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證﹝Heat-Syndrome﹞:

【學習要求】

掌握麻杏甘石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葛根芩連湯證的辨證論治;熟悉梔子豉湯類證.

 梔子豉湯類證:

﹝Gardeniae_and_Sojae_Praeparatum_Decoction_and_its_similar_Syndromes﹞

01、梔子豉湯證、梔子甘草豉湯證、梔子生薑豉湯證﹝Syndrome_suitable_for_Gardeniae_and_Sojae_Praeparatum_Decoction;_Gardeniae,

Glycyrrhizae_and_Sojae_Praeparatum_Decoction;_Gardeniae

Zingiberis_and_Sojae_Praeparatum_Decoction

【原文】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76﹞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生薑﹝五兩﹞、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77﹞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78﹞

【詞語解釋】

 、虛煩:虛,是與有形之邪為實相對而言;煩,心煩。虛煩,指心煩由無形邪熱所致。

 、心中懊﹝àonáo,音奧惱﹞:心中煩悶殊甚,莫可名狀。

 、少氣:即氣少不足以息。

 、胸中窒:窒,塞也。即胸中有堵塞不適之感。

 、心中結痛:心中因熱邪鬱結而疼痛。

【原文析義】

76條論汗吐下後熱擾胸膈的證治。本條可分兩段來理解。從「發汗後」至「必吐下不止」為一段,辨汗後胃虛吐逆的證候。

太陽表病,自當發汗,然若發汗不當,令胃虛氣逆,致水藥不得入口,即為誤治的逆證。應隨證治之。

若誤認為此屬傷寒嘔逆,更發其汗,必致中陽衰敗,脾胃升降失常,而吐利不止。治法可從溫中和胃劑中悟出。

自「發汗吐下後」至「梔子生薑豉湯主之」為第二段,辨汗吐下後熱擾胸膈的證治。發汗吐下後,有形之邪已去,而餘熱未盡,留擾於胸膈,故虛煩不得眠。

若病情較重者,則反復顛倒,心中懊,是心胸煩熱更甚,故有此煩悶無奈,莫可名狀,臥起不安之狀。

其病機與「虛煩」相同,故治用梔子豉湯。如兼短氣者,是火熱鬱胸,熱傷中氣,可用梔子甘草豉湯。

若兼嘔吐者,為熱擾胸膈,胃氣上逆,可用梔子生薑豉湯。

77條辨熱鬱胸膈胸中窒塞的證治。

發汗,或用瀉下,熱邪不為汗下所解,而鬱熱之邪,留擾胸膈,氣機阻滯,故身熱而心煩,胸中窒悶﹝chest_discomfort﹞不舒。

本條所言「胸中窒」,較上條「心中懊」為重,是熱阻氣機之程度稍異,其病機卻盡相同,故治法亦同,而主用梔子豉湯。

78條辨熱鬱胸膈心中結痛的證治。

傷寒五六日,表證未罷,仍應從表解。若誤用大瀉下之劑,則不惟身熱不去,並見邪結心中而疼痛。可知病情未除。

為外邪入裏化熱,鬱結於胸膈之間,氣機壅滯。此證心中結痛,其程度較「胸中窒」為甚,但仍屬鬱熱所致,故亦用梔子豉湯治之。

心煩、心中懊、胸中窒、心中結痛,是梔子豉湯證在不同發展階段和因個體差異的不同表現,四者之間只是反映程度不同。

其中以心煩最輕,心中懊稍甚,胸中窒又甚之,心中結痛尤甚之,而其病機總為無形邪熱郁於胸膈。

梔子豉湯主證為心煩懊,本條只言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是省文筆法,學者當會其意。

