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病篇:

 少陽病之注釋: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傷寒論》)

【註】

《金鑒》曰:「口苦者,熱蒸膽氣上溢也。咽乾者,熱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熱薰眼發黑也。」此揭中風傷寒邪傳少陽之總綱,凡篇中稱少陽中風傷寒者,即具此證之謂也。

柯氏曰:「太陽主表,頭項強痛為提綱。陽明主裡,胃家實為提綱。少陽位於半表半裡,故仲景特揭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蓋口、咽、目之三者,不可謂之表,又不可謂之裡,是由表入於裡,裡出於表之處,故謂之半表半裡也。苦、乾、眩者,他人所不知,惟病者獨知之,所以診家不可無問法也。」

南涯氏曰:「少者,微少也。陽氣盛於裡位者,謂之少陽。口苦、咽乾、目眩者,此其候也。曰口、曰咽、曰目,皆裡位也。曰苦、曰乾、曰眩,皆熱氣上進所致。氣稍盛於裡,不能暢達於表者,此陽氣微少之狀也,因名曰少陽。」

求真按:「歸納以上諸說,則本條之意義自明。概括言之,不問為傷寒,為中風,及其他諸病,總有口苦、咽乾、目眩之自覺證者,皆可準少陽病治之,實亦少陽病診斷法之大綱也。然咽乾、目眩二證,非少陽病亦有之,難為準據。唯口苦一證,無所疑似,可為確徵。以之為主目標,他二證為副目標,後可肯定為少陽病也。苦、乾、眩三證於半表半裡炎證之餘波,上達於口腔、咽頭、眼球,可知矣。」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傷寒論》)

【註】

少陽中風,是口苦、咽乾、目眩之候。以中風而兩耳無所聞、目赤者,與口苦、咽乾、目眩同,乃胸腹間炎證之餘波,迫於頭腦使然也(可知柴胡劑所以治重聽、耳聾、眼疾矣)。胸中滿者,說詳後,為胸脅苦滿之略文。胸中滿而煩者,即因胸脅苦滿而煩悶也。下謂少陽病在半表半裡,而非在裡者,故可和之,而不宜吐下也。若誤用吐下,必至於心悸而驚躁。唯其不可吐下,故宜主以小柴胡湯也。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傷寒論》)

【註】

《金鑒》曰:「脈弦細,少陽之脈也。上條不言脈,此言脈者,補言之也。頭痛、發熱、無汗,傷寒之證也,又兼見口苦、咽乾、目眩少陽之證,故曰屬少陽也。蓋少陽之病,已屬半裡,故不可發汗。若發汗,則益傷其津,而助其熱,必發譫語。既發譫語,則是轉屬胃矣,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則或可愈,否則津乾熱結,胃不能和,不但譫語,且更煩而悸矣。」

求真按:「注語『若其人』以下,非是,不可從。」

王氏曰:「凡頭痛發熱,俱為在表,惟此頭痛發熱為少陽,何也?以其脈弦細,故知邪入於少陽之界也。」

求真按:「本條之前半,說少陽病與太陽病之鑒別法,而後半論少陽病誤為太陽病,因誤治而生變證也。即頭痛發熱雖似太陽病,然太陽病脈必浮,今脈弦細,則非太陽病而為少陽病明矣。又少陽不可發汗者,因少陽病脈弦細而不浮,非由發汗可解之機,故不可以桂枝、麻黃、葛根劑。發汗則譫語者,若誤以桂、麻、葛劑發汗,徒竭其津液,使胃腸枯燥,至成陽明病,而發譫語,此處暗示為調胃承氣湯證也。此屬胃者,因誤汗而譫語,轉屬於陽明之謂也。『胃和則愈』以下,蓋謂因誤汗而譫語者,以調胃承氣湯除熱毒,調和胃腸,則治愈矣。若不然,至成煩悶而心悸動矣云云。」

總括上列三條解釋之:凡所謂少陽病者,不問其由太陽病轉入,或由自然發生,均在胸腹二腔之限界部的臟器組織發生炎證,其餘波迫於上部,成為定則的口苦、咽乾、目眩,且有時使兩耳聾、目赤、頭痛,波及於外表而使發熱。因非表病,故脈不浮;非裡病,故脈不沉。因位此二者之間,故脈亦準之而在浮沉之中位,呈為弦細之象,故當嚴禁汗吐下也。此乃述少陽病之大綱,至於細目,揭載於下,與諸條不相矛盾。例如嚴禁汗吐下,並柴胡桂枝湯之發汗,大柴胡湯之瀉下是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