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痿論》三十四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注】:肺主氣而化津,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分主于五臟,而皆肺氣肺津之所充灌也。故肺熱葉焦,不能滋潤皮毛,則皮毛虛弱急薄。由皮毛而內,推之筋脈骨肉,皆失榮養,著于何處,則生痿躄之疾也。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脛縱而不任地也。

【注】:心氣熱則君火上炎,下脈厥逆而上,上則下脈陽虛,虛則生脈痿之疾。脈痿則樞紐斷折,足脛縱緩,而不能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注】:肝膽表裏,肝氣熱則相火上炎,膽泄口苦,筋膜枯乾,乾則筋膜急攣,發為筋痿也。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注】:脾胃表裏,脾氣熱則金土枯燥,胃乾而渴,(胃從陽明燥金化氣。)肌肉不仁,發為肉痿也。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注】:腎脈貫脊,腰者,腎之府也,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

【注】:五臟皆受氣于肺,肺者,五臟之長,心之華蓋也。有所失亡而不存,或有所營求而不得,則心急火炎,氣喘而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緣肺金枯燥,不能化氣生津,灌溉五臟,是以成痿耳。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

【注】:心為丁火,膀胱為壬水,本相合也,合則膀胱之胞,爰有絡脈,通于心中,是謂胞絡。   心主喜,悲哀太甚,傷其心神,丁壬不交,則胞絡絕矣。 心主脈,脈舍血,血藏于肝,火之熱者,木之溫氣所化,故心火生于肝木。而肝木實生于壬水,水生而化木,是陰升而化陽也。   陰升而化陽,故血隨木升,行于脈中,而不下泄。 胞絡既絕,丁壬不交,則木鬱而陽陷,故陽氣內動。鬱動不已,陷沖前竅,在女子則為血崩,在男子則為溺血,是以病發則心下崩決,數溲血也。   蓋脈者,血之堤防,木陷血積,泄于溺孔,是即河水沖決,堤防崩潰之義也,而崩潰之原,則在心下,以心主脈也,故謂之心下崩。 《本病》,古書。營血陷亡,故大經空虛。血亡則肌肉失養,麻痹不仁,經絡堙阻,傳為脈痿也。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

【注】:思想無窮,而所願不得,意思淫泆于外,則相火升泄,陽根不密,加以入房太甚,泄其腎氣,水寒木萎,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白淫者,白物淫衍,流溢而下,即男女帶濁之疾也。《下經》,古書。肝使內者,色過而肝傷也。

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注】:漸,習染也,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水有所留,居處濕潤,人感其氣,傳染于身,則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肉痿者,得之濕地之外淫也。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于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于大熱也。

【注】:有所遠行勞倦,途大熱而燥渴,渴則陽氣燔蒸而內伐,內伐則熱氣舍于腎部。腎者水臟也,其主骨髓,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軟不能任身,發為骨痿。骨痿者,生于大熱之內爍也。

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注】:肺主皮毛,其色白,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主脈,其色赤,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絡脈,經脈之浮者也。肝主筋,其色蒼,肝熱者,色蒼而爪枯。爪者,筋之餘也。脾主肉,其色黃,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蠕動,蟲動貌也。腎主骨,其色黑,腎熱者,色黑而齒槁。齒者,骨之餘也。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摠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注】:陽明者,臟腑之海,主滋潤宗筋,宗筋,諸筋之總也。諸筋者,皆屬于節,(《五臟生成論》語。)骨節聯屬,則機關便捷,故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谿谷,(《氣穴論》: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之脈,摠宗筋之會,(足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沖、任、督、蹻九脈,皆會于前明。)會于陽明之氣街,(陽明動脈,在骽腹之交。)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帶脈環腰如帶,總束諸脈者。)而絡于督脈,(督脈在背,諸脈之綱。)陽明虛則宗筋縱緩,帶脈不能收引,諸筋鬆懈,故足痿不用也。

→【閏:音同潤;摠:音同總】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氣,則病已矣。帝曰:善。

【注】:五臟之脈五腧,曰井滎俞經合。六腑之脈六腧,曰井滎俞原經合。諸經之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治痿雖獨取陽明,而脈肉筋骨,各有所主,如脈痿則兼治手少陰,肉痿則兼治足太陰,筋痿則兼治足厥陰,骨痿則兼治足少陰。各補其滎穴,以滋經陰,通其腧穴,以泄經熱,調其虛實,使陽不偏實,陰不偏虛,和其逆順,使陽氣順降,陰氣逆升,筋脈骨肉各以其自王之時受氣,則病已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