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府論》二十九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入髮至項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傍各一,風府兩旁各一,挾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注】:足太陽自頭走足,行身之後,其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攢竹,左右各一,入發(曲差穴。)至項三寸半,(三乃五之訛,此其長不止三寸。)兩傍五行,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每行五穴。其中行為督脈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五穴,次挾督脈傍行兩行,足太陽經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左右各五穴,次挾太陽兩傍二行,足少陽經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各五穴,五五共二十五,(強間、玉枕、腦空穴在項上,《新校正》疑項為頂字之訛,非。)項中大筋兩傍——天柱,二穴,風府(督脈穴。)兩傍——風池二穴。(足少陽經穴。)挾背以下,自大椎至尻尾二十一節,脊骨十五節間兩傍各一,是太陽之外行也;附分、魄戶、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盲門、志室、胞盲、秩邊,十三穴,此《中誥》、《孔穴圖經》所載者,合大椎傍——大杼,一穴,近代《銅人圖》膏肓一穴,共十五穴,左右三十穴。其太陽之裏行,五臟之俞各五,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左右十穴。六腑之俞各六,膽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左右十二穴。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委中、昆侖、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左右十二穴。內除督脈五穴,足少陽十二穴,共計七十八穴。其兼督脈少陽之穴言者,以皆太陽之脈氣所會通也。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間各一,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挾臍廣三寸各三,下臍二寸挾之各三,氣街動脈各一,伏兔上各一,三裏以下分之,所在穴空,至中指各八腧。(鼽,音求,與頄同。)

【注】:足陽明自頭走足,行身之前,其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兩傍各三,懸顱、陽白、(足少陽經二穴。)頭維,左右六穴。面鼽骨空各一,四白,左右二穴。大迎之骨空各一,左右二穴。人迎各一,左右二穴。缺盆外骨空各一,天髎,左右二穴。(手少陽經穴。)膺中骨間各一,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左右十二穴。挾鳩尾之外,(蔽心骨。)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左右十穴。挾臍旁廣三寸各三,滑肉門、天樞、外陵,左右六穴。下臍二寸兩傍挾之各三,大巨、水道、歸來,左右六穴。氣街動脈各一,左右二穴。伏兔上各一,髀關,左右二穴。三裏以下分之,所在穴空,至足中指各八腧,三裏、解溪、衝陽、陷穀、內庭、厲兌,此井滎俞原經合六腧,合巨虛上廉、巨虛下廉,左右十六穴。(三裏以下分之,陽明正脈,自三裏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自三裏下廉三寸而別,人中指外間。)共六十八穴。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客主人各一,兩角上各二,耳前角下各一,耳前角上各一,直目上髮際內各五,銳發下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缺盆各一,腋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髀樞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腧。

【注】:足少陽自頭走足,行身之側,其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客主人各一,左右二穴。兩角上各二,前角上——曲鬢,後角上——天沖,左右四穴。耳前角下各一,懸厘,左右二穴。耳前角上各一,頷厭,左右二穴,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十穴。銳發下各一,和髎,左右二穴。(手少陽經穴,手足少陽之會。)耳後陷中各一,翳風,左右二穴。(手少陽經穴,手足少陽之會。)下關各一,左右二穴。(足少陽經穴,足少陽陽明之會。)耳下牙車之後各一,頰車,左右二穴。(足陽明經穴,足少陽陽明之會。)缺盆各一,左右二穴。(足陽明經穴,手足六陽之會。)腋下三寸,脅下至胠八條肋骨之間各一,淵腋、輒筋、天池、(三穴在腋下三寸。天池,手厥陰經穴。)日月、章門、(章門,足厥陰經穴。天池、章門,皆足少陽厥陰之會。)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六穴在脅下至胠。)左右共十八穴。髀樞中傍各一,環跳,左右二穴。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腧,陽陵泉、陽輔、丘墟、臨泣、俠溪、竅陰,左右十二穴。共六十二穴。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中各一,耳郭上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巨骨穴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腧。

