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鬱輕證:

﹝Mild_superficies-stagnation_Syndrome﹞

【學習要求】

掌握桂枝麻黃各半湯證、桂枝二麻黃一湯證、桂枝二越婢一湯證。

 桂枝麻黃各半湯證:

﹝Syndrome_suitable_for_half-Cinnamomi_and_half-Ephedrae_Decoction﹞

【原文】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①,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 ②、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③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④,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⑤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23﹞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臣億等謹按,

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麻黃湯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箇﹞。今以演算法約之,二湯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甘草﹝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三箇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箇,合方。詳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雲合半湯。

【詞語解釋】

 ①、如瘧狀:指發熱惡寒呈陣發性,發無定時,似瘧非瘧。

 ②、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廁所之古名,此處作動詞用。欲,同尚字。自可,如常之意。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屬正常。

 ③、脈微緩:微非指脈象微弱,乃稍微,略微之意。脈微緩,指脈不浮緊,而趨於和緩。

 ④、陰陽俱虛:此處陰陽,指表裏而言。陰陽俱虛,即表裏皆虛。

 ⑤、熱色:即紅色。

【原文析義】

本條論述太陽病日久不愈的三種轉歸及表鬱輕證的證治。分兩段理解。

第一段自「太陽病」至「一日二三度發」,所述的基本證候具有三方面特點:

其一,「太陽病,得之八九日」說明患太陽病時日較久不愈的病史;

其二,「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即陣發性惡寒發熱同時並見,且發熱重惡寒輕;

其三,「其人不嘔」,外邪未傳少陽,「清便欲自可」,大小便尚屬正常,邪未傳陽明。

綜上所述,雖患病多日,但病仍在表。然病在太陽,何以寒熱一日二三度發?此為病久邪微,正氣欲抗邪外出,而邪鬱不解,正邪交爭較為輕微所致。

第二段自「脈微緩者」至「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病日久不愈,邪鬱不解可能出現三種轉歸:

其一,「脈微緩者,為欲愈」,即脈象由浮緊而漸趨和緩,反映了外邪漸退而正氣抗邪外出,表裏氣和,故為欲愈之兆;

其二,「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脈微為正衰裏虛,惡寒為表陽不足,表裏陽氣皆虛,故稱「陰陽俱虛」。治當急扶其陽,切不可再用汗吐下之法傷伐正氣;

其三,若病人見「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其身必癢」,為當汗失汗或汗出不徹,病邪不解,邪鬱日久,不得宣洩之表鬱輕證。

此雖為轉歸之一,但內容是遙承第一段而加以補充。由於太陽表邪不解,陽氣拂鬱不伸,故病人面色發紅;邪鬱在表,氣血周行不利,汗欲出而不得出,故身癢。治當小發其汗,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為桂枝湯與麻黃湯各取1/3量,按1:1比例合方,或將兩方各三合煎液合併。兩方為小劑組合,旨在使桂枝湯調和營衛而不留邪,麻黃湯解表發汗而不傷正。剛柔相濟,劑量雖小,正所以發散邪氣,扶助正氣,屬發汗輕劑。

【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桂枝麻黃各半湯證辨證要點是表證日久,證輕邪輕,發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或伴面熱、身癢。

【病機】:表鬱日久,邪輕證輕

【治法】:辛溫解表,小發其汗。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醫案選釋】

案1:惡寒發熱

某,女,47歲。1978年3月10日初診。惡寒發熱已9日。患者因三叉神經痛自服單方山茱萸湯,時痛時止,尚未停藥複于熟睡時受涼。症見每日午後三時許微惡寒,並發熱。入夜體溫達38.5℃左右,隨後汗出燒退,如是發作已9天。體驗、血象、胸透均無異常,服用一般解表劑APC及抗菌素無效。苔白,脈弦細。證屬太陽傷寒,因病初誤服補斂之劑,有礙「太陽為開」,以致邪留不退。給予桂枝麻黃各半湯一劑。服後惡寒加重,並作寒噤,繼而發熱,遍體微汗,次日即未再發。﹝高德.傷寒論方醫案選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案2:慢性蕁麻疹

某,女,52歲,2000年10月25日就診。患者1年半前因外出旅遊食辛辣之品,當日即起紅色風團,瘙癢劇烈,經外院治療病情減輕,至全身偶起少量風團,便終止治療。最近2天病情加重。現全身散發性紅色風團,遇熱加重,伴有瘙癢,納眠可,二便調。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診斷為慢性蕁麻疹。

【處方】:麻黃﹝9克﹞、桂枝﹝9克﹞、炒杏仁﹝15克﹞、白芍﹝9克﹞、生薑﹝3片﹞、大棗5枚,赤芍﹝18克﹞、生石膏﹝30克﹞、白鮮皮﹝30克﹞、地膚子﹝30克﹞、蟬蛻﹝9克﹞、蒼耳子﹝15克﹞、牛蒡子﹝9克﹞、甘草﹝6克﹞。服藥7劑症狀明顯減輕,偶起個別風團,上方加黃芪﹝30克﹞。繼服7劑治癒,隨訪1個月無復發。﹝王宗新.麻桂各半湯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山東中醫雜誌,2001;20﹝11﹞:670﹞

【辨治思路】:

案1:病人患外感九日,曾服收斂劑,致邪鬱日久不解,症見惡寒發熱定時而發如瘧狀,屬表鬱輕證,投桂枝麻黃各半湯一劑,正得藥助,戰汗邪解。

案2:患慢性蕁麻疹,該病屬中醫癮疹範疇,多由稟賦不足,衛外不固,感受風寒濕熱之邪,邪鬱腠理,營衛失和而發病。桂枝麻黃各半湯具調和營衛、散寒除風之功,與患者風寒郁表之隱疹合拍。但慮其表鬱身癢明顯,同時兼有熱象,故以原方加清熱祛風止癢之品,用藥絲絲入扣而獲效。

【現代研究】:

根據桂枝麻黃各半湯辛溫解表,小發其汗的功效,現代臨床多用於治療外感病、蕁麻疹、皮膚搔癢證、濕疹。以邪鬱日久,證輕邪微,發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為辨證要點。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