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一

惡寒:

秦子曰:惡寒惡風,以一症而分輕重。

 惡風者,見風則惡,無風即止;惡寒者,即無風亦惡寒。

 惡寒、惡風、發熱皆是表邪,雖裏症悉具,若有一些惡寒、頭疼、身痛、手足冷,即是表邪,宜先解表,不宜清裏攻下。

 然惡寒有陰症陽症分別,不發熱,脈沉遲,口不乾,神清便清,陰症惡寒,治宜溫經。

 發熱脈數,頭痛心煩,陽症惡寒,治宜散表。

 然溫經散表各有分別,太陽症,無汗惡寒,發熱脈浮緊,為表邪傷營,宜發汗,西北冬月,用麻黃湯,南方三時,用加減羌活湯、十味芎蘇散。

 有汗惡風發熱,脈浮緩,為表邪傷衛,宜解肌,西北冬月,桂枝湯,南方三時,加減防風湯

 陽明症,目痛,脈浮大,無汗惡寒發熱,宜發汗,葛根湯

 有汗惡寒發熱,宜解肌,防風乾葛湯升麻葛根湯

 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少陽寒熱,無汗惡寒,脈浮弦緊,宜發汗,柴胡防風湯

 有汗惡寒,脈浮弦數,宜小柴胡湯

以上三陽表症惡寒也。

 又有:太陽病,重發其汗,不發熱而惡寒;

 又有:脈微人,不應發汗,誤汗之,亦惡寒;

 更有:衛氣不足,表氣虛,誤汗之,亦惡寒。

 以上乃過汗亡陽而惡寒也,治宜黃建中湯、玉屏散。

 例如:熱病胃寒人,多服寒涼,反變裏寒而用溫裏者也。

 另有:陰症惡寒,治宜溫經,又各不同,此直中三陰中寒惡寒也。

仲景云: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分別太陽病,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

太陽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

 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此分別太陽病,若初起惡寒時即發熱者,為風傷衛氣,發于陽也。

 若起初惡寒,未即發熱,停一二日發熱者,為傷營血,發于陰也。

 舊注發熱惡寒為陽症,無熱惡寒為陰症,誤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分別頭痛惡風,發熱汗出,乃是風傷衛之中風症,宜用解肌者。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

 因複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並竭,無陽則陰獨。

 複加燒針,因胸煩,面青黃,膚者,難治。

 色微黃,手足溫者,可治。

此重言太陽中風症,不應用麻黃湯

 若誤汗之,則發熱惡寒,又複誤下,心下痞滿,陰陽兩傷而惡寒。

 妄加燒針,因胸滿煩,面青黃,肌肉而難治。

 惟面色微黃,手足尚溫,或可治之。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申明發熱惡寒、無熱惡寒之症,一起病,或即發熱未發熱,若惡寒體重嘔逆,六脈皆浮而緊急,此名傷寒而非中風。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申上章寒傷營之傷寒,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當用發汗者。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未發汗而惡寒,表邪也;既發汗後反惡寒,此誤汗亡血中之陽,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不比亡氣中之陽,用四逆湯者。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此申明傷寒不拘日數,但以微惡寒骨節煩疼,心下支結,外症未去。

 當以桂枝柴胡等,散太陽、少陽表邪,不用桂枝柴胡湯,用柴胡桂枝湯,以少陽症多於太陽耳。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當攻痞,當先解表,乃可攻裏。

 解表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申明汗下後,痞滿若惡寒,為表邪未解,故先用桂枝湯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

 不比惡熱之痞氣,即用瀉心湯攻裏者。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汗出多,本不惡寒;陽明脈,汗出多,本不遲。

 今本陽明病,尚見浮遲浮緩之脈,汗雖多,仍微惡寒,尚是太陽風傷衛表症,故重申解肌散表之治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病,脈本不浮,陽明病,本有汗。

 今陽明病,見浮緊太陽脈,又見無汗而喘,太陽寒傷營之症,故重申發汗散表之治也。

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若腹大滿不通者可以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此太陽病,因發汗出不徹,以致轉入陽明。

 若汗雖多,尚微發熱惡寒,外邪未解,且未見潮熱,未可用承氣湯

 若腹大滿,又見大便不通,亦止可以小承氣湯,略微和胃氣,勿令其大泄,以起初汗不透徹故耳。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口苦咽乾,腹滿陽明症也。

