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陽明病實證-下法辨證:

﹝Syndrome_differentiation_for_purgation﹞

【學習要求】

熟悉下法運用要點。

【原文】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燒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208﹞

【原文析義】

此條論述陽明病可攻與否及區別應用大、小承氣湯的辨證要點。

本條文可分三段來理解。從「陽明病」至「大承氣湯主之」為第一段。主要講述大承氣湯證的主脈主症。按一般論,脈遲為寒,但結合症狀分析,此條脈遲是由於實熱壅結於裏,腑氣不通,脈道鬱滯所致,故其脈必遲而有力。雖汗出,卻不惡寒,說明表證已無。由於腑氣壅滯,外則影響經脈,氣血運行不利,故身重,內則氣機不得通降,故短氣、腹滿而喘。更見潮熱,是病已轉屬陽明,燥熱腑實內結之徵。四肢稟氣於脾胃,腸胃燥實,熱迫津泄,故手足濈然汗出。以上各症,當是陽明裏熱燥結,腑氣不通,燥屎已成之候,故曰:「此大便已硬也」。此時攻下條件已經俱備,應投與大承氣湯,以峻下熱實。

從「若汗多」至「未可與承氣湯」為第二段,說明不可攻下的情況。若雖汗出較多,但有輕微的發燒惡寒,表明表證未盡解;其熱不潮,提示腑實未完全形成,故不可給予承氣湯攻下。

自「若腹大滿不通者」至「勿令致大泄下」為第三段,講述小承氣湯證。如果表證已解,腹部脹滿較重,大便不通,氣滯顯著,尚無潮熱,說明裏雖實滿而尚未燥堅,故只用小承氣湯輕下,不可用大承氣湯峻下。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云:「傷寒以身熱惡寒為在表,身熱不惡寒為在裏。而陽明無表證者可下,有表證者則不可下。此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潮熱,皆裏證也,脈雖遲猶可攻之。以腹滿便閉,裏氣不行,故脈為之濡滯不利,非可比于遲則為寒之例也。若手足濈然汗出者,陽明熱甚,大便已硬,欲攻其病,非大承氣不為功矣!若汗多、微發燒惡寒,則表猶未解,其熱不潮,則裏亦未實,豈可漫與大承氣湯,遺其表而攻其裏哉!即腹大滿不通,而急欲攻之者,亦宜與小承氣,微和胃氣,而不可以大承氣大泄大下,恐裏虛邪陷,變證百出,則難挽救矣!」對理解本條頗有幫助。

本條一是論陽明腑實兼有表證者不可攻下,當先解表後攻裏。二是補述大承氣湯證的又一見症——手足濈然汗出。三是指出應用承氣類的重要辨證依據是有潮熱,其熱不潮不可與。四是提出「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提示了小承氣湯證重在痞滿。故具有較高的辨證指導意義

【原文】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①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燒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209﹞

【詞語解釋】

 ①、失氣:通矢氣,俗稱放屁。

【原文析義】

本條辨大、小承氣湯的運用指徵及誤用攻下後的變證,因原文較長,宜分四段理解。

第一段從「陽明病」至「不鞕者,不可攻之」,說明大承氣湯的使用標準。潮熱與大便硬,是陽明腑實已成的重要依據,故陽明病若潮熱已見,即使大便微硬,也可考慮用大承氣湯攻下。 208條說:「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正是本條「發潮熱」則可與大承氣的反證。然而,發潮熱雖是陽明腑實的重要指徵,但還要與便硬與否參合判斷,若僅有發潮熱而大便不硬,則縱使有潮熱,也不可用大承氣湯。可見發潮熱與大便硬並見,方是使用大承氣湯的確切依據。故原文中云:「不硬者,不可與之」。

第二段從「若不大便」至「乃可攻之」,討論用小承氣湯試探燥屎結成與否的方法。若不大便六七日,而潮熱,腹滿痛等症狀不十分顯著,則陽明腑實成與未成,一時尚難確定,欲知腸中燥屎是否確已形成,可以給服少量小承氣湯以試探之。如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是大便已硬結,由於病重藥輕,屎尚未動而氣已先行,由於攻下燥屎非小承氣湯所能勝任,故可用大承氣湯峻攻。

第三段自「若不轉失氣者」至「與水則噦」,討論燥屎未成,誤服大承氣湯的變證。若服小承氣湯後不轉失氣,是腸中燥屎尚未形成,大便僅是初硬而後溏,切不可攻下。如妄用大承氣湯攻之,就會使脾胃陽氣受傷,出現腹部脹滿,不能食,甚至有飲水則噦等變證。

第四段自「其後發燒者」至「慎不可攻也」,說明下後津傷大便複結,宜用小承氣湯緩下。陽明腑實,有一下而癒者,也有一下未盡,邪熱複聚須再下者。如果陽明腑實之證攻下後又出現了發燒,這是邪熱複聚,再次化燥成實,可以再下。然其大便雖硬,但畢竟是在下後,故其硬便的量必然不多,因此只用小承氣湯通便和下即可。因為服小承氣湯出現轉失氣是燥屎已成的證據,所以條文最後又重申「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原文】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251﹞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鞕。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203﹞

