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麻黃一湯證:

﹝Syndrome_suitable_for_two-Cinnamomi_andone-EphedraeDecoction﹞

【原文】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①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25﹞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箇,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②,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臣億等謹按,

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麻黃湯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箇﹞。

今以演算法約之,桂枝湯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六銖﹞、甘草﹝二十銖﹞、大棗五枚。

麻黃湯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黃﹝十六銖﹞、桂枝十銖三分銖之二,收之得十一銖,甘草五銖三分銖之一,收之得﹝六銖﹞、杏仁十五箇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箇。二湯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兩十七銖,麻黃﹝十六銖﹞、生薑、芍藥﹝各一兩六銖﹞、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杏仁十六箇,合方。

【詞語解釋】

 ①、一日再發:一天發作兩次。

 ②、分:指份。

【原文析義】:

本條論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兩種不同轉歸與治療。太陽病服桂枝湯,應遵「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之旨,如汗不得法,汗出太過者,則可發生種種變化。本條列舉了兩種情況。

其一,大汗出,脈由浮緩變洪大。應鑒別是否邪傳陽明。雖脈洪大,但不見大熱、煩渴等裏熱之象,且惡寒發熱、頭痛項強仍在,表明邪仍在表,故從太陽論治,可用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將息調理之法如桂枝湯方:後所注。洪大之脈,實為藥後大汗,陽氣浮盛於外,正邪交爭的反映。此時切不可認為脈洪大為病已轉入陽明而誤用白虎湯,以免涼遏表邪致病不解,甚至導致它變。

其二,病人服桂枝湯後,「形似瘧,一日再發」即惡寒發熱,一天發作兩次。此與前條「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病機相同而略輕,為太陽病發汗後,大邪已去,餘邪猶存,屬太陽表鬱不解之輕證,以桂枝二麻黃一湯,辛溫輕劑,微發其汗。

桂枝二麻黃一湯為桂枝湯與麻黃湯按2:1比例組方。與桂枝麻黃各半湯藥味相同,但藥量更輕,桂枝湯取原劑量5/12,麻黃湯取原劑量2/9。由於桂枝湯量較桂枝麻黃各半湯的比例增加,麻黃湯用量較之減少,故其發汗力量更小,可稱微發其汗。

【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桂枝二麻黃一湯證辨證要點是表鬱日久,證微邪微,惡寒發熱如瘧狀,一日發作兩次,或伴汗出、身癢。

【病機﹝pathogenesis﹞】:表鬱日久,證微邪微。

【治法】:辛溫輕劑,微發其汗。方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湯證辨析】:桂枝麻黃各半湯證與桂枝二麻黃一湯證均為表邪輕證,症見發熱惡寒如瘧狀。二者鑒別在於,桂枝二麻黃一湯證症狀較輕,而桂枝麻黃各半湯證症狀略重。

【疑難點擊】

對服桂枝湯後脈洪大機理認識,方中行認為:「風多寒少,風邪欲散而寒持之,兩皆不得解而熱反甚也」﹝《傷寒論條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

尤在涇則認為:「脈洪大,則邪猶甚,故宜更與桂枝湯取汗」﹝《傷寒貫珠集•太陽病上》﹞。

【醫案選釋】

案:寒熱時作遷延不解

吳XX,女,62歲,家庭婦女。

病史:患太陽傷寒,服麻黃湯3劑病勢減輕,而冷熱有時發作,病仍遷延不解。症現發熱惡寒,頭眩自汗,脈浮而軟。病勢雖不甚重,而1日發作3次,歷時約40分鐘。當發熱惡寒時,身便瑟然無汗,而脈象亦由浮轉變為浮數無力。因其發作有時,知其邪已欲解。故與桂枝二麻黃一湯治之。1劑後諸症大減,2劑則症已霍然。﹝邢錫波.邢錫波醫案集.人民軍醫出版社.1991﹞

【辨治思路】:本案患太陽傷寒,服麻黃湯三劑病勢雖減,但冷熱時作,一日三發,遷延不解,伴身倦無力,頭眩自汗,脈浮而軟,發作時多無汗,是表郁未解,證微邪微。故以桂枝二麻黃一湯微汗而解。

【現代研究】

本方臨床應用與桂枝麻黃各半湯略同,但病情較輕。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