 但微喘發熱惡寒,又見浮緊太陽脈,則不可下,若誤下,則表邪內陷,腹滿而小便不利。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複有裏也,可與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少陽時也。

 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少陽症也。

 大便硬,陽明結也。

 但脈細,此少陽微結,非陽明實結,故用小柴胡湯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此條:以下,皆中寒陰症也。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

同一背惡寒,若口乾而渴,以別陽明,口中和而不渴,以別少陰。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仲景治北方冬令,太陽經惡寒發熱,頭痛,脈浮,無汗之症,以麻黃、桂枝發營衛之邪,從皮毛外出。

 又恐:肺得風寒而閉鬱,故用杏仁潤肺以開泄皮毛。

 然未可概治江浙溫熱之地,三時溫熱之時,故陶氏有加減法:裏有熱,加石膏、黃芩;少陽見症,加柴胡;陽明見症,加乾葛;小便不利,加木通、車前子。

 夏秋用羌活、獨活,易去麻黃、桂枝。

加減羌活湯:

 羌活、獨活、防風、荊芥、柴胡、乾葛、廣皮、甘草。

 北方、長沙等地,冬月允宜麻黃湯

 若南方溫熱之時,則麻、桂辛熱,故家秘用此方,臨症加減。

 裏有熱或火令,加黃芩、石膏、知母;胸前飽悶,加枳殼、厚樸、桔梗;脅肋刺痛,加青皮、山梔、木通、蘇梗;嘔吐,加半夏;食滯,加山楂、麥芽、萊菔子;頭痛,加川芎。

十味芎蘇散:

 川芎、紫蘇、乾葛、柴胡、枳殼、桔梗、半夏、茯苓、廣皮、甘草。

 少陽、陽明,惡寒發熱,兼胸次不寬,用此方散二經表邪,解在裏凝滯。

 惡寒無汗,脈浮,加羌活、防風;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裏有積熱,加梔連;唇焦口燥,去川芎、半夏,加天花粉、知母。

桂枝湯:

 桂枝、白芍藥、生薑、生薑、大棗。

傷寒無汗,發熱惡寒,仲景已立麻黃湯

 今有汗發熱惡風症,立桂枝湯

 以症輕於前症,方亦輕於前,故不用麻黃、杏仁開毛竅,而用白芍藥斂津血,薑棗調中氣,惟以桂枝一味,以治汗出邪不解之症。

 然治南方熱令,亦犯辛溫,故立加減於後:春加石膏、黃芩。

 熱令用防風易桂枝;裏有熱者,不用此方;惡寒身痛,加羌活;足冷,加獨活;時寒時熱,加柴胡;陽明有邪,加乾葛。

加減防風湯: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芍藥、生薑、生薑、大棗。

 北方冬令,發熱有汗,脈浮緩,用桂枝湯

 若南方溫熱之時,或內有積熱之人,家秘化立此方代之。

 因陶氏加減沖和湯,未合仲景之旨耳。

 症兼陽明,加乾葛;兼少陽,加柴胡;

口渴消水,加石膏知母;裏有積熱,加梔連;胸前飽滿,加枳殼廣皮。

葛根湯:

 葛根、麻黃、桂枝、白芍藥、生薑、生薑、大棗。

太陽無汗惡寒,未鬱熱者,北方冬月用麻黃湯

 陽明無汗惡寒,北方用此方。

 三時南方人,或裏有熱者,以羌活、獨活易麻、桂;無汗而喘,脈浮而緊,以杏仁易去芍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桂枝葛根湯:

 葛根、白芍藥、桂枝、生薑、生薑、大棗。

陽明無汗而惡寒,用前方葛根湯;若有汗惡寒,用此方主治。

 然此亦冬令治法,南方人裏有熱,以防風、羌活易去桂枝。

 口渴消水,加石膏、知母;積熱重者,加梔、連。

葛根解肌湯:

 葛根、白芷、防風、蒼術、蔥白。

前二方,仲景一以治陽明無汗惡風寒,一以治陽明有汗惡風寒。

 但治冬令則可,南方溫熱,家秘用此方。

 胸前飽悶、加枳樸;嘔吐,加半夏;口渴,去蒼術,加栝蔞根。

升麻乾葛湯:

