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桂枝湯之注釋: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傷寒論》﹞

【註】:

太陽者,為太陽病之略稱。中風者,中於風之意,即現今之感冒也。故所謂太陽中風者,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感冒之謂也。陽浮而陰弱之陽為外之意,陰為內之意。陽浮而陰弱者,謂脈有浮於外而弱於內之狀。「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二句,由脈狀而預斷熱與汗出之詞也。嗇嗇惡寒者,縮縮然怕冷也。淅淅惡風者,淅淅然如沃冷水而惡風之來襲也。翕翕發熱者,翕翕然熱出也。鼻鳴乾嘔者,鼻有聲而嘔惡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傷寒論》﹞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若不上衝中者,不可與之。﹝《傷寒論》﹞

【註】:

太陽病者,可專發表,不可下也。醫誤下之,因反動而致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降其上衝之氣,非其候者不可與之。氣者,觸於五官而無形,然有活動力,此所謂氣,即神經作用之意。上衝者,《方機》中云:「凡上衝者,非上逆之謂,氣自少腹上衝胸者是也。」

如是,則氣上衝者即發作的上走性神經證之謂,此是上衝之劇者。其有緩者,非必自少腹而上衝於胸,只為上衝之應,而但現頭痛耳。前條之頭痛即是也。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傷寒論》﹞

【註】:

三日云者,自患太陽病經過三日許之意。

 發汗者,桂枝湯證而誤以麻黃劑發汗也。

 吐者,太陽病不可吐,復誤吐之也。

 下者,為不可下而下也。

 溫針者,太陽病當汗解,古代民間療法燒針加於體表而劫熱也。

 以上諸療法,因均為誤治,故病仍不解也。此為壞病,謂因上之誤治而使病證頹廢之意。所謂與桂枝不中與者,如此病證,既然頹廢,已無桂枝湯證之理,則不宜再與此方也。知犯何逆者,應研究是否汗劑之逆治、吐劑之逆治、下劑之逆治、抑溫針之逆治,須審其誤治之經過也。

 「隨證治之」與「隨證而治」二語似同而實異,不可不辨。

 「隨證而治」者,以每一獨立症狀為目的而施治。

 「隨證治之」者,以各證相關連者為目的,而行治療者也,二者不可不辨。

 例如脈浮弱、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之際,以脈浮弱,或頭痛,或發熱,或汗出,或惡風,或鼻鳴,或乾嘔,每一症狀為目的而治之者,即為隨證而治者也。以脈浮弱、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之所有症狀為目的而施治者,即隨證治之也。二者之間,大相徑庭。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傷寒論》﹞

【註】:

解肌者,和解肌膚之意。桂枝本為解肌,謂桂枝湯為本來和解肌膚之方,暗示與麻黃湯純為發汗之劑功效不完全相同也。故於次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即當用麻黃劑而使發汗者,斷言不可與此方。此為桂枝、麻黃應用上之重要鑒別點,故復申言,當須識此,勿令誤也。大書特書,以示警告。

 尾臺榕堂氏云:「若其人脈浮緊,發熱不汗出,則宜用麻黃湯。是證而煩躁,或渴者,宜用大青龍湯。」可謂有識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傷寒論》﹞

【註】:

當太陽病之有桂枝湯證,與適方桂枝湯,其煩當即可解,而反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再與桂枝湯即可愈矣。