【注】:手太陽自手走頭,行于臂外之後,其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睛明,左右二穴。(足太陽經穴,手太陽之會。)目外各一,瞳子髎,左右二穴,(足少陽經穴,手太陽之會。)鼽骨下各一,顴髎,左右二穴。耳中各一,聽宮,左右二穴。耳郭上各一,角孫,左右二穴。(手少陽經穴,手太陽之會。)上天窗四寸各一,竅陰、(足少陽經穴,在天窗上四寸。)天窗,左右四穴。柱骨上陷者各一,肩井,左右二穴。(足少陽經穴。)巨骨穴各一,左右二穴。(手陽明經穴。)肩解各一,秉風,左右二穴。肩解下三寸各一,天宗,左右二穴。曲掖上骨穴各一,臑俞,左右二穴。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腧,小海、陽穀、腕骨、後溪、前穀、少澤,左右十二穴。共三十六穴。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大迎骨空各一,鼻孔外廉項上各二,柱骨之會各一,髃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腧。

【注】:手陽明自手走頭,行于臂外之前,其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大迎骨空各一,左右二穴。(足陽明經穴。)鼻孔外廉項上各二,迎香、(在鼻孔外廉。)扶突,(在項上。)左右四穴。柱骨之會各一,天鼎,左右二穴。髃骨之會各一,肩髃,左右二穴。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腧,三裏、陽溪、合谷、三間、二間、商陽,左右十二穴。共二十二穴。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下完骨後各一,挾扶突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腧。

【注】:手少陽自手走頭,行于臂外之中,其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顴髎,左右二穴。(手太陽經穴,手少陽之會。)眉後各一,絲竹空,左右二穴。角上各一,頷厭,左右二穴。(足少陽經穴,手少陽之會。)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風池,左右二穴。(足少陽經穴,手少陽之會。)下完骨後各一,天牖,左右二穴。(完骨,足少陽經穴。)挾扶突各一,天窗,左右二穴。(手太陽經穴。)肩貞各一,左右二穴。(手太陽經穴。)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肩髎、臑會,消濼,左右六穴。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小指之次指。)各六腧,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沖,左右十二穴,共三十二穴。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面中三,髮際後八,項中央二,大椎以下凡二十一節,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脊脈法也。

【注】:督脈自頭下脊,行身之後,其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面中三穴,兌端、水溝、素髎。髮際後中八穴,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項中央二穴,風府、啞門,大椎以下凡二十一節,至尻尾及兩傍十五穴,陶道、身柱、神道、靈台、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會陽。(會陽,足太陽經穴,在尻尾兩旁,左右二穴,故云尻尾及旁。)共二十八穴。此脊脈之法也。

任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目下各一,齦交一,下唇一,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腕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下陰別一。腹脈法也。

【注】:任脈自腹上頭,行身之前,其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目下各一,承泣二穴。(足陽明經穴,任脈之會。)齦交一,空穴,(督脈穴,任脈之會。)下唇一穴,承漿。喉中央二穴廉泉、天突。膺中骨陷中各一穴,璿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共六穴。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共長十四寸半,每寸各一穴,鳩尾、(蔽心骨間。)巨闕、上脘、中脘、建裏、下脘、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共十四穴。下陰別一穴,會陰,(督任沖三脈,皆起于此穴。)共二十七穴,少一穴,此腹脈之法也。

衝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手少陰各一,足少陰舌下各一,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挾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厥陰毛中急脈各一,陰陽蹻各一。腹脈法也。

【注】:衝脈挾腹直上,行身之前,其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手少陰——陰郄,各一,左右二穴。足少陰舌下——廉泉,各一,左右二穴。(廉泉,任脈穴,足少陰之會。衝脈并少陰上行,故廉泉屬衝脈。)挾鳩尾外廣各半寸至臍,每寸一穴,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左右十二穴;挾臍下傍廣各五分至橫骨,每寸一穴,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左右十穴,皆足少陰經穴也。(衝脈并足少陰經上行。)厥陰毛中急脈各一,左右二穴。陰陽蹻各一,陰蹻,足少陰之交信,左右二穴,陽蹻,足太陽之跗陽,左右二穴。共三十二穴。(其中手少陰、足厥陰、陰陽曉諸穴,皆衝脈之所會也。此腹脈之法也。

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注】:魚際,手太陰寸口穴名。手足掌根豐肉皆謂之魚,此統言手足諸經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