 升麻、乾葛、白芍藥、生薑、生薑、棗肉前方葛根解肌湯,治陽明發熱無汗惡寒者。

 此方治陽明有汗發熱惡寒者,蓋汗出而熱不減,不重在發汗。

 此方妙在但散邪不發汗者。

防葛石膏湯:

 防風、葛根、石膏、知母、廣皮、甘草。

葛根解肌湯,治陽明無汗發熱惡寒。

 升麻乾葛湯,治陽明有汗發熱惡寒。

 若口渴消水,表裏俱見,立此方和解。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人參、半夏、甘草。

太陽惡寒,陽明惡寒,前已分別各條治法。

 今少陽寒熱,通以小柴胡湯加減,以應變化。

 惡寒無汗,加防風;頭痛身痛,加川芎、羌活;目痛額痛,加乾葛、白芷;惡寒足冷,腰痛腳痛,加獨活;惡寒發熱,脅肋痛,加青皮、山梔、枳殼、木通、蘇梗;有汗,加白芍藥,助柴胡,同止寒熱;血不足而惡寒,倍加當歸、白芍藥;胸前飽悶,去人參加枳樸;大便閉結,小腹脹痛,加大黃;小便不利,加木通;喘咳,加枳、桔、杏仁;裏有積熱,加梔、連;嘔吐,倍半夏,加竹茹、厚樸;口燥痰多,去半夏易栝蔞霜、貝母;口渴唇焦,加石膏、知母、竹葉。

 小柴胡湯:有人參,無大黃,治中氣虛邪,在半表半裏者。

 大柴胡湯:有大黃,無人參,治腸胃實熱,大便秘結者。

 柴胡飲子:有人參,有大黃,治中氣虛,大便結熱,有潮熱者。

柴胡桂枝湯:見發熱。

少陽症,又見太陽惡寒,以柴胡湯加羌、獨,散太陽表邪。

 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

 見陽明症,加葛根。

黃芪建中湯:

 黃芪、桂枝、白芍藥、生薑、大棗。

 中氣虛寒而惡寒,以建中湯加入黃芪,實營衛;胸前凝滯,加砂仁、廣皮;元氣虛,加參、術;血虛,加當歸;真陽虛,加桂、附,去桂枝。

玉屏散:

 黃芪、防風、甘草。

 中氣虛,則用黃芪建中湯;表氣虛而惡寒,則用玉屏散。

 《本草》云: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非言補氣之功,言固表之功。

 元氣虛,加參術;陰血虛,加歸芍。

吳茱萸湯:

 吳茱萸、生薑、人參、大棗。

 以下皆陰症惡寒之方。

 厥陰乾嘔,吐涎沫,惡寒,故以此方主治。

 痰多,加半夏;氣逆,加廣皮、藿香、砂仁。

通脈四逆湯:

 乾薑、熟附子、生薑、蔥白。

不發熱而手足厥冷,三陰經陰症寒厥惡寒也,仲景以此方治之。

 家秘:加廣皮和中州,助蔥白以行陽氣;加黃芪協薑、附而達表。

 方書:用黃芪同防風,助黃芪實腠理。

 此以用薑、附加黃芪,助薑、附外固皮毛。

當歸四逆湯:

當歸、白芍藥、桂枝、通草、細辛、大棗、甘草。

 此方治血虛傷寒發表者也。

 傷寒氣血充足,略一惡寒,即發熱作汗。

 若氣血虛,不能發熱作汗,故惡寒厥冷,脈細欲絕,宛似陰症。

 仲景以當歸、芍藥,與桂枝、細辛同用,全在養血散表,實非陰症溫經治法。

 家秘:加川芎、蔥白,助其通陽和陰,作汗外解。

芍藥甘草附子湯:

 白芍藥、生薑、附子。

未發汗而發熱惡寒,宜發汗。

 既發汗而表症仍在者,尚宜再汗。

 今因發汗後反惡寒,此因汗而亡陽惡寒也。

 然亡氣中之陽,用四逆湯;亡血中之陽,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附子湯:

 附子、白術、白芍藥、人參、茯苓。

 此方即:真武湯加人參,仲景治少陰背惡寒,口中和者。

 因此悟得仲景用八味腎氣丸,補水中之火,補天一生水。

 用真武湯,補土中之火,補地二成之也。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