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病預後-正衰危重證:

﹝Critical_case_with_prostration_Of_healthy-qi_﹞

【原文】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343﹞

傷寒發燒,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344﹞

傷寒發燒,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345﹞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燒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346﹞

發燒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348﹞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362﹞

【詞語解釋】

 ①、灸厥陰:指灸厥陰經穴位。張令韶主張灸厥陰經的行間、章門穴。

 ②、有陰無陽:下利為陰邪甚,汗出不止為陽外亡,故稱有陰無陽。

 ③、少陰負趺陽:少陰即太溪脈,趺陽即沖陽脈。少陰負趺陽,即太溪脈小於趺陽脈。

【原文析義】

343條論陽衰陰盛灸治無效的危候。

 傷寒六七日,證見脈微,手足厥冷,是陽氣虛衰,陰寒內盛,血脈和四肢失于陽氣鼓動、溫煦所致。虛陽上擾則煩躁。

 當此病情危急之時,若用湯藥扶陽抑陰,唯恐緩不濟急,故直用灸法灸其厥陰,以散寒複陽。

 灸後,若肢冷轉溫者,為陽氣得複,其病可治,預後﹝Prognosis﹞較好。

 若肢冷如故,即所謂「厥不還」者,為陽氣衰絕,複陽無望,故斷為死候,預後﹝Prognosis﹞不好。

344條論陰盛陽亡神越的危候。

 厥陰寒證見發燒,有陽複和陽亡二種可能,如屬陽複,在見發燒之時,往往會利止厥回。

 今雖見到發燒,但下利仍然不止,肢冷仍然存在,可知這時的發燒並非陽複之象,而是陰寒內盛,格陽於外的假像,其病機與少陰病通脈四逆湯證基本相同,然本證更有躁不得臥,為陰寒至盛,陽氣將亡,心神行將越脫的徵象,其病勢較通脈四逆湯證尤為嚴重,故斷為死候。

345條論陰竭陽絕的危候。

 本條發燒下利厥冷的病機與344條相同,惟無躁不得臥之象,但下利厥逆卻較之為甚。

 從下利至甚,厥逆不止來看,可知此時的發燒也非陽氣來複,而是陰盛格陽的假像。

 下利至甚,陰液即將下竭,厥逆不止,陽氣行將外亡,陰竭陽絕,故亦斷為死候。

346條論病情突變陽氣外亡的危候。

 「傷寒六七日不利」,即在這六七日期間,患者雖然可能會有四肢厥冷等寒象,卻沒有下利,而且從「便發燒而利」來看,亦無發燒。

 六七日後,忽見發燒而利,則知病情有變。如是陽氣來複,當不該利,今熱利並見,則示本證為陰盛格陽。

 陽虛不固則汗出,汗出不止則陽亡,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此即所謂的「有陰無陽也」,故亦斷為死候。

348條論虛陽外浮陰寒內盛證的預後﹝Prognosis﹞。

 本條「發燒而厥」者,為陰盛陽越,「七日下利」者,是陰寒日漸轉甚使然。

 其與前344、345條同為虛陽外浮,陰寒內盛而見的內有真寒、外有假熱的發燒厥利證。

 但344條因「躁不得臥」,為陰寒至盛,陽氣將亡,心神行將越脫的徵象,故主死。

345條因「下利至甚,厥不止」,為陰液即將下竭、陽氣行將外亡的陰竭陽絕,故亦主死。

 本條雖然也是真寒假熱證,但尚未達到上述嚴重程度,故不言主死,僅曰「難治」。

 但難治並不等於不治,醫者決不可坐視待斃,仍當積極選用四逆湯類方劑以圖救治。

362條論厥陰危證從足部脈象斷其預後﹝Prognosis﹞。

 下利、肢厥、無脈,是陽氣虛衰,陰寒內盛的厥陰病危證,此時使用湯藥惟恐緩不濟急,故直用灸法進行急救。

 常器之謂「當灸關元、氣海二穴」,可資參考。

 灸後手足轉溫,脈搏微續者,其陽漸複,病尚可治。

 如果灸後手足仍然不溫,脈搏仍然不起,反而見微喘者,是真陽竭絕於下,肺氣越脫於上,故斷為死候。

 此與299條「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的機理基本相同。

此外,當寸口無脈時,也可診察足部脈搏判斷疾病的吉凶預後﹝Prognosis﹞。

 足部脈有太溪與趺陽二處:太溪脈屬足少陰腎經,趺陽脈屬足陽明胃經。

 「少陰負趺陽」者,意在說明,其病雖危,但胃氣尚存,生化有源,病尚能治,所以為順;

 反之,如果趺陽負少陰者,不僅真陽已衰,胃氣亦已敗絕,生化無源,病必不治,自當屬逆。

【復習思考】

如何判斷厥陰病的預後﹝Prognosis﹞?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