通觀以上梔子豉湯證三條,皆有一誤治過程,如「發汗吐下後」,「發汗若下之」,「傷寒五六日大下之」等,說明梔豉湯證之成因,可由誤治後邪熱留擾胸膈而成。

但本證也有不經誤治,而因外邪入裏,熱鬱胸膈;或熱病後期,餘邪未盡,邪熱留擾胸膈所致者

。是以臨證之時,既當問其因,更應明其病機,結合脈證,處方用藥,方不致誤。

梔子豉湯證之虛煩,心中懊等,因系熱邪內鬱所致,故治法重點在清宣鬱熱。梔子豉湯由梔子、香豉組成。

梔子苦寒,清透鬱熱,解鬱除煩;香豉氣味輕薄,既能解表宣熱,載梔子於上,又能和降胃氣於中。

二藥相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為清宣胸中鬱熱,治虛煩懊之良方。

若在梔子豉湯證上,兼中氣不足而短氣者,則加炙甘草以益氣和中,即為梔子甘草豉湯;若兼熱擾於胃而嘔吐者,則加生薑以降逆止嘔,即為梔子生薑豉湯。

應指出的是,以上三方煎法中,皆是香豉後下,取其氣味輕薄,更能發揮其輕浮宣散之效。

【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梔子豉湯證因無形邪熱郁於胸膈,故其辨證要點為心煩不得眠,心中懊,反復顛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結痛,苔黃。

【病機﹝pathogenesis﹞】:熱鬱胸隔。

【治法】:清宣鬱熱。方用梔子豉湯。

【疑難點擊】

方後注有「得吐者,止後服」一語,後世醫家對此頗有爭議,如成無已、柯韻伯等認為本方是湧吐劑。

筆者以為梔子豉湯非湧吐之劑。究其原由,蓋本方梔子質稟輕浮,能上入心胸,而清熱除煩,性屬苦寒,能使熱勢下行,其作用自不在吐。

香豉輕薄宣透,和降胃氣。論中瓜蒂散是吐劑,主藥是瓜蒂,其用香豉,亦是于宣發中有安胃和中之義。

考《溫病條辨》治手太陰溫病初起,用銀翹散以辛涼解表,方中亦有香豉,是取其宣發解表的作用,而不在其湧吐。可以互證。

再則梔子豉湯證,病由誤用汗吐下引起,豈可一吐再吐?況且本病兼嘔者加生薑,生薑乃嘔家聖藥。

即要催吐,又要止吐,於理不合。另有注家謂「方後得吐者,止後服六字為衍文」﹝張隱庵說﹞,或謂「得吐者,止後服,」含有中病即止,不必盡劑意,可供參考。

對於76條的詮釋,注家意見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對虛煩不得眠的理解,成無已云:「發汗吐下後,邪熱乘虛客於胸中,謂之虛煩者熱也,胸中煩熱鬱悶而不得發散者是也。」﹝《注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沈芊綠曰:「因虛煩故不得眠,因不得眠故反復顛倒,故心中益覺懊,數語形容盡致,當作一氣讀,總由陰陽火熱之邪上炎。」﹝《傷寒論綱目•懊》﹞

《醫宗金鑒》曰:「未經汗吐下之煩多屬熱,謂之煩熱;已經汗吐下之煩多屬虛,謂之虛煩。不得眠者,煩不能臥也。」﹝《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再是對方後「得吐者,止後服」的認識,由此引出梔子豉湯是否吐劑的爭論,已於前述,茲不贅言。

77條「煩熱,胸中窒」,亦是熱鬱胸隔所致,諸家解釋大致相同,惟對其證候比較。

方有執謂:「窒者,邪熱壅滯而窒塞,未至於痛,而比痛較輕也。」﹝《傷寒論條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程郊倩則強調「煩熱兩字互言,煩在內,熱在外也。」﹝《傷寒論後條辨•辨太陽病脈證》﹞道出了證候的表現特徵。

78條「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注家認知也不盡相同。有認為是表熱未除者,如王肯堂。柯韻伯認為此與「熱結心中」有關,並提出當與結胸作鑒別,而分「水鬱折之」,「火鬱發之」之治。李培生指出,「此證心中結痛,當由煩熱所致,並無水氣相結,而且痛勢亦輕,故用梔子豉湯,以清熱宣鬱除煩。」

「從臨床實際情況來看,此證心中結痛,只用梔豉,尚嫌力薄而不能勝任。愚意理氣開結之品,如瓜萎皮、枳實、陳皮之類,可以加入為善。」﹝《柯氏傷寒論注疏正•卷三•梔子豉湯證》﹞

