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逆:

《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嗽,不獨肺也。

 此言:咳嗽主肺,然別經亦有之,於是詳列十二經絡主咳症形以治內傷。

 至《傷寒論‧太陽篇》,論咳兩條,皆曰心下有水氣,皆用小青龍湯

 此以水飲內伏,心下太陽表症未解,用發散心下水飲主治。

 其《少陽篇》云:咳者,小柴胡湯

 此以邪傳少陽主治。

 其《少陽篇》兩條,一以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用四逆散;一以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苓湯

 二者皆陽邪傳入陰經,當以濕熱主治。

 《傷寒論》惟有太陽、少陽少陰三經致嗽,非《內經》詳而仲景略也。

 蓋因內傷門咳嗽者多,外感咳嗽者少。

 然外感者,六氣皆能致也。

 傷寒致咳,惡寒身痛,發熱無汗,脈浮緊,肺素無熱,外受寒邪,未經鬱熱,冬月可用三拗湯

 肺熱感寒者,羌防瀉白散。

 傷風致咳,頭痛額痛,發熱多汗,脈浮而緩,荊防飲

 以上二條,表邪利害,宜散表。

 傷熱致咳,喉痛聲啞,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而熱,脈沉而數,黃芩瀉白散加荊芥、薄荷;兼風者,加防風。

 傷燥致咳,口渴唇焦,內熱煩躁,時常有汗,幹嗽無痰,連嗽不已,時或停止,遇夜益甚,右脈急數,瀉白散加石膏、黃芩。

 風濕致咳,瀉白散合防風神術湯

 大凡外感咳逆,既明何經主病,又當究何氣致病,因寒散寒,因風散風,有熱清熱,有濕利濕,必當去其致病之根。

 以外感咳嗽,但去病邪,正氣自複。

 例如:熱病,初起不咳,後致咳,皆因熱邪伏於肺胃,要先清其所伏之熱邪。

是以外感之嗽,初起即當從外散表。

 若初起先見咳嗽,即為肺家受邪,單治肺邪。

 若見左脅作痛,即為金邪入木,以肺受邪熱,乘克少陽肝膽木位,宜清理肺邪,佐以清肝膽之藥,如瀉白散加柴胡、黃芩,以清少陽。

 惟先見少陽寒熱症,後變咳嗽,乃名木火刑金,以少陽火邪刑傷肺金而為咳嗽,宜清少陽,佐以清肺之藥,如瀉清各半湯等,加桑白皮、桔梗。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喘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此言外有太陽表邪,內有水飲伏結,上則乾嘔發喘咳,下則小便不利,小腹滿,故以小青龍湯辛散內伏之水飲,敷布胃中,從發表之藥作汗外解。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龍湯主之。

 此重申:太陽經,心下有水氣喘咳,發熱不渴,可用小青龍湯

 服小青龍湯已發渴者,此寒飲已去,病欲解,不必再服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

 麻黃、桂枝、白芍藥、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甘草。

 此方泛視雜合,細玩有苦心。

 原文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

 又云: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

 皆以小青龍湯主之。

 曰表不解,不得不用麻、桂;曰水氣內伏,又非麻黃桂枝大青龍三方所能治。

 故:以乾薑、半夏辛散心下所伏之水飲,先散中焦,續得麻桂、細辛引拔水引,作汗出表,不使水邪干肺喘咳。

 又:以白芍藥斂住肝家營血,五味子斂住腎家陰津。

 但欲辛散心下內伏水飲,作汗發出皮毛,內散水飲,外解表邪,不欲其陽液陰津,亦從麻、桂、細辛而出。

 夫大青龍湯,行周天之雲雨;小青龍,地下之蛟龍。

 初起但發山中內伏之水而外出,若不用乾薑、半夏先散水飲,徒用麻、桂散表,則伏內之水飲不散。

 若用十棗湯等下水飲,太陽之表邪,乘虛內陷。

小柴胡湯:見寒熱。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同一少陽病,有嘔吐,加半夏;有煩渴,去半夏,易以栝蔞根。

荊防飲

 荊芥、防風、桔梗、生薑、桑白皮、杏仁。

 此方治傷風咳嗽,用桔梗開肺竅,桑白皮、杏仁瀉肺氣,加荊芥、防風將肺中之風輕輕瀉藥出。

黃芩瀉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生薑、黃芩。

三拗湯

 治肺受寒邪而嗽者,荊防飲,治肺受風邪而嗽者;

 此方治肺火嗽者。

 廣而推之,燥火加知母、石膏;風熱加防風、石膏;風濕加防風、蒼術;痰多者加栝蔞、海石。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