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氣形志篇》 第二十四①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此篇併在前篇,王氏分出為別篇。』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①。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為足之陰陽也。

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心主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為手之陰陽也。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寫有餘補不足②。

  ①血氣多少,此天之常數,故用鍼之道,常瀉其多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十二經水篇》云:「陽明多血多氣,剌深六分,留十呼;太陽多血多氣,剌深五分,留七呼;少陽少血多氣,剌深四分,留五呼;太陰多血少氣,剌深三分,留四呼;少陰少血多氣,刺深二分,留三呼;厥陰多血少氣,剌深一分,留二呼。」太陽太陰血氣多少與素問不同,又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篇與素問同,蓋皇甫疑而兩存之也。』

  ②先去其血,謂見血脈盛滿獨異于常者,乃去之。不謂常剌,則先去其血也。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①。復下一度,心之俞也②。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藏之俞,灸剌之度也③。

  ①度,謂度量也。言以草量其乳閒四分去一,使斜與橫等,折為三隅,以上隅齊脊大椎,則兩隅下當肺俞也。

  ②謂以上隅齊脊三椎也。

  ③《靈樞經》及中誥咸云:『肺俞在三椎之傍,心俞在五椎之傍,肝俞在九椎之傍,脾俞在十一椎之傍,腎俞在十四椎之傍。』尋此經草量之法則合度之人,其初度兩隅之下,約當肺俞,再度兩隅之下,約當心俞,三度兩隅之下,約當七椎,七椎之傍乃鬲俞之位,此經云左角肝之俞,右角脾之俞,殊與中誥等經不同,又四度則兩隅之下約當九椎,九椎之傍乃肝俞也。經雲腎俞未究其源。

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剌①。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鍼石②。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③。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藥④。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⑤。是謂五形志也。

  ①形,謂身形。志,謂心志。細而言之,則七神殊守。通而論之,則約形志以為中外爾。然形樂,謂不甚勞役。志苦,謂結慮深思。不甚勞役則筋骨平調,結慮深思則榮衞乖否,氣血不順,故病生于脈焉。夫盛瀉虛補是灸剌之道,猶當去其血絡而後調之,故上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則其義也。

  ②志樂,謂悅懌忘憂也。然筋骨不勞,心神悅懌,則肉理相比,氣道滿填,衞氣怫結,故病生于肉也。夫衞氣留滿以鍼瀉之,結聚膿血石而破之。石,謂石鍼則砭石也,今亦以鍼代之。

→【鈹〔金皮〕:音,ㄆㄧˊ。】

  ③形苦,謂修業就役也。然脩業以為就役而作,一過其用則致勞傷,勞用以傷,故病生于筋。熨,謂藥熨。引,謂導引。

  ④修業就役,結慮深思,憂則肝氣并于脾,肝與膽合,嗌為之使,故病生于嗌也。

  《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于肝則憂。』

  《奇病論》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咽嗌」作「困竭」,「百藥」作「甘藥」。』

  ⑤驚則脈氣併,恐則神不收,脈併神遊,故經絡不通而為不仁之病矣。夫按摩者,所以開通閉塞,導引陰陽。醪藥者,所以養正袪邪調中理氣。故方之為用,宜以此焉。醪藥,謂酒藥也。不仁,謂不應其用則痺矣。

剌陽明出血氣,剌太陽出血惡氣,剌少陽出氣惡血,剌太陰出氣惡血,剌少陰出氣惡血,剌厥陰出血惡氣也①。

  ①明前三陽三陰血氣多少之刺約也。

  《新校正》云:『按《太素》云:「剌陽明出血氣,剌太陰出血氣。」楊上善注云:「陽明太陰雖為表裏,其血氣俱盛,故并瀉血氣,如是則太陰與陽明等俱為多血多氣,前文太陰一云多血少氣,二云多氣少血,莫可的知。」詳《太素》血氣并瀉之旨,則二說俱未為得,自與陽明同爾,又此刺陽明一節,宜續前寫有餘補不足下,不當隔在草度法五形志後。』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