【醫案選釋】

1胃脘痛﹝gastralgia

鄭某胃脘痛﹝gastralgia﹞。醫治之痛不減反增大便秘結﹝obstipation胸中滿悶﹝Chest_tightness﹞不舒欲吐輾轉難臥食少神疲歷七八日。按其脈沉弦而滑,驗其舌黃膩而濁,檢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屬。此本系宿食為患,初隻須消導之品,或可獲愈。今遷延多日,釀成夾食致虛,補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針對心中懊、欲嘔二症,投以梔子生薑豉湯:生梔子﹝9克﹞、生薑﹝9克﹞、香豉﹝15克﹞。分溫作兩服,翌日,病家來謝稱,服藥盡劑後,未發生嘔吐,諸證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並能進食少許。﹝俞長榮.傷寒論匯要分析.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2心悸﹝palpitation

陳XX,男,13歲。1983年11月5日初診。一周前感冒發燒,家長給服感冒藥後好轉﹝藥名不清﹞。5天前晚上發燒又起,仍給服前藥,但熱不退,且見心煩、心悸﹝palpitation﹞、寐差﹝have_trouble_getting_to_sleep﹞。

經某醫院西醫檢查:體溫37.8℃,心率132次/分,第一心音稍弱,各瓣膜區未聞及雜音,心界不增大。心電圖檢查﹝ECG﹞:一度房室傳導阻滯,T波低平,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viral_myocarditis,VMC﹞。因家屬不同意住院,門診醫生給予青黴等抗生素、維生素C、三磷酸腺苷、乙醯輔酶A等,治療3天,症狀無改變,故來就診。

【現症】:發燒,心煩悶,心悸﹝palpitation﹞寐差﹝have_trouble_getting_to_sleep﹞,納呆﹝Poor_appetite﹞,噁心嘔吐﹝Nausea_and_vomiting﹞,二便正常,舌苔薄黃,脈數。證屬邪熱內羈,熱擾心神,治宜清宣邪熱,寧心除煩。

【處方】:山梔子﹝10克﹞、淡豆豉﹝15克﹞、淡生薑﹝3克﹞、薑竹茹﹝6克﹞。3劑後,心煩、心悸﹝palpitation﹞、噁心嘔吐﹝Nausea_and_vomiting﹞見減,仍納差,苔薄黃,脈稍數,守上方加雞內金﹝6克﹞、懷山藥﹝15克﹞。再進2劑後,心煩、心悸﹝palpitation﹞、噁心嘔吐﹝Nausea_and_vomiting﹞止,飲食漸增。復查心電圖、竇性心律。予一味薯蕷飲調理善後。﹝陳明,等.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學苑出版社,1998。﹞

【辨治思路】:上兩案、一為胃脘痛﹝gastralgia﹞,本系宿食為患,而誤用溫燥之刻,遂至食積而為熱。其胃痛不減,大便秘結﹝obstipation﹞,似屬陽明可下之證,然陽明之痛,多腹滿痛,或繞臍痛;大便秘結﹝obstipation﹞,涉及陽明,但未至堅滿程度。

況見有胸中滿悶﹝Chest_tightness﹞,懊欲吐,輾轉難臥,是知病之重心還在胸膈,而不在腸腑,熱鬱胸中,胃氣上逆,故見上症種種。

治法自當清宣鬱熱,和胃降逆。另案心悸﹝palpitation﹞,病起於感冒發燒,自行施藥,邪氣未盡,又復發燒,心悸﹝palpitation﹞心煩,寐差﹝have_trouble_getting_to_sleep﹞納呆﹝Poor_appetite﹞,噁心嘔吐﹝Nausea_and_vomiting﹞,是外邪入裏化熱,熱邪郁於胸隔,上擾心神,犯及胃腑,故治法亦取清宣鬱熱,降逆和胃。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原則。

【現代研究】

梔子豉湯主要用於熱鬱胸膈證,主治虛煩不眠、心中懊等,一般認為此系病邪已過皮毛,尚未深入臟腑,停留於胸膈部位的一類證候。後世溫病學派將本方運用于熱病衛分已罷,初入氣分的輕證。近代本方則推廣應用於表現為中焦濕熱之腸傷寒、副傷寒,肝膽濕熱之黃疸,邪熱內擾之病毒性心肌炎﹝viral_myocarditis,VMC﹞,以及鬱熱所致之食道炎、胃脘痛﹝gastralgia﹞等。因本方藥味簡練,稍嫌力薄,故臨床使用時,可隨證加味。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