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真臟論》十五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注】:眩冒巔疾,足少陽之上逆也。胸痛引背,膽火之刑肺也。兩脅胠滿,足厥陰之下陷也。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注】:身熱膚痛,君火之上炎也。肺主皮膚,君火刑肺,是以痛生。浸淫者,皮肉生瘡,黃水流溢,到處濕爛,浸淫不已也。煩心咳唾,火逆而克肺金也。下為氣泄,小腸陷也。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注】:逆氣而背痛,肺氣之上逆也。慍慍,不快也。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者,氣道壅阻,上行則血見,下行則呻吟也。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䏚﹝月少﹞:音渺。㑊:﹝亻亦﹞,音亦,懈惰也。】

【注】:如彈石者,水旺而堅凝也。如數者,火旺而陰消也。解㑊者,水旺火虧,形跡懈怠也。脊脈痛者,水寒而筋急也。少氣不欲言者,陽虛而神憊也。心懸如病饑者,君火失根,心內虛餒也。䏚中清者,季脅以下寒也。少腹滿,小便變,水寒土濕,木鬱不能疏泄也。

→【䏚﹝月少﹞:音渺】

帝曰:善。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何如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注】:帝問四時之序,心腎肝肺四臟應之,從則氣和,逆則變生。逆從之變,相異如此,皆四臟之所主者,而脾脈獨何主也?如水之流者,土勝水也。如鳥之喙者,木克土也。四肢不舉者,中氣不得四達也。九竅不通者,胃逆則七竅上塞,脾陷則二竅下閉也。

胃之大絡,名曰虛裏,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脈宗氣也。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

【注】:胃之大絡,名曰虛裏,(穴名。)貫胸膈,絡肺臟,出于左乳下,乃諸脈之宗氣也。(諸脈皆稟氣于胃。)乳之下,其動應衣,是宗氣之外泄也。蓋胃以下行為順,下行則濁氣全降,虛裏不甚跳動。陽衰濕旺,胃土上逆,濁氣不降,蓄積莫容,故其動應衣。此宗氣升泄,不能下蟄也。虛勞驚悸之家,多有此證。若盛喘數絕者,(數絕,數之極也。)緣甲木克賊戊土,二氣壅迫之故,則病在中,若氣結而橫阻,是少陽之經痞塞不開,應有積矣,此太過者也。若經脈不至,則胃敗而曰死,此不及者也。(此因脾脈而及胃脈。)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以上二段,舊誤在平人氣象中。)

【注】:胃氣即水穀之氣也,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不得胃氣者,太過則肝脈但弦,腎脈但石,不及則肝并不弦,腎并不石,第見勝己之邪,而本氣全無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注】:青白,金克木也。赤黑,水克火也。黃青,木克土也。白赤,火克金也。黑黃,土克水也。肺主皮毛,毛折,肺氣敗也。色夭,即不澤也。(五臟已敗三句,舊誤在三部九侯論中。)

大骨枯藳,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并衰,真臟未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與之期日。

【注】:真臟見,計其勝克,乃與之期日。

大骨枯藳,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與之期日。

【注】:其氣動形,喘息而身動也。

大骨枯藳,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與之期日。

【注】:內痛,胸腹脅肋諸處痛也。

大骨枯藳,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真臟見,十日之內死。

→【䐃:﹝月囷﹞,音窘】

【注】:身熱,陽根外脫也。脫肉破,脾敗也。

大骨枯藳,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心中不便,腹內痛引肩項,身熱,破脫肉,目匡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注】:目不見人,神敗也。不勝之時,遇克賊也。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于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呼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注】:急虛,極虛。身中卒至,邪中于身,卒然而至也。五臟絕閉,五臟內閉之甚也。脈道不通,經脈外塞也。內外皆阻,故氣不往來。如此則譬于隕墮重淵之內,傾刻死亡,不可為期。如其脈絕不來,與人一呼五六至,則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必死也。

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致于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胃而致于手太陰。邪氣勝者,精氣衰也,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致于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注】:五臟各以其時,自胃而至于手太陰者,故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中,皆有胃氣也。精氣,正氣也,病勝臟者,邪勝正也。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注】:天下至數至名曰玉機,與《玉版論要》相重。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