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陽傳胃:

傷寒中風,病于秋冬之際,原無內熱。表邪不解,陽盛則傳陽明之腑,陰盛則傳太陰之臟。

陰陽平和,則不入臟腑,始終在經,六日經盡,則汗解矣。

 溫病內熱素積,斷無但在經絡,不傳胃腑之理。

 緣其經熱鬱隆,外泄無路,而胃腑積熱,自當感應而發。

 但胃熱大作,必在三日之後,經熱不解,而後腑熱鬱勃,此自然之層次。

 病由外感,是以表熱先發也。

 其在三日之內,表邪鬱迫,裏熱方生,但當發表,未可攻裏,表氣疏泄,裏氣自平。

 若三日之外,腑熱已作,則攻瀉之法,乃可續用。

蓋胃土燥熱,必爍臟陰。其肺脾津液,肝腎精血,久為相火煎熬,益以燥熱燔蒸,臟陰枯竭,則人死矣。是宜滋其臟陰,瀉其腑熱,勿令陽亢而陰亡矣。

白英丹:

大黃﹝五錢,生﹞、芒硝﹝三錢﹞、甘草﹝一錢,炙﹞、枳實﹝二錢,炒﹞、厚樸﹝三錢,炒﹞、元參﹝三錢﹞、麥冬﹝八錢﹞、丹皮﹝三錢﹞、芍藥﹝三錢﹞、生地﹝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陽明戊土,位居三陽之長,陽盛之極,必皆歸宿陽明,而入胃腑。溫病三日之外,三陰臟病,悉以胃熱為之根本。

雖曰五臟六腑皆受病,而陽明胃腑,實其綱領也。

 其裏熱發作,不拘在何臟腑,總以瀉胃為主,而兼清本部。但腸胃未至燥結,則第滋陰,不須承氣。

 即燥結未甚,亦當俟之六日經盡之後,腑邪內實,用瀉熱滋陰之法,一下而清矣。

 若燥熱隆盛,則三、四、五日之內,俱可瀉下。

 是當用《傷寒》急下之法,不可循《傷寒》緩攻之條,以其內熱鬱伏,原與傷寒不同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