 所謂風池、風府者,《甲乙經》云:「風池之兩穴,在顳顬之後,髮際之陷中。風府一穴,在項之髮際之上一寸,大筋宛宛中。」

 故可知風池在顳顬後頭縫合部,風府在左右僧帽肌停止部之中央。然何故必刺此三穴?乃因本條之病證為太陽病,則本為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之證,而頭項所以強痛,既如前述,頭項部比他部充血為甚。若其充血更達於高度時,雖與桂枝湯,因阻止藥力而煩不解,故刺此三穴,使鬱滯之血液流通,除卻阻止藥力之原因,然後藥力可奏效也。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外證未解者,頭項強痛、惡寒等症狀未全去之謂也。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為逆者,為逆治之意,而明非正治也。欲解外者,欲治外證之義也。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一句,意謂此太陽病宜用桂枝湯,誤以麻黃劑發汗,故不愈。而復下之者,不宜瀉下之太陽病而以瀉下,一再誤治,故特加「復」字也。脈浮者不愈云者,凡呈浮脈者,病在外,即在表之候,宜發表為正當,而反與以瀉下,以致不愈之意也。今脈浮,更經再三之誤治,仍見脈浮,可知病尚在外,即在表,故當用發表劑治其外證,即可愈也。其發表劑,宜用桂枝湯也。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藏即內臟,診病者內臟無病,則其病必在表。有此表病而時時發熱,自汗出,久不愈者,於其發熱、自汗出以前發汗即愈,宜用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反赤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本條之前半,論桂枝湯證與大承氣湯證之鑒別法,甚重要也。蓋大承氣湯證與桂枝證俱有頭痛、有熱,大相疑似也。大承氣湯證者,裡證,即於消化管有急性炎證,影響於頭腦而頭痛,走於外表而發熱,則其小便必為赤濁。反之,桂枝湯證者,表證,即病專在體表,主證為頭痛、發熱,內臟無變化,則決不呈尿變,常澄清也。又後半云若頭痛者,謂頭痛有熱,小便清,其頭痛若劇者,必衄血。此證宜用桂枝湯也。今推究其理,既如前述,此頭痛為太陽病本來之病勢,上於頭項部,充血頗甚,血液難以暢流,若此充血達於極度時,血壓亦隨之亢進,突破抵抗力最薄弱之篩骨蜂窩部而外走,則為衄血。故既衄血後,血壓降低,血液比較的得以流暢,對於頭痛與其他症狀反有良好之影響。此際與桂枝湯,恰如刺風池、風府後,除去阻止藥力之原因,則桂枝湯能盡量發揮其能力,故頭痛、衄血等皆得治之也。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傷寒,醫下之者,謂醫誤與下劑,續得下利者。下劑之藥力雖盡,下利尚不止也。清穀,謂完穀下利之無糞臭者。當救裡者,宜止瀉之意也。清便自調者,謂便通如平常。當救表者,當發表之意也。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註】:

傷寒有桂枝湯證時,用大瀉下或以麻黃劑發汗,均為誤治。於此誤治之後,成心下痞、頭痛、發熱、身疼痛、惡寒者,雖有心下痞,表證未去者,不可先攻其痞,須先發表去其表證,而後可攻痞。發表宜用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也。

前條是述四逆湯證與桂枝湯證之合併,常法則宜先表而後裡。然有下利清穀,裡證亦不可忽視,故宜先用四逆湯而後用桂枝湯也。本條為桂枝湯證與大黃黃連瀉心湯證之合併,而心下痞非如下利清穀之危急證,則循常法先用桂枝湯,而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也。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本條為陽明病與太陽病之合併證。脈遲為陽明病之脈證,汗出多者,為二者共有之證。然微惡寒者,非陽明證而為表證也。因此知表證尚存,所以用桂枝湯也。雖然,此病證本來為陽明病,而兼太陽病者則用桂枝湯者,為一時之處置。若表證全去,仍宜以大承氣湯治陽明證也。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病者煩熱,即為熱煩悶,因汗出一旦輕快,後又發作如瘧,於日暮時發熱者,自表證直轉屬於陽明也。若脈實者,可與大承氣湯下之。脈虛浮者,宜以桂枝湯發其汗也。尾臺氏曰:「病人煩熱云云。此證雖脈虛浮,恐用桂枝二麻黃一湯為佳。」此見甚是,處方之際宜留意之。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仲景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則太陰病者為嘔吐、下利、腹痛病證之名稱也。本條之意,謂以下利病而脈浮者,發汗則愈,其發汗宜用桂枝湯也。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本條是述陰證之四逆湯證與陽證之桂枝湯證合併處,即下利腹脹滿者,四逆湯證也;身體疼痛者,桂枝湯證也。而下利腹脹滿者,重證,故先用四逆湯治之;身體疼痛者,輕證,故後以桂枝湯治之也。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以發汗。﹝《傷寒論》﹞