【原文析義】

此兩條主要論述陽明病中辨小便以測大便的方法。

251條辨陽明實證時大、小便的關係,並提示陽明裏實不典型時,攻下宜慎。得病二三日,既無太陽表證,又無少陽柴胡證,而有煩躁,心下硬,為裏熱盛實之象。遷延至四五日,知熱實更加深入陽明,但其人脈弱,提示中氣不足;尚能食,提示腑氣尚未閉阻。故只可與少量小承氣湯以微通腑氣,使患者得以小安。至六日仍煩躁、心下硬滿而不大便的,可再與小承氣湯﹝一升﹞、以通腑導滯泄熱。如此謹慎徘徊,主要是因其人脈弱,正氣不足的緣故。雖有實邪,也當慎用峻下。

若不大便六七日,且不受食,似是腑實燥結的大承氣湯證,但小便少,則提示津液尚能還入胃腸,大便雖初頭硬,其後必溏,還沒有完全結成硬便。此時妄用攻下,必致脾胃受傷而大便稀溏。

「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是緊承煩燥、心下硬、不大便而來,說明陽明病中欲知大便是否成硬,既應審其能食與不能食,又要觀其小便利與不利。若小便利者,是燥熱逼迫津液偏滲膀胱,胃腸津液竭乏,大便必然結硬,如此方可與大承氣湯攻之。

215條說「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用大承氣湯下之。本條則言「不受食」乃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二者皆不能食,但一為陽明燥熱,一為太陰虛寒,辨之當以小便利與不利為別。小便利、小便數多者,為燥熱逼迫津液偏滲所致,提示津液不能還入胃腸,大便必硬,故可攻;小便少者,知津液尚可還入胃腸,或是脾虛水穀不別,大便必不燥結,故不可攻。

203條論述根據小便情況來推測腸燥便硬的程度。陽明病,原本有自汗出,醫者又用過發汗的方法,如果經治後病證基本痊癒,只是尚有輕度煩熱而不爽快,這必然是因為大便乾燥所造成的。因為本證原有自汗,醫者又再發汗,津液被傷,胃腸乾燥,因而大便硬結難下。陽明燥熱結實而大便硬者,當用承氣湯類瀉下;但陽明津虧液涸而大便乾燥者,則不可輕用承氣湯。此時可觀察病人小便的次數以判斷病情的轉歸,如原來每天小便三四次,今天只有兩次,次數有所減少,這是津液能還入胃腸的表現,因津液還入腸中,腸燥得滋,大便不久就會自行解出。

麻子仁丸證為小便數,大便硬;蜜煎方證為小便自利,大便硬,皆無津液內還胃腸之象,故用潤下,導下法。本條小便較平日減少,是機體自我調節,津液能還入胃腸的徵象,故知大便不久即出,而不必潤導,更不可攻下。這也是「陰陽自和,必自癒」的具體例證。正如方有執《傷寒論條辨•陽明篇》所說:「蓋水穀入胃,其清者為津,粗者成渣,津液之湧而外出者則為汗,瀦而下利者為小便,故汗與小便出多,皆能令人亡津液,所以渣滓之為大便者,乾燥結硬而難出也。然二便者,水谷分行之道路,此通則彼塞,此塞則彼通,小便出少,則津液還停胃中,胃中津液足,則大便潤,潤則軟滑,此其所以必出可知也。」

【復習思考】

01、如何判斷陽明病可否用攻下之法?

02、小便對於判斷陽明腑實程度有何作用?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答案

  
  

題目

  

【C】

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八法」內容的是:

  A、汗法、吐法;  B、下法、清法;  C、宣法、通法;  D、清法、補法;  E、和法、溫法。。(中醫師,臨床)

【E】

下列病證中不宜使用下法治療的是:

  A、宿食;  B、結痰;  C、積水;  D、蓄血;  E、痞塊。。(中醫師,臨床)

【E】

不宜使用下法治療的是:

  A、燥屎內結;  B、停痰留飲;  C、瘀血積水;  D、宿食積滯;  E、痞塊癥瘕。。(中醫師,臨床)

【C】

水腫的治療《內經》提出「潔淨府」一法,屬于八法中的:

  A、清法;  B、汗法;  C、消法;  D、下法;  E、和法。。(中醫師,臨床)

【D】

7歲男孩發熱惡寒,醫以下法攻之,腹瀉﹝diarrhea﹞日行十餘次,下利不臭,上腹部痞硬,倦怠,脈無力。根據《醫宗金鑑.訂正傷寒論註》,以下列何方劑治療為宜:

  A、甘草瀉心湯;  B、葛根湯;  C、葛根黃芩黃連湯;  D、桂枝人參湯。(中醫師,臨床)

【A】

關於《素問.熱論》「兩感於寒」的病機,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指傷寒之兩感,表裏俱困;  B、發病時,起病急,發展快;  C、其病情重,預後差;  D、其初得病時,一律用發汗法治療,不可用攻下法治療。(中醫師,高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