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病寒熱錯雜證-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證:﹝Syndrome_suitable_for_Zingiberis,Scutellariae,Coptidis_and_Ginseng_Decoction﹞

【原文】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①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359﹞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方: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詞語解釋】

 ①、寒格:指下寒與上熱相格拒。

【原文析義】

傷寒,泛指外感病。

 本自寒下,是指平素本有脾胃虛寒下利證。

 本虛寒下利而複感外邪,治當先裏後表或表裏兼顧,醫者不察虛實,反用吐下之法,不僅使脾胃陽氣更傷,下利更甚,且易引起表邪內陷,入裏化熱,邪熱被下寒所格拒,形成了上熱下寒證,上熱則胃氣不降,故嘔吐或食入即吐,下寒則脾氣不升,故下利。

 治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寒溫並用,辛開苦降,調和腸胃,則寒熱格拒得除,嘔利自止。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方:中,黃芩、黃連苦寒以清胃熱,乾薑辛熱溫脾以散寒,人參甘溫扶脾以益中氣。

 上熱清則嘔吐止,下寒消則下利除,中氣複則升降有序。

 諸藥合用,清上溫下,調和脾胃,而諸證自消。本方雖治上熱下寒證,但以上熱為重,故清熱芩連並用,辛溫只用乾薑,補虛單用人參。

【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

 本證為上熱下寒,以胃熱為重。其辨證要點是嘔吐常表現為食入即吐,下利便溏,可伴見口渴,口臭,食少乏力﹝fatigue﹞,腹脹腹痛﹝celialgia﹞,喜暖喜按。舌邊尖紅,舌苔黃白。

【病機﹝pathogenesis﹞】:胃熱脾寒,寒熱格拒。

治法:清胃溫脾。方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湯證辨析】:本證與黃連湯證皆屬上熱下寒證,但黃連湯證胃熱尚輕,脾虛較甚,故見欲嘔吐,方中只用一味黃連清熱,加用桂枝、炙草、大棗、通陽扶脾。本方證因胃熱較甚,以食入即吐為主,脾虛較輕,故方中共用黃連、黃芩以清胃熱,單用乾薑散寒,人參扶脾。

【醫案選釋】

案1:吐泄證

白葉鄉,林某,50歲,患胃病已久。近來時常嘔吐,胸間痞悶,見食物即產生噁心感,有時勉強進食少許,有時食下即嘔,口微燥,大便溏泄,一日兩三次,脈虛數,可與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處方】:橫紋潞黨參5錢﹞、北乾薑3錢﹞、黃芩2錢﹞、黃連1.5錢,水煎,煎後待稍和時,分4次服。

本證屬上熱下寒,如單用苦寒,必致下泄更甚;單用辛熱,必致口燥,嘔吐增劇,因此只宜寒熱、苦辛並用,調和其上下陰陽。又因素來胃虛。且脈細弱,故以潞黨參甘溫為君,扶其中氣,藥液不溫不熱分作四次服,是含「少少以和之」之意。因胸間痞悶熱格,如果頓服,慮藥被拒不入。

服1劑後,嘔惡腹瀉均愈。因病中寒為本,上熱為標;現標已愈,應扶其本。乃仿照《內經》「寒淫於內,治以甘熱」為旨,囑病購生薑、紅棗各1斤,切碎和搗,於每日三餐蒸飯時,量取一酒盞置米上蒸熟,飯後服食。取生薑辛熱散寒和胃氣,大棗甘溫補中,置米上蒸熟,是取得穀氣而養中土。

服一療程後,胃病幾瘥大半,食慾大振。後病人又照法服一療程,胃病因而獲愈。﹝俞長榮.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的臨床運用.傷寒論匯要分析,1964;171﹞

【辨治思路】:

 本案病人患胃病已久,近來時常嘔吐,有時能勉強進食少許,甚則食入即吐,口微燥,脈虛數,皆為胃熱之徵;而大便溏泄,脈見虛象,是屬脾寒之象。此證胃熱脾寒,正合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所治,故投之而效。本案藥物服法與論中不同,是「煎後待和時分4次服」,是含「少少以和之」之意,以避免頓服被拒不納,頗有新意,可供參考試用。

【現代研究﹝Modern_Research﹞】

根據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清上溫下的功能,現代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慢性胃炎﹝chronic_gastritis﹞、神經性呃逆等屬上熱下寒者。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