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奇論篇》 第四十八①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①。肺之雍,喘而兩胠滿②。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③。腎雍,腳下至少腹滿④,脛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⑤。

  ①滿,謂脈氣滿實也。腫,謂癰腫也。藏氣滿乃如是。

  ②肺藏氣而外主息,其脈支別者,從肺系橫出腋下,故喘而兩胠滿也。

  《新校正》云:『詳肺雍,肝雍,腎雍,《甲乙經》俱作「癰」。』

  ③肝之脈循股陰,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上貫肝鬲,布脇肋,故胠滿不得小便也。肝主驚駭,故臥則驚。

  ④《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腳下」作「胠下」,「腳」當作「胠」,不得言腳下至少腹也。』

  ⑤衝脈者,經脈之海,與少陰之絡俱起于腎下,出于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循骨內廉,并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上行者,出齊下同身寸之三寸,故如是,若血氣變易,為偏枯也。

心脈滿大,癎、瘛、筋攣①。肝脈小急,癎、瘛、筋攣②。肝脈騖暴,有所驚駭③,脈不至,若,不治,自己④。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⑤。腎肝并沉,為石水⑥。并浮為風水⑦。并虛為死⑧。并小絃欲驚⑨。

  ①心脈滿大,則肝氣下流,熱氣內薄,筋乾血涸,故癎瘛而筋攣。

  ②肝養筋,內藏血,肝氣受寒,故癎、瘛而筋攣。脈小急者,寒也。

  ③騖,謂馳。騖,言其迅急也。陽氣內薄,故發為驚也。

  ④肝氣若厥,厥則脈不通,厥退則脈復通矣,又其脈布脇肋,循喉嚨之後,故脈不至,若,不治亦自己。

  ⑤小急為寒甚,不鼓則血不流,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內凝而為瘕也。

  ⑥肝脈入陰,內貫小腹,腎脈貫脊中,絡膀胱,兩藏并藏,氣熏衝脈,自腎下絡于胞,今水不行化,故堅而結,然腎主水,水冬冰,水宗于腎,腎象水而沉,故氣并而沉,名為石水。

  《新校正》云:『詳腎肝并沉至下并小弦欲驚,《全元起本》在《厥論》中,王氏移于此。』

  ⑦脈浮為風,下焦主水,風薄于下,故名風水。

  ⑧腎為五藏之根,肝為發生之主,二者不足,是生主俱微,故死。

  ⑨脈小弦為肝腎不足,故爾。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①。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②。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③。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④。

  ①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為也。夫脈沉為實,脈急為痛,氣實寒薄聚,故為絞痛,為疝。

  ②皆寒薄于藏,故也。

  ③太陽受寒,血凝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

  ④二陰,少陰也。二陽,陽明也。

  《新校正》云:『詳二陽急為瘕至此,《全元起本》在《厥論》,王氏移于此。』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己①。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②。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③。血溫、身熱者死④。心肝澼,亦下血⑤。二藏同病者,可治⑥。其脈小沉濇為腸澼⑦。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⑧。

  ①外鼓,謂鼓動于臂外也。

  ②肝脈小緩為脾乘肝,故易治。

  ③小為陰氣不足,搏為陽氣乘之,熱在下焦,故下血也。

  ④血溫身熱是陰氣喪敗,故死。

  ⑤肝藏血,心養血,故澼皆下血也。

  ⑥心火肝木,木火相生,故可治之。

  ⑦心肝脈小而沉濇者,澼也。

  ⑧腸澼下血而身熱者,是火氣內絕,去心而歸于外也,故死。火成數七,故七日死。

胃脈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①。男子發左,女子發右②。不舌轉可治,三十日起③。其從者,三嵗起④。年不滿二十者,三嵗死⑤。

  ①外鼓,謂不當尺寸而鼓擊于臂外側也。

  ②陽主左,陰主右,故爾。

  《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此其義也。

  ③偏枯之病,不能言,腎與胞脈內絕也。胞脈繫于腎,腎之脈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故氣內絕則不能言也。

  ④從,謂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也。病順左右,而不能言,三嵗治之,乃能起。

  ⑤以其五藏始定,血氣方剛,藏始定則易傷,氣方剛則甚費,易傷甚費,故三嵗死也。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①,脈來懸鈎浮為常脈②。脈至如喘,名曰暴厥③。暴厥者,不知與人言④。脈至如數,使人暴驚⑤,三四日自己⑥。脈至浮合⑦,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①血衄為虛脈,不應摶,今反脈搏,是氣極乃然,故死。

  ②以其為血衄者之常脈也。

  ③喘,謂卒來盛急,去而便衰,如人之喘狀也。

  ④所謂暴厥之候如此。

  ⑤脈數為熱,熱則內動肝心,故驚。

  ⑥數為心脈,木被火干,病非肝生,不與邪合,故三日後,四日自除,所以爾者,木生數三也。

  ⑦如浮波之合,後至者凌前,速疾而動無常候也。

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乾而死①。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②。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③。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④。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⑤。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⑥。

  ①薪然之火燄,瞥瞥不定其形而便絕也。

  ②如散葉之隨風不常其狀。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散葉」作「叢棘」。』

  ③脈塞而鼓,謂纔見不行,旋復去也。懸,謂如懸物,物動而絕去也。

  ④如珠之轉,是謂丸泥。

  ⑤脈長而堅,如橫木之在指下也。

  ⑥胞之脈繫于腎,腎之脈俠舌本,人氣不足者則當不能言,今反善言,是真氣內絕,去腎外歸于舌也,故死。

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①。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②。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③。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④。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藏菀熟,寒熱獨并于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⑤。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⑥。

→【壘,當作藟。】

  ①左右傍至,言如瀝漆之交,左右反戾。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交漆」作「交棘」。』

  ②如水泉之動,但出而不入。

  ③頹土之狀,謂浮之大而虛緛,按之則無。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頹土」作「委土」。』

  ④如顙中之懸雍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懸雍」作「懸離」,元起注云:「懸離者,言脈與肉不相得也。」』

  ⑤菀,積也。熟,熱也。

  ⑥脈至如華,謂似華虛弱不可正取也。小腸之脈上入耳中,故常聽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