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半夏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半夏,主治痰飲嘔吐也,兼治心痛,逆滿,咳,悸,腹中雷鳴。」

此說是也,欲以意解之。半夏者,因胃內有停水而上逆,發為噁心嘔吐為目的而用之。若噁心嘔吐已愈,則心痛逆滿,咳,悸,腹中雷鳴諸證,雖不治亦自然消散矣。且本藥不獨噁心嘔吐發作時有效,即於其間歇時,亦可用之。故不可忽略其既往證之問診。就中如噁心,不過純然是自覺證,故病者若未說明時,易被忽略,是以問診不可不注意之。

如上所述,本藥以噁心或噁心嘔吐為目的而應用之,但有時須要此藥物,而病者反不呈是等症狀而現他證者不少,故對仲景關於本藥配合劑之論及下列記諸說,須熟讀而玩味之,以明了其應用之範圍。

《本草綱目》

半夏根

【氣味】辛平有毒。

【主治】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本經》)

【註】咳逆者,咳嗽頻發也。頭眩,即為眩暈。腸鳴者,腸內水鳴也。下氣者,下水毒之意。而本藥治眩暈之事實,因半夏為小柴胡之臣藥,治乘車、乘船時等之噁心嘔吐及眩暈而明,故半夏之主治眩暈,必有噁心,或噁心嘔吐併發,或相繼而發者可知。

消心腹胸膈之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嘔逆,消癰腫,療痿黃。(《別錄》)

【註】痰熱滿結者,水熱二毒凝結之意。然本藥不能醫熱毒,只能解散水毒之結聚。又能治心下急痛堅痞,消癰腫,療痿黃,即療黃疸也,亦可知限於由水毒的原因者。例如上竇蓄膿證,不外於水毒的癰腫,故能治之,即為本藥有用之處。

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之痰滿。(甄權)

【註】下肺氣者,使上逆於肺之水毒下降之意。開胃,健脾,為互文,即健胃之義。而本藥所以有祛痰、鎮咳、健胃作用者,因驅逐呼吸及消化器內之水毒而生者也。又兼有黏液被溶解作用,亦與有力焉,可以《青州醫談》為證。

小兒禿瘡後,赤光不能生髮者,煉半夏末貼之,則髮自生。又半夏有稀釋黏液之效,以半夏瀉心湯之類可以知之。治痰厥頭痛,消腫散結。(元素)

【註】痰厥頭痛者,因水毒上逆而頭痛也。

治眉棱骨痛。(震亨)

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時珍)

【註】眉棱骨痛者,鼻骨疼痛也。目不得瞑者,不眠證也。白濁,即尿之白濁。夢遺,遺精也。眉棱骨痛,目不得瞑者,由水毒上逆於頭部。腹脹者,由水毒鬱滯於腹部也。白濁、夢遺、帶下者,由水毒泛濫於下體部也。

【發明】

成無己曰:「半夏之辛,以散逆氣、結氣,除煩嘔,發音聲,行水氣而潤腎燥。」

求真按:「半夏之散逆氣、結氣,除煩嘔,發音聲者,皆由利尿作用之結果也。」

宗奭曰:「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腎,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困,困則不能治水。《經》云:『濕勝則濡瀉。』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薑一兩,半夏、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呷之,便已也。」

【註】此病者夜間數水瀉者,因腎機能障礙,致水毒停滯於腸管,失卻代償作用之結果。自服用半夏而止瀉者,因此藥能解除腎機能障礙,使尿利復原,腸管遂行代償作用之任務故也。

機曰:「…若涎者,脾之液。美味高梁炙,皆能生脾胃濕熱,故涎化為痰,久則痰火上攻,令人昏憒,口噤,偏廢,僵仆,蹇澀不語,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

【註】美味佳肴,不知有節,則胃腸內生水熱二毒。若久置不理,則二毒遂上迫頭腦,誘發腦出血,此證若非半夏、南星,無效。然大小柴胡湯,對於此證有效者,不可不云方中臣藥半夏作用之大力也。

時珍曰:「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體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也。」

【註】由此說觀之,則呼吸器內之停水咯痰,及胃腸內之蓄水黏液,腹部之膨滿等,皆由水毒使然,只因其存在部位之不同而異其形體耳。又半夏主治此等諸證,可知其有水毒低降力與利尿作用。然不含何等瀉下藥而小柴胡湯所以能順通大便者,亦可謂因佐藥內之半夏作用故也。

《本草備要》曰:「半夏,辛溫有毒。體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潤。和胃健脾,補肝潤腎,除濕化痰,發表開鬱,下逆氣,止煩嘔,發音聲,利水道(燥去濕故利水)。治咳逆頭眩(火炎痰升則眩),胸脹咽痛,痰瘧不眠,反胃吐食。散痞除癭(癭多屬痰),消腫止汗。」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