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食:

《傷寒論》胸滿條,有煩熱胸中窒,用梔子豉湯

 又有:胸中痞硬,氣沖咽喉不得息,當吐之。

此二條,言胸前胃家滿悶,一以清胃熱,一以吐胃痰主治也。

 至心之下腹之中硬滿,則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

 又云: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大陷胸湯主之。

 此二條,一言心腹硬滿,用承氣下腸胃燥屎。

 一言心下至小腹硬痛,用陷胸湯下胸腹痰飲。

 至論病後新瘥,強與穀食,故令微煩,當捐穀則愈。

 此言:病後食複之症也。

 舍此別無食滯中焦,胸膈飽悶,而用消導之法。

 不知今之患傷寒熱病,痧疫毒,因食滯中焦,凝結胃陽,不能敷布作汗,內外結紐,互相蒸釀,久熱不解,至死者比比,良由世有夾食傷寒之名,前賢未有夾食治法。

 余今參悟方法主治。

 夫食滯中焦,外冒表邪,病因不一。

 有先因感冒,而食滯不消者,此因感冒停食,外感為本,食滯為標。

 有先因食滯,感冒風寒,食滯為本,外感為標。

 二者雖有標本之分,然當擇其急者先治。

 二者皆急,當以二者並治。

 古人云:急則治標,人多錯解。

 此言:重在急字,言治病當先治本。

 若標病急,當舍本先治標矣;若不急,仍先治本。

 進而詳之,更有說焉。

 例如:表熱食滯,必得表汗外出,表熱外解,則食始消。

 不知欲發表邪,必得胃陽敷布,方能作汗,故以一半消食,一半發表治之。

 若胃氣沖和者,則能作汗外解。

 若痰涎食重,膠固胃中,而以表裏和平治之,則不應矣!

 於是家秘立保和散細研為末,以散胸前凝結,又以升陽解表湯煎湯調服,蒸助胃汁,則作汗外解。

 若表邪未解,表熱方盛,食滯不消,而裏已熱結,且唇焦口燥,用不得快膈末藥者,則以前方同煎,以湯潤燥。

 夫胸前食滯,膠固不開,不用消化,則熱久神昏,必至於死。

 消化之藥太燥,則熱得燥而燥愈甚,亦必至死。

 用潤不及,則偏於燥而熱不減。

 用潤太過,則偏於潤而結愈固。

仲景用山梔豆豉湯,治裏有煩熱,不能作汗外解。

 河間又發豆豉、石膏、滑石,同蔥白能發裏熱無汗之症,均有至理。

 家秘:保和散以消胸膈痰食,多沖竹瀝、蘿蔔汁,以其潤而不燥,寒而不凝,不獨能消痰食。

 且燥火閉鬱,非此不清,燥熱無汗,非此不潤,平淡切病,常能起回生。

 惟葷腥食重,抑遏表邪者,多有不應。

 若痧疫毒得葷腥者,百無一生,以疫毒得葷腥濃味,則凝伏不出,腸胃必腐,後下血水,更重於他病耳。

 故:治夾食,必互參毒及唇焦胸滿,方能得手。

家秘保和散

 半夏、厚樸、枳殼、香附、楂肉、萊菔子、麥芽、川連、豆蔻、石菖蒲。

 上為細末,白湯炮服。

 有燥熱,沖竹瀝、蘿蔔汁,或煎湯以服。

 此方消痰化滯,家秘治胸滿寒熱,夾食夾痰,先服此方,隨服後方升陽解表湯

 若表裏並急,前後二方合用,古名保和丸

 然胸前凝結,必須散以散之,湯以蕩之。

 若丸以緩之,則胸前愈加填滿。

升陽解表湯

 升麻、葛根、羌活、防風、柴胡、枳殼、厚樸、廣皮、生薑、半夏。

 此方升發胃氣,敷布胃陽,作汗散表,家秘治發熱胸滿,表邪不解之症。

 若表症重者,先服此方散表。

 若表裏皆重,前後二方合服。

 五味以散表,五味以宣散。

 胃陽,敷布作汗。

 古人以一味表藥,一味涼藥,和解表裏。

 又:以一半散表,一半清理,雙解表裏。

 今家秘化立此方,和解夾食外感,以開化方比例之妙法。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