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寒熱真假:

﹝Differention_Of_true_or_false_cold_and_heat﹞

【原文】

病人身太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①,寒在骨髓②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11﹞

【詞語解釋】

 ①、皮膚:言其淺表,指在外。

 ②、骨髓:代表深層,指在裏。

【原文析義】

本條從病人的喜惡,以辨真寒假熱、真熱假寒證。發熱、惡寒是外感病的常見表現,對於辨別病證的表裏、寒熱和寒熱的真假,具有一定意義。當病情出現易假易惑時,必須透過現象,探求病證的本質。條文中皮膚是指外在的、表淺的,骨髓是指內在的、深層的。皮膚與骨髓,其分別代表表像與實質。病人身大熱,而反怕冷,想要穿衣者,此是陰寒之邪凝聚於內,虛陽浮越於外所致。其身大熱為熱在皮膚,外有假熱;欲近衣者為寒在骨髓,內有真寒。若身大寒,而反不怕冷,不欲衣被者,是邪熱壅遏于內,陽氣不能透達於外所致。其身大寒是寒在皮膚,外有假寒;不欲近衣是熱在骨髓,內有真熱。前者為屬真寒假熱證,後者為屬真熱假寒證。學者切不可見發熱即斷為熱證,見惡寒即斷為寒證,而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方不致被表面假像所迷惑。

真正的寒熱,人所易分;真假寒熱,病在疑似之間,則辨之頗難。故臨證必須綜合全部脈證,細心審辨,方不致誤。如真寒假熱證,除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外,有時煩躁,狀若陽證,但其語音低微,口淡不渴,或微渴喜熱飲,喜近爐火,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肢冷,胸腹不熱,舌淡苔白,脈多沉遲微弱,或浮數無力,或浮大無根,或細微欲絕。真熱假寒證,除病人身大寒,不欲近衣外,或見面色晦暗,神情昏昏,狀若陰證,但目張紅赤,揚手擲足,譫語煩亂,聲高氣粗,發揭衣被,渴喜冷飲,小便黃赤,大便秘結,四肢雖冷,但胸腹灼手,舌紅苔黃燥裂,脈多沉實有力,或洪滑而數,或遲而堅實。

【原文】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①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②。﹝120﹞

【詞語解釋】

 ①、過:過失,錯誤。即誤治的過錯。

 ②、小逆:指誤治所引起的比較輕的變證。

【原文析義】

本條論太陽病誤治致脾胃氣虛的變證。太陽病,當有惡寒發熱,治宜發汗解表,若汗出而表和,則寒熱去而病解。今患者汗自出,不惡寒發熱,脈象由寸關尺三部皆浮而轉為關脈細數,是表邪已解而裏氣未和,病情發生了質的變化。其原因是誤用了吐法。蓋吐法中有宣散發越之義,借吐得汗,則不惡寒發熱也。關上脈細數,關上主中焦,細數為胃氣受傷虛陽躁動之象,與「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122條﹞之病機略同,不能因脈細數而誤認為是裏熱。至於以下兩小段,是承接上文脈證而來。若得病一二日,是感邪尚淺,發病較輕,誤吐之後,胸中受傷,而胃氣未至大傷,故腹中有饑餓感,但口中不想食。若得病三四日,感邪較深,發病較重,誤吐之後,脾胃中氣大傷,胃中虛冷,虛陽躁動,故見不喜稀粥,欲進冷食,朝食暮吐之變證,此乃誤吐所致,所幸尚不十分嚴重,故稱之為「小逆」。然若病情更向嚴重方面發展,則有可能轉為除中危證。

本條關上脈細數,欲食冷食,似屬胃中有熱,但胃熱之吐,是食入口即吐,而胃寒之嘔,是朝食暮吐。熱證能食,是熱能消穀,本證雖欲冷食,然不能多食,食穀不消也。熱證脈細數,多數而有力;本證脈細數,多數而無力。其辨證關鍵在於本證因誤吐致脾胃氣虛,複因胃中虛冷而虛陽躁動,故有關上脈細數、欲進冷食之胃氣虛冷外現的假熱證象。

【疑難點擊】

對於本條的病機,注家有兩種不同認識。汪苓友謂此證系胃中虛熱,而非虛寒,若胃中系虛寒,則不當見數脈矣!錢天來等與此觀點相佐,指出本條關鍵是因誤吐致變,而胃中虛冷,當溫中和胃而已。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汪苓友曰:《補亡論》常器之云,可與小半夏湯,小溫中湯亦可。郭白雲云,《活人書》大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生薑湯,皆可選用。

【原文】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①,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②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③,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122﹞

【詞語解釋】

 ①、消穀引食:消穀,消化穀物;引食,能食、求食。消穀引食,即易饑而多食的意思。

 ②、膈氣:指膈間陽氣。

 ③、客熱:邪熱,此處作假熱解。

【原文析義】

本條論汗後致胃寒吐逆而見假熱之證。病人脈數,數脈一般是有熱的表現,當能消化穀物而易饑多食。今脈雖數,卻不能食,而反嘔吐者,是因發汗不當,致令膈間陽氣虛弱,胃陽衰微,中焦失於和降,故見嘔吐。胃中虛寒,虛陽躁動,則見脈數。

因此條胃寒吐逆見脈數,病屬胃中虛冷,中虛氣血失於統攝,虛陽躁動,而非真熱所致,故曰「數為客熱」。其脈必數而無力,或伴不欲飲食,或進食甚微,嘔吐物清澈澄冷,口中不渴,舌苔白滑等。若為胃熱之證,則脈數而有力,伴有消穀引食,或食已即吐,嘔吐物多酸臭難聞,口渴欲飲,舌苔黃乾,兩者不難鑒別。

【疑難點擊】

本證有論無方,根據脈證,宜溫中降逆為是。曹穎甫謂:「按此即甘草乾薑湯證,上節所謂煩躁吐逆,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複其陽者,此證是也」﹝《傷寒發微•太陽篇》﹞。

汪苓友則認為,此雖汗後傷陽,但汗後津液亦傷,性情溫燥之藥,當慎用之。其云:「《補亡論》常器之云,可與小半夏湯,此湯雖系止吐之藥,但發汗後,津液必亡,當宜斟酌用之。

又云,宜小溫中湯,此常氏以吐為胃中虛冷,忘其脈數之為客熱也,倘後學宗之,焉得無誤」﹝《傷寒論辨證廣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

近代一些學者,有主張用吳茱萸湯,或理中湯加吳萸、丁香者。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