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病兼變證-太陰發黃證:

 ﹝Taiyin_disease_with_jaundice﹞

【原文】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259﹞

【原文析義】

本條論太陰寒濕發黃的證治。

 傷寒過汗,損傷脾陽,使之運化失職,寒濕內停;或素有寒濕內停,雖發汗而寒濕不去,以致寒濕中阻,進而影響肝膽疏泄功能,使膽汁不循常道,溢於周身,而致身目為黃,特點是黃色晦暗無澤,同時伴有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沉緩等證。

 治療「於寒濕中求之」,即溫中散寒除濕退黃之意,方藥原文雖未提及,但根據治療大法,後世多用茵陳術附湯,茵陳五苓散治之。

 因本證屬太陰脾虛,寒濕中阻,故禁用下法,否則必更傷脾胃,加重病情。

【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

 太陰發黃的特點是:身目為黃,黃色晦暗無澤,伴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沉緩。

【病機﹝pathogenesis﹞】:

 脾胃陽虛,運化失職,寒濕中阻,膽汁不循常道,溢於周身。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

 溫中健脾,散寒除濕。方用茵陳術附湯等。

【湯證辨析】:

 發黃有陽黃與陰黃之別。

 陽黃多由濕熱內鬱,薰蒸肝膽所致,其證黃色鮮明如桔子色,無汗或但頭汗出,身熱心煩,口渴欲飲,大便秘結﹝obstipation﹞或不暢,小便黃赤不利,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陰黃多由寒濕中阻或脾虛內生寒濕,以致寒濕內停,進而影響肝膽疏泄功能所致,其證黃色晦暗無澤,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膩,脈沉緩等。治療上陽黃應清熱利濕退黃,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等;陰黃應濕中祛寒,除濕退黃,用茵陳術附湯等。

【復習思考】

01、太陰腹痛﹝celialgia﹞證應如何辯證治療?

【辨證思路】:

02、太陰發黃的機理如何?陰黃與陽黃應怎樣鑒別?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