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五過論篇》 第七十七①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八卷名論過失。』

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際①。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②!』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③。』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④。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⑤。醫工診之,不在藏府,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⑥。身體日減,氣虛無精⑦。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⑧。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內奪于榮⑨。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⑩。

  ①嗚呼遠哉!歎至道之不極也。閔閔乎!言妙用之不窮也。深淵清澄,見之必定,故可測,浮雲漂寓,際不守常,故莫知。

  《新校正》云:『詳此文與六微旨論文重。』

  ②慎五過則敬順四時之德氣矣,然德者道之用生之主,故不可不敬順之也。

  《上古天真論》曰:『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靈樞經》曰:『天之在我者德也。』由此則天降德氣,人賴而生,主氣抱神,上通于天。

  《生氣通天論》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此之謂也。

  《新校正》云:『按為萬民副。楊上善云:「副,助也。」』

  ③經未師受,心匪生知,功業微薄,故卑辭也。

  ④神屈故也。貴之尊榮,賤之屈辱,心懷眷慕,志結憂惺,故雖不中邪,而病從內生,血脈虛減,故曰脫營。

  ⑤富而從欲,貧奪豐財,內結憂煎,外悲過物,然則心從想慕,神隨往計,榮衛之道,閉以遲留,氣血不行,積并為病。

  ⑥言病之初也。病由想戀所為,故未居藏府,事因情念所起,故不變軀形,醫不悉之,故診而疑也。

  ⑦言病之次也。氣血相逼,形肉消爍,故身體日減。

  《陰陽應象大論》曰:『氣歸精,精食氣。』今氣虛不化,精無所滋故也。

  ⑧言病之深也。病氣深,榖氣盡,陽氣內薄,故惡寒而驚灑灑寒貌。

  ⑨血為憂煎,氣隨悲減,故外耗于衛,內奪于榮。病深者何?以此耗奪故爾也。

  《新校正》云:『按《太素》「病深者以其」作「病深以甚也」。』

  ⑩失,謂失問其所始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①。暴樂暴苦,始樂後苦②。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④。厥氣上行,滿脈去形⑤。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⑥。

  ①飲食處居,其有不同,故問之也。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先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列,其民樂野處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胕。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由此則診病之道,當先問焉。故聖人雜合以法,各得其所宜,此之謂矣。   →【胕﹝月付﹞:腐也,如豉曲醬之屬。音父。】

  ②《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始苦」。』

  ③喜則氣緩,悲則氣消,然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故精氣竭絕,形體殘毀,心神沮喪矣。

  ④怒則氣逆,故傷陰。喜則氣緩,故傷陽。

  ⑤厥,氣逆也。逆氣上行,滿于經絡,則神氣憚散,去離形骸矣。

  ⑥不知喜怒哀樂之殊情,概為補瀉而同貫,則五藏精華之氣日脫,邪氣薄蝕而乃并于正真之氣矣。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①。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②。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③。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⑤。

  ①奇恒,謂氣候奇異于恒常之候也。從容,謂分別藏氣虛實,脈見高下幾相似也。

  《示從容論》曰:『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然從容分別而得之矣。』

  ②貴則形樂志樂。賤則形苦志苦。苦樂殊貫,故先問也。封君敗傷,降君之位,封公卿也。及欲侯王,謂情慕尊貴而妄為不已也。

  《新校正》云:『按《太素》「欲」作「公」。』

  ③憂惶煎迫,怫結所為。

  ④以五藏氣留連,病有所并而為是也。

  ⑤嚴,謂戒,所以禁非也,所以令從命也。外為柔弱,言委隨而順從也。然戒不足以禁非,動不足以從令,委隨任物,亂失天常,病且不移,何醫之有?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①。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藏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②。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③。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④。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⑤。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⑥。

  ①終始,謂氣色也。

  《脈要精微論》曰:『知外者,終而始之。』明知五氣色象終而復始也。餘緒,謂病發端之餘緒也。切,謂以指按脈也。問名,謂問病證之名也。男子陽氣多而左脈大為順,女子陰氣多而右脈大為順,故宜以候常先合之也。

  ②離,謂離間親愛。絕,謂絕念所懷。菀,謂菀積思慮。結,謂結固餘怨。夫間親愛者魂遊,絕所懷者意喪,積所慮者神勞,結餘怨者志苦,憂愁者閉塞而不行,恐懼者蕩憚而失守,盛忿者迷惑而不治,喜樂者憚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藏空虛,血氣離守,工不思曉,又何言哉!

  《新校正》云:『按「蕩憚而失守」《甲乙經》作「不收」。』

  ③斬筋絕脈,言非分之過損也,身體雖以復舊而行,且令津液不為滋息也,何者?精氣耗減也。澤者,液也。

  ④陽,謂諸陽脈及六府也。炅,謂熱也。言非分傷敗筋脈之氣血,氣內結留而不去,薄于陽脈則化為膿,久積腹中則外為寒熱也。

  ⑤不知寒熱為膿積所生,以為常熱之疾,概施其法,數刺陰陽,經脈氣奪,病甚,故身體解散而不用,四支廢運而轉筋,如是,故知死日有期,豈謂命不謂醫耶!

  ⑥言粗工不必謂解,不備學者,縱備盡三世經法,診不備三常,療不慎五過,不求餘緒,不問特身,亦足為粗略之醫爾。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①。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藏六府,雌雄表裏,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②。」

  ①言是五者,但名受術之徒,未足以通悟精微之理,人間之事尚猶懵然。

  ②聖人之備識也,如此工宜勉之。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裏①。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②。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癰發六府③。診病不審,是謂失常④。謹守此治,與經相明⑤。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審于終始,可以橫行⑥。』

  ①工之治病,必在于形氣之內,求有過者,是為聖人之寶也。求之不得,則以藏府之氣,陰陽表裏而察之。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作「氣內為實」,楊上善云:「天地間氣為外氣,人身中氣為內氣,外氣裁成萬物是為外實,內氣榮衛裁生故為內實,治病能求內氣之理,是治病之要也。」』

  ②守數,謂血氣多少及刺深淺之數也。據治,謂據穴俞所治之旨而用之也。但守數據治而用之,則不失穴俞之理矣。殆者,危也。

  ③菀,積也。熟,熱也。五藏積熱,六府受之,陽熱相薄,熱之所過則為癰矣。

  ④謂失常經術正用之道也。

  ⑤謂前氣內循,求俞會之理也。

  ⑥所謂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言此二經揆度陰陽之氣,奇恒五中,皆決于明堂之部分也。揆度者,度病之深淺也。奇恒者,言奇病也。五中者,謂五藏之氣色也。夫明堂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長短,故曰決以明堂也。審于終始者,謂審察五色囚王,終而復始也,夫道循如是,應用不窮,目牛無全,萬舉萬當,由斯高遠,故可以橫行于世間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