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之外證:

古語云:「形於面,盎於背,暢於四肢。」

此蓋吾人表情之顯現於外者,必由先充於體內,雖欲勉強抑制之,亦必顯現於言動之間,疾病何莫不然?若有病毒發於體內時,其應徵必現於外表。

 扁鵲云:「病之應,現於大表。」亦此意也。

 瘀血為疾病之一,自不能外於此理,故於體內有瘀血時,必顯其徵候於外表,如皮膚粘膜之類,現於此外部之症狀,即稱為瘀血之外證。

 然此外證千態萬狀,殆無端緒,診之不誤,首在醫師之心眼,而非筆墨所能形容也。 茲故揭古人之論說治驗:於下,以示其一端,而為初學之階梯。

 其應變處,一任學者自己之研究。

仲景曰:「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而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為有瘀血。」

【註】:但欲漱水而不欲嚥者,雖屢見於瘀血家,尚難為其確證。

 舌青者,於舌有鬱血,則可為瘀血之佐證矣。

 又腹滿或不滿,而病者訴滿時,亦其確證也。

 但此腹滿,當知為下腹滿耳。

《續藥徵》曰:「仲景又別有診察瘀血之外證法。曰其身甲錯,曰胸中甲錯胸中者,蓋心胸之上也,曰肌膚甲錯。」

【註】:甲錯者,皮膚如魚鱗,如龜甲之皺紋。

 是恐因有瘀血,缺乏生理的血液之灌溉,皮膚營養不良之故也。

 有此徵候時,則確為有瘀血之存在。

《生生堂醫談》中曰:「鈹針。問曰:『醫者只與藥石,而行鈹針至稀也。然子獨專行此術,傳自何人?用於何證?有何效力乎?』

答曰:『予無常師,皆以古人為師而學。則鈹針云者,亦隨古人之遺法而行之也。鈹針之用,雖止於去毒血,而其所奏之功則不可預期,施於無量數之證,皆有奇效。

《內經》亦以鈹針取毒血,其事數見不罕。

明.龔廷賢《萬病回春》云:「青筋證,北人多患之,即痧病也。」

又清之郭右陶《痧脹玉衡》亦同。

 是自古已有之術也,然本朝因用心不專而不用,聞山脅東門曾行此術。

 又方今荻野臺州亦著《刺絡篇》,右陶始行此術,有大效,其名亦高,後成一家而著《玉衡》。

 然如前所述,因欲神其術而潤色過實,則為吾人所不取也。

 吾輩以郭氏之論及方雖不可取,而以鈹針去毒血,專行此術以取效者實多,是皆郭氏之所賜也。

 或謂患痧者,千中難遇一人,可謂不研究之至矣。

 予常見苦於痧者,十中必有一二,尤以卒倒者為多。

 於是郭氏始專行此術,予甚稱嘆焉。

 予以此術起廢疾、愈沉者頗多,今舉其最著之二三例於下。…一婦人五十歲,兩足冷如冰,拘攣而不能遠行,眾療不驗,請治於予。

 予見兩腳紫筋縱橫如網狀,即以鈹針放二三次,出血約二三合,作桂枝茯苓丸加大黃與之,二十日而復常。…其他以此術取效者,不遑枚舉。

 急痧者,夕發旦死,不知此證者,皆云卒中風也。

 雖灸百會、人中、神闕、湧泉等穴,另行延齡丹、蘇合香丸、搐鼻散等而不效,終於束手待斃。

 又小兒之諸急證,上竄搐搦等,刺兩手之五裏、地倉等穴,以口力吸之出血,則旋蘇矣。

 至於急卒之處,鈹針之效遠勝於藥石。

 扁鵲起虢太子,吾亦不讓焉云者,以有此術也。

 然痧之見證,郭右陶雖大概以脈證不相合為痧病,是亦不可信也。

 吾輩當先看血色,次看委中、尺澤之細絡而定之,少見於尺澤而多見於委中也。

 色以紫、黑、紅之間者為多,古書雖謂之青筋,然青筋卻少毒血,即有不見於皮膚,若見薄青者,痧也。

 又注視不見而見黑子狀點者,痧也。

 刺之則血大出,功效甚速也。

 然而刺以三棱針,有淺深之規定,淺則出血不足,深則貫絡,有大害也。

