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逆證:

﹝Deteriorated_Syndrome_due_to_Fire-therapy﹞

【學習要求】

熟悉火逆證的臨床表現。

【原文】

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①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讝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②而痛,其人足心必熱,榖氣③下流故也。﹝110﹞

大陽病中風,以火刼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④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讝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撚衣摸床⑤。小便利者,其人可治。﹝111﹞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讝語。弱者發燒脈浮,解之當汗出愈。﹝113﹞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⑥,名為火邪⑦。﹝114﹞

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115﹞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⑧,血散脈中,火氣⑨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⑩,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116﹞

【詞語解釋】

 ①、熨:指將藥物炒熱或磚瓦等物燒熱,以布帛包裹溫熨身體某一部位以祛寒鎮痛的一種療法,屬火熱療法之一。

 ②、卓然:特異貌。

 ③、穀氣:水穀之氣。

 ④、兩陽:此指風邪與火法均屬陽,故稱兩陽。

 ⑤、撚衣摸床:病人神識不清時,兩手不自主地撚弄衣被或撫摸床邊。

 ⑥、清血:大便出血。

 ⑦、火邪:「因火成邪」義,指太陽病誤以火熏療法而致的血熱變證,屬「火逆」範疇。

 ⑧、追虛逐實:損傷不足的正氣,增加有餘的病邪。

 ⑨、火氣:火熱之氣。

 ⑩、痹:此作麻痹解。

【原文析義】

110條論太陽病誤火後的兩種機轉。太陽病二日,邪尚在表,不當煩躁而見煩躁,故稱「反躁」,此表邪未解而裏熱已盛,治宜發表散寒,兼清裏熱之大青龍類,忌用辛溫、火攻發汗。若誤用熨法取汗,以致汗出津傷,裏熱更盛,是以煩躁益甚而發譫語。病延十餘日,火邪漸衰,津液漸複,陽氣通達,則有振慄自下利而作解的機轉。這是正勝邪卻,病將向愈的佳兆,故曰「此為欲解也」。此之振慄下利,其理與戰汗類似。若誤火後出現上半身汗出,小便欲出不能而反失控,足部惡風,嘔逆便結,此為上盛下虛之變證。陽熱盛於上,故見腰以上汗出,氣逆欲嘔;陽氣虛於下,則見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時欲失溲,大便硬,足下惡風等症。一旦大便通行,陽氣驟然下達,反使頭上的陽氣一時乍虛,故頭部突然疼痛。陽氣下達,下肢得溫,則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為自注句,說明「足心必熱」的原因。

111條論太陽中風誤以火劫發汗的變證及預後﹝Prognosis﹞。太陽中風,當以桂枝湯解肌發汗,而今誤用火法取汗,則不僅風邪不能解,反加火邪為害,必傷其血氣,而使變證叢生。氣受熱則動盪,血受熱則流溢,氣血沸騰,勢必失其運行之常度。風為陽邪,火亦屬陽,風火相煽,即「兩陽相熏灼」。若火毒內攻,傷及肝膽,疏泄太過,膽汁橫溢,溶其血液,則身體發黃。火熱上蒸,灼傷陽絡則欲衄,火熱下劫,陰液匱乏則小便難。火劫發汗,既能傷津,複能耗氣,氣血陰陽俱虛竭,肌膚失於濡養,故身體枯燥不榮。陽熱蒸迫,津液外泄,本當周身汗出,今火劫津傷,不能全身作汗,故但頭汗出,劑頸而還。火熱上灼則口乾咽爛。燥熱內結,腑氣不通,肺氣不降,則腹滿微喘,大便乾結不下。久而不癒,熱盛擾心,則生譫語;甚者胃津大傷,胃氣敗絕而為呃逆,即《素問•寶命全形論》「病深者,其聲噦」是也。更見手足躁擾,撚衣摸床,神識昏糊,則屬熱極津枯,陰不斂陽,陰陽欲離的危象,當視其津液之存亡而斷其預後﹝Prognosis﹞。若小便通利,說明陰津尚未盡亡,生機尚在,故曰「其人可治」。若小便全無,則是化源告絕,陰液消亡,預後﹝Prognosis﹞不良。

