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應及診脈法:

西醫之診脈,雖偶遇微弱之脈狀時施行樟腦﹝Camphor﹞注射,以診脈定療法,非全無之。 然多以之供斷病名預後之參考而已,於診脈與治法間不可分之關係,不知也,豈不生輕視之弊乎?

 反之,中醫診脈為僅次於診腹之重要診斷法,且負有指示治法之任務。

 如東洞翁之言曰:「多數之疾病,根源於腹部。」則診腹之重要不俟辯矣。

 然依病證之種類,有與腹部毫無關係而專現其徵候於脈象者矣。

 又病雖根源於腹部而現腹證時,欲決其為虛、為實、為陰、為陽,仍必須參照脈應。 例如脈浮為表病之徵,必當處以發表劑。

 然浮而弱時則當用桂枝湯,浮而緊時則當用麻黃湯矣。

 此乃不依腹證,專憑脈應以決其治法者也。

 脈沉為裡病之候,則宜隨腹證而定其治法。

 然沉而實時則處以下劑;若沉而微、弱、細、小時則當處以人參、乾薑、附子等之溫熱劑矣。

 此乃對照腹證與脈應,然後斷其療法也。

 故桂枝證者,屬陽證而表虛也;麻黃證者,屬陽證之表實也。

 下劑證者,屬陽證之裡實也;人參、乾薑、附子等證者,屬陰證之裡虛也。

 如是,脈應及診脈法與斷證療法極有密切關係。

 自古以來,名醫輩出,極力研究,然後完成此脈學。

 然脈原富於敏感性,即於平常無病之時,精神若稍有感動則脈立呈變動矣,況於疾病之時,更加種種影響,其變化更複雜矣。

 故欲求診脈之無誤,須有多年熟練之經驗,否則必不能達到以脈診病之目的也。

 大凡不論何學問,總須由經驗鍛煉而成。

 若直覺力不發達,必不能深入研究技術。

 診脈亦然,不能全由書中覓得,當就臨床中研究而得之。

 然對於初學者,不得不示其定型,以為學習之端緒,故自《脈學輯要》中之最要者略加解說,以供參考。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