【註】:

二條雖俱說以桂枝湯治下利後身疼痛,然不獨限於下利後也。不拘任何之身疼痛,其證存在,悉以桂枝湯為主治可知矣。

產後中風,續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者。﹝《金匱要略》﹞

求真按:「陽旦者,桂枝之別名也。」

【註】:

產後患感冒,雖經過數十日未愈,頭微痛,惡寒,時時發熱,胃部苦悶,乾嘔者,雖感冒後經過頗久時日,桂枝湯證依然存在者,則宜仍用此方也。

桂枝湯方:

桂枝、芍藥、生薑、大棗﹝各29克﹞,甘草﹝6克﹞。

上銼細,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桂枝加桔梗湯方:

於桂枝湯中加桔梗﹝6~9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

桂枝湯證而有咽喉痛,或有黏痰,難以咯出者,或有化膿證者。

本方雖為吉益東洞翁之創方,實合仲景之桂枝湯、桔梗湯、排膿湯三方而成者也。

桂枝加半夏湯方:

於桂枝湯中加半夏﹝6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

治桂枝湯證中有咽喉痛或咳嗽者。本方本於仲景之桂枝湯、半夏散及湯之方意,合此二方而成者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答案

  
  

題目

  

【E】

瘧疾患者,熱多寒少,汗出不暢,頭痛,骨節痰痛,口渴引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療應首選:

  A、柴胡桂枝乾薑湯;  B、柴胡截瘧飲;  C、截瘧七寶飲;  D、小柴胡湯;  E、白虎加桂枝湯。

【A】

患者,男,60歲。胸悶疼痛,痰多氣短,肢體沉重,形體肥胖,倦怠乏力,納呆便溏,苔濁膩,脈滑。治療應首選:

  A、栝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  B、枳實薤白桂枝湯;  C、血府逐瘀湯;  D、栝蔞薤白白酒湯;  E、柴胡疏肝散。

【C】

邢某,女性,46歲。患瘧疾數日,熱少寒多,口不渴,胸脘痞悶,神疲體倦,苔白膩,脈弦。應以何方治療:

  A、柴胡截瘧飲加減;  B、白虎加桂枝湯加味;  C、柴胡桂枝乾薑湯合截瘧七寶飲加減;  D、何人飲加減;  E、補中益氣湯加減。

【B】

最有可能在服法中使用反佐的是:

  A、四逆散;  B、四逆湯;  C、當歸四逆湯;  D、桂枝湯;  E、小建中湯。

【B】

桂枝湯、小建中湯、當歸四逆湯中相同的藥物是:

  A、桂枝、芍藥、甘草、生薑;  B、桂枝、芍藥、甘草、大棗;  C、桂枝、芍藥、生薑、大棗;  D、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E、桂枝、甘草、生薑、大棗。

【C】

桂枝湯中和解少陽的藥對是:

  A、麻黃、桂枝;  B、桂枝、甘草;  C、芍藥、桂枝;  D、桂枝、生薑;  E、芍藥、大棗。

【A】

桂枝湯的藥物組成是:

  A、桂枝、芍藥、大棗、生薑、甘草;  B、桂枝、芍藥、杏仁、甘草、人參;  C、桂枝、芍藥、生薑、大棗、杏仁;  D、桂枝、芍藥、麻黃、生薑、甘草;  E、桂枝、芍藥、生薑、大棗、人參。

【C】

產後身痛風寒型首選方:

  A、身痛逐瘀湯;  B、黃芪桂枝五物湯;  C、獨活寄生湯;  D、止痛散;  E、桂枝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