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朮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朮,主利水,故能治小便不利及自利,兼治身體煩疼、痰飲、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此說雖非全屬無稽,然利水非獨本藥之特能,他藥亦多有此作用。故以利水為本藥之主治,不惟不妥當,由此抽象的解釋,臨床上將如何處之乎?

朮之為利尿藥,毋待辯矣。然於臨床上為腎機能障礙之徵,此尿利之頻數或減少與胃內停水為主目的,仲景論及下記諸說為副目的,乃可應用之也。故其作用頗類似於茯苓而實異。本藥性溫,含特殊之揮發油,故能刺激胃腸黏膜使之充血,此等臟器有急性炎證時,即中醫所謂有裡熱之際,假令其適應證雖具備,亦宜忌之。先宜治療急性炎證,然後可用此藥也。

或以為尿量減少為腎臟機能障礙之徵,是矣。然小便頻數證亦為此機能障礙之候者,乃因小便次數增加,而尿量反減少也,即腎臟機能發生病變之症狀也。尿意頻數之際,有苓、朮、澤瀉等對證利尿劑,或對證劑加用此等藥物,而腎臟機能尚不至嚴重的衰弱時可得援助,以驅逐水毒則病自能痊癒。

凡胃內停水者,由於胃肌之衰弱,胃壁緩弛,若再因心臟或腎臟有障礙時,尿排泄量減少,以致尿毒蓄積在其他體部。在停水不十分嚴重時,每能容於組織內而肉眼不易察覺,然於緩弛之胃腔內之水毒,由打聽觸診最易於確認。此胃內停水與尿利障礙均得以茯苓、朮、澤瀉等應用之。有此主要目的之時,若用本藥,則此停滯之水毒通過腎臟而排除於體外。同時此藥含有揮發油,能發揮健胃作用,若得他藥之協力時,西醫雖稱為難治之胃擴張證亦不難治之。

今欲證鄙見之不誤,揭許叔微之體驗談於下。

《本事方》曰:「微患飲澼三十年,自左下有聲,脅痛,食減,嘈雜,飲酒半杯即止。十數日,必嘔酸水數升。暑月只右邊有汗,左邊絕無,自揣為澼囊。如有水窠臼時,窠不盈則不行,但清者得行而濁者停滯,以無可決之路,故積至五六日,則必嘔去也。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若不燥脾以去濕,宜崇其土以填窠臼,乃悉摒諸藥,只以蒼朮、麻油、大棗為丸,服三月而疾除。由此常服之,不嘔不痛,胸膈寬利,飲食如故。」

【註】:

意譯此文,則許叔微自身患胃內停水證三十年,胃內有水鳴,左季肋部疼痛,食慾減退,吞酸嘈雜,故飲酒則輕快。然十數日後,必吐出酸敗之胃內容物。夏季右半身常有汗,然於左半身則無,故自己想像為胃擴張,於其內有停水。揣摩其理,凡胃擴張而停水,恰如水在凹所,不充滿則不流出。停水中之澄清者能流行之,然汙濁者則停滯無去路,故漸次增量,積至五六日,必嘔吐以排出之。夫胃原忌水之停留,若不去此停留之水,以乾燥胃,當無治癒之期也。因悉止從來所用諸藥,只服蒼朮、麻油、大棗為丸,至三月後,殆已痊癒。自此之後常服此方,無嘔吐疼痛諸證,至於飲食亦如健時云。

許氏之說病理雖甚幼稚,然朮之去胃內停水,有健胃之殊效也明矣。而關於此藥物之利尿作用,雖無何等言及,然據不發汗、不嘔吐、不下痢觀之,則胃內停水由利尿排除,無疑義矣。

本藥用於身體煩疼者,乃以由尿利障礙,水毒久於關節內停蓄,則引致身體煩疼。而其理則如下之淺田氏說。

骨節疼痛者,其痛及於最裡者也。《說文》云:「骨節者,骨肉之竅也。」蓋三百六十骨節,為神氣遊行出入之處,而即為邪氣遊行出入之處也。是以不惟風寒迫於此,如痰飲、梅毒,久鬱於內,則亦能為骨節疼痛。《論》曰:「濕流關節。」是也。

如是則尿利障礙與胃內停水為主目的,身體煩疼為副目的而用本藥。則隨胃內停水被驅逐,而關節內之水毒亦隨之消失矣,故身體煩疼不治而自治也。

茯苓、朮、澤瀉,用於水瀉之下痢者,乃因小便不暢,水毒停滯於消化管內,至一定程度時,腸管發生水瀉的下痢,以代腎之機能。此時用茯苓、朮、澤瀉,則此三藥能恢復腎機能,而消化管內之水毒由腎臟排出,故腸管水分減少,則不致下痢,是中醫以利尿劑治下痢之慣用療法,因知腸管與腎臟有表裡相互之關係也。

其他病證亦有用本藥者,亦可由上理推究之,茲從略。今舉諸說於下,以資參考。

《本草綱目》曰: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風、寒、濕痹,死肌。…消食。﹝《本經》﹞

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別錄》﹞

治心腹脹滿,腹中冷痛,胃虛下利,多年氣利,…止嘔逆。﹝甄權﹞

反胃,利小便,…補腰膝,長肌肉。治冷氣痃癖、氣塊、婦人冷癥瘕。﹝大明﹞

除濕,益氣,和中,補陽,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瀉痢,消足脛濕腫。得枳實消痞滿,氣分,佐黃芩,安胎清熱。﹝元素﹞

理胃,益脾。…主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身體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臍腹痛。﹝好古﹞

蒼朮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除惡氣,弭災沴。﹝弘景﹞

主大風痹,心腹脹滿。…止嘔逆,下泄,冷痢。﹝甄權﹞

治筋骨軟弱,痃癖,氣塊,婦人冷氣癥瘕,山嵐瘴氣,溫疾。﹝大明﹞

明目,暖水臟。﹝劉元素﹞

除濕,發汗,健胃,安脾,為治痿要藥。﹝李杲﹞

散風,益氣,總解諸鬱。﹝震亨﹞

治濕痰留飲,或挾瘀血成窠囊,及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時珍﹞

《本草備要》曰:

白朮-苦燥濕﹝《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甘補脾,溫和中。在血補血,在氣補氣﹝同血藥則補血,同氣藥則補氣﹞。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燥濕則能利小便,生津液,止泄瀉﹝泄瀉者,水瀉也,凡水瀉者,濕也﹞,消痰水、腫滿,黃疸、濕痹。補脾則能進飲食,袪勞倦﹝脾主四肢,虛則四肢倦怠﹞,化癥癖﹝同枳實則消痞,一消一補,名枳朮丸,因脾運而積化也﹞,和中則能已嘔吐,定痛,安胎。血燥無濕者禁用。能生膿作痛,潰瘍忌之。

蒼朮-甘溫,辛烈。燥胃強脾,發汗除濕,能升發胃中陽氣,止吐瀉,逐痰水,消腫滿,辟惡寒﹝辟一切嵐瘴邪惡,暑濕月焚之為佳﹞,散風寒濕,為治痿要藥﹝陽明虛則宗筋縱弛而帶脈不引,故手足痿﹞。又能總解痰、火、氣、血、濕、食六鬱,燥結多汗者禁用。

求真按:「由弭災沴及辟惡氣觀之,則朮如有殺菌性,其當否雖未明,然本藥含特種之揮發油,則或然歟。此問題暫置之。若夏時以此薰室內,則蚊群悉死而墜落,由是觀之揮發油,則此藥有殺蟲性之確實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