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痞證:

﹝Fullness_Syndrome_due_to_accumulation_Of_fluid﹞

【原文】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①。﹝156﹞

【詞語解釋】

 ①、一方云:忍之以一日乃愈。《注解傷寒論》無此語。

【原文析義】

本條論述水氣內停而致心下痞的證治。本證因誤下而致邪氣入裏,形成心下痞,不論是熱邪壅滯之痞,還是寒熱錯雜之痞,因證而施以瀉心湯,本為正治之法,理當有效。但服藥後痞不解,而見小便不利,渴而口燥煩之症,顯然非瀉心湯證。而是因下後邪陷,內犯膀胱,氣化失職所致。膀胱氣化失司,水蓄下焦,津液不能氣化以下泄,故小便不利;津液不能氣化以上承,所以渴而口燥煩。水氣上逆,障礙氣機升降,心下氣機痞塞,則心下痞。本證之心下痞因水蓄下焦,水氣上逆,氣機閉塞所致,故可稱謂「水痞」,治以五苓散化氣行水,使小便通,氣化行,則痞自消。

【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心下痞滿,煩渴﹝polydipsia﹞,小便不利,口乾舌燥,苔白,脈浮或浮數。

【病機﹝pathogenesis﹞】:水蓄下焦,氣化不行,氣機閉塞。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化氣行水。方用五苓散。

【疑難點擊】

諸家對本條痞的病機見解大體相同,成無已認為是水飲內蓄,津液不行;方有執認為是津液澀而不行,伏飲停而凝聚。但有一點應該提出,本條之心下痞雖由水而生,但水氣停蓄的部位不一定在心下,其所以痞,是由於水邪停蓄,氣化不行,氣機痞塞,假如真是水飲停結心下,而支結痞硬的話,則別有方治,就不是五苓散所能治療的了。所以我們理解本條,一方面要和邪熱內陷的痞證鑒別,一方面也要和真正水停心下證鑒別。本條可見,心下痞一證,不惟熱邪壅滯或寒熱錯雜者有之,而致痞之因殊多,故須謹守病機,各司其屬。至於原文後有「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頗有參考價值,因為本條的痞與燥渴,都是水蓄的緣故,假使能忍耐不飲,外水不入,內水得化,上述諸症或可自癒。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