可輕用。」

《張氏醫通》曰:「凡咳嗽面赤,胸腹常熱,惟手足有涼時,其脈洪者,痰在膈上也,小陷胸湯。」

求真按:「專事脈應、外證,不問腹證者,非也。」

《建殊錄》曰:「一人年十三,生而病瘂。先生診之,胸脅煩脹,如有物支之,乃作小陷胸湯及滾痰丸與之。月餘,又作七寶丸使飲之。數日,如此者,凡六次。出入二歲許,乃無不言。」

《成績錄》曰:「一男子六十餘歲,時時飲食窒於胸膈,而不得下,狀如嗝噎,咳嗽有痰飲。先生與小陷胸湯兼用南呂丸而愈。」

一獵夫乘轎來告曰:「一日入山逐獸,放鳥槍,中之,獸僵。投槍欲捕,獸忽蘇。因與之鬥,克而捕之。爾後雖無痛苦,然兩肘屈而不伸,普求醫治,無效。先生診之,胸滿頗甚,他無所異,乃與小陷胸湯,服之而愈。」

求真按:「余亦隨腹證,吞酸嘈雜,兩腳攣急,難以行步者,與本方得速效。」

《生生堂治驗》曰:「一婦人,產後嘔吐不止,飲食無味,形容日瘦,精神困倦。醫者皆以為產勞。師診之,正在心下,酸痛不可按,曰:『水飲也。』與小陷胸湯,佐以赫赫圓,乃已。」

《麻疹一哈》曰:「一人年四十餘,發熱三四日,發疹未及半,而心下結痛一日夜,頭出冷汗,兩足微厥,喉中痰鳴,胸滿短氣,大便不通,與小陷胸湯及滾痰九,下利二三行。翌日,發熱大甚,炎炎如燃,大汗洗然,疹子皆發出而安。」

一人年可二十,發熱無汗,疹欲出而不出,心下結痛,肩背強直。因與小陷胸湯,前證漸安。翌日,以紫圓下之,下利數行,譫語發熱,汗出如流,疹子從汗出,疹收後,全復舊。

求真按:「此病者肩背強直且心下結痛,即小結胸使然,故與大陷胸丸證同轍。」

《方伎雜志》曰:「一男子年十四五,來乞診。其父母曰:『伏枕已三年,藥餌無所不求,而病患加重,至於羸憊瘦削。』余診之,薄暮發寒熱,胸骨呈露,肌膚無澤,身面黧黑,眼泡微腫,腹滿而臍之四周引張,以指觸之,立即驚痛,且每夜發腹痛微利,其狀腹脹,四肢柴瘦,恰如乾蝦蟆,不能起床,不思飲食,舌上黃苔,小溲黃色,脈沉微數,若仰臥,則臍邊攣痛。余告其父母曰:『此所謂疳勞之重證也,余不能治之。』父母愀然曰:『若無生路,則不歸矣。僅此一子,愛情之餘,欲幸於萬死,一生之命,願托先生。』懇垂矜恤,余不能辭。乃用小陷胸湯與四逆散合方,每日兼用蟅蟲丸五分,日下雜穢二三行,飲食少進。父母大悅。自冬迄春,均用前劑。其間數日,用鷓鴣菜湯下蛔蟲數條,由是腹痛截然而止,腹滿攣急亦皆大和,能自動上廁矣。又用前藥半歲餘,舉動略如意。其父攜之出浴,益覺暢快。於是服藥更不怠,至初秋始停藥。此兒得治,真意外也。」

求真按:「此證恐係結核性腹膜炎之重證。余雖未曾遇此篤疾,但其初期及中期者,以小陷胸湯及四逆散之合方,兼用大黃蟅蟲丸或起廢丸;其肺及淋巴腺兼結核者,用小柴胡湯(或加石膏)、小陷胸湯、四逆散(或排膿散)之合方,兼用前之丸方,或兼用黃解丸(或第二黃解丸),屢得全效。」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飲邪結於心下而痛者,因瓜蔞實主痛也,以《金匱》胸痹諸方可徵,故《名醫類案》以此方治孫主簿述之胸痹,《張氏醫通》治熱痰在膈上者,其他或治胸滿而氣塞不通,或嘈雜,或腹鳴下利,或食物不進,或胸痛者。」

《橘窗書影》曰:「一人因心氣疲勞過度,致伏胸痹痰飲證。客冬外感之後,邪氣不解,胸痛更甚,項背如負板,屈伸不便,倚息不得臥,飲食減少,脈沉微。眾醫作虛候治之,不愈。余診曰:『雖屬老憊,現邪氣未解,脈尚帶數,先宜治邪,後治本病不遲。』因與柴陷湯加竹茹,兼用大陷胸丸服之,而邪氣漸解,本病隨而緩和。數日連服二方而痊愈。」

求真按:「柴陷湯加竹茹者,即小柴胡湯與小陷胸湯合方加竹茹也。」

一婦人外感後,熱氣不解。胸痛,短氣,咳嗽甚,脈數,舌上白苔,食不進。侍醫療之數日,病益重,因遣使召余。余診曰:「是飲邪併結之證」。然因其虛弱,未至結胸,與柴陷湯加竹茹服之。四五日,胸痛大減,咳嗽亦隨安,後但胸部拘急,因痰飲未除也,以四逆散合茯苓杏仁甘草湯,服之而愈。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