113條論溫病初起誤火之變。「形作傷寒」,指其證候類似太陽傷寒,有發燒、惡寒、頭身疼痛等症,然脈不弦緊而弱。這裏「弱脈」是與傷寒緊脈對舉而言,並非微弱之弱。「弱者必渴」和「弱者發燒」兩句當聯繫起來理解,即指其人不但脈弱,同時還有發燒、口渴、脈浮等見證,當屬溫邪犯表之證,治宜辛涼宣散之法,故謂「解之當汗出愈」。若反誤治以火,則猶抱薪救火,助熱傷津,以致發生神昏譫語等變證。

114條論太陽病誤火發生便血的變證。太陽病,當發汗解表。若醫誤以火熏,不僅不得汗解,反而導致陽鬱更甚,火熱之邪內攻,心神被擾,其人必躁。《素問•熱論》有「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的記載,本論第8條也說「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癒者,以行其經盡故也」。所以,六日為太陽一經行盡之期,七日則是太陽到經之日。當此之時,正氣來複,驅邪外出,則其病當愈。若「到經不解」,說明陽鬱太甚,熱不從汗出,則必下陷于陰,而迫血妄行,勢必發生便血。本證因火為邪,故名「火邪」。

115條論太陽病誤灸發生咽燥吐血的變證。浮脈主表。「脈浮,熱甚」,是太陽受邪,表陽閉鬱,邪氣因盛,故曰「此為實」。邪實在表,法當發汗以解表。今反用艾灸以助陽,是為「實以虛治」,而陽氣閉鬱更甚,火邪上逆,動血傷津,可發生咽燥、吐血的變證。

116條論陰虛內熱和表證未解誤用灸法的變證及自癒的機轉。「微數之脈」,即脈數而無力,多主陰虛火旺,治宜養陰清熱,故謂「慎不可灸」。若誤用艾灸,則陰血愈虛,火熱更甚,火毒攻沖,必致心胸煩悶氣逆。蓋以陰本虛,反用灸法則更傷其陰;熱本實,反用灸法則助陽增熱,以致「追實逐實」,使血液散亂於脈中,而受到嚴重損傷。可見灸火雖微,內攻卻是有力,它可導致陰血難複,肌膚筋骨失卻濡養,形成肌膚枯燥,焦骨傷筋等嚴重後果。脈浮主表,表證宜以汗解。若誤用火灸,外邪不得隨汗而解,反隨艾灸之火氣而入裏化熱,邪熱壅滯而致氣血運行不暢,故腰以下部位沉重麻木,故名曰「火逆」。如果其脈仍浮,則說明患者正氣尚盛,仍有外解之機,正邪相爭,是以煩躁,煩後汗出,而邪隨汗解。

火療,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物理療法,以其散寒止痛之功效而盛行一時。只要用之得當,確有較好的療效。倘若誤施於其禁忌病證,必然導致各種變證,即「火逆」諸證。如今臨床上火療極少,來自火逆的變證也幾不復見,但並不因此就失去了學習火逆諸條的意義和價值。如溫燥過劑,常與火療異曲同工;外邪傳裏,六淫化火,未嘗不是火熱之患。審證求因,貴在通常達變。火逆條文均無治法及方藥,若以辨證論治精神而觀之,則治法可求,如火逆而熱盛者,必當清熱;陰傷者,法宜養陰;血熱妄行者,務須涼血止血;火毒發黃者,以清熱解毒,養陰涼血,疏利肝膽為治。其方藥既可師法古人,亦可據理自創。

【復習思考】

何謂「火逆」?試述火逆證的證候特點及其病理機制。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