 又一針而有血出一二升者,有數針亦不出血者,不拘血之多少,而有瞑眩,或卒倒、昏暈、搐搦、嘔吐等事者,不可驚慌,但平臥之,與冷水一碗,須臾而正氣復,心神忽健爽矣。

 其有瞑眩者,其效亦大也。

 若瞑眩愈強,則效愈大,是吉兆也,當知之。…夫痧者,毒滯於絡中,使氣血不能流行也,故雖有千變萬化之證,仍放其毒血,則氣血循環即快矣。

 試先刺絡,無毒之絡不出血,是其證也。

 婦人之經血,月月當下,若一月停滯則病。

 病痔之人,強止其下血,則變為異證而為種種之患,毒血在身故也。

 痧亦等是,拔此毒血則非鈹針不能。

 然施針者若誤刺動脈,則一身之血盡出,立見其死矣,可不慎哉!』」

求真按:「痧之病名,古來亦曾慣用,然其實不外誤認潛伏瘀血之發動。中神氏亦不著眼於此,以為瘀血之外,猶有所謂痧病,誠千慮之一失也。故氏之痧病論即為瘀血論,則痧病之外證即為瘀血之外證。以余之實驗,凡瘀血家之面色,概暗紫黑色或暗赤色,而就中於口唇為甚。中神氏先觀血色而定之,蓋亦此意乎?」

《生生堂治驗》曰:「一婦人周身發斑,大者如錢,小者如豆,色紫黑,日晡所必發痛癢,又牙齦常出血。先生診之,臍下拘急,而及於腰,與桃核承氣湯兼用坐藥,自前陰出膿血,不數日乃愈。」

求真按:「此證為瘀血之一部,自內及裡而轉出於表也。 紫癜、出血、疼痛、瘙癢者,其外證也。」

《生生堂治驗》曰:「一婦人年三十,久患頭瘡,臭膿滴流不止,髮黏結不可梳。 醫以為梅毒而攻之,不愈,痛癢不止,請診於先生,其脈弦細,小腹急痛,引於腰腿。 曰:『瘀血也。』投以桂枝茯苓丸加大黃湯,兼以坐藥。不出月,全瘥。後一夜腹痛二三陣,大下蓄血云。」

求真按:「此證亦瘀血之一部,自內及裡,轉出於表者,而頭部之濕疹、疼痛、瘙癢者,其外證也。」

 又曰:「有一婦人年約四十,以全身發黃,醫者誤為黃疸。先生按之,至臍下即疼痛不堪,與桃核承氣湯,十餘日而痊癒。」

求真按:「是血性黃疸也。 余亦曾用大柴胡湯與桃核承氣湯合方治此種黃疸者矣。」

《方伎雜志》中云:「余曾治七歲女兒之行經,服藥十餘日而愈。後此女至十四五歲時,始經行不滯。十七歲時,初產一子。又治二歲之女子經行者,初疑為小便下血,因檢視陰戶,經水也,誠稀有之事。二人均無特別之異證,因但見血妄行,故用桂枝茯苓丸煎湯,皆不日而愈。」

求真按:「此非真月經,因瘀血而子宮出血也,故出血亦可知為瘀血之外證。」

《榕堂翁療難指示前錄》中曰:「凡血熱證,舌色必作殷紅,宜辨之。」

求真按:「殷紅者,深紅色也。以余之經驗,瘀血家不獨舌色如是,口唇亦呈殷紅也。」

《橘窗書影》中曰:「餘數年潛心診蓄血證。舌上無特別苔,而滿舌有赤紫斑點者,在蓄血證為大患也。熱候即輕,亦不可輕視。有吐血或下血而亡陽者,其人雖不現血證,亦可斷為蓄血證,治之不限於外邪,即於雜證舌上亦有此候者,當思為蓄血證。 又喘息、胸痛、肩背痛皆因於蓄血,而血若自他竅泄者愈。攻擊胃中者而為上奔吐血,若蓄血不能上衝,下泄者死。當其時若大吐血者亦死,吐血死者脫氣也,不吐血死者壅塞也。余聞長崎吉益耕作七十餘歲,因中風手足不遂,後誤倒石上,頭破,出血數合,不遂旋愈。

又長崎升齊之話中云:『中風半身不遂,發為癰疽而愈者三人,是亦可云天幸矣。』

蓄血不發表而內鬱之人必有發為種種之惡證者,此條之理不可不明。」

求真按:「淺田氏舉瘀血之外證為舌之鮮紅及紫斑點,固為確論,而眼球結膜有如上之斑點或紫青色者,亦為有瘀血之徵,此條有附加之必要。又喘息、胸痛、肩背痛、吐血、腦出血等證,因瘀血者頗多。餘亦有同感焉。」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