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素問鈔》 卷下之五 補遺

注曰:膀胱位當孤腑言他腑皆無所待而自能出惟膀胱必待氣化而後能出與他腑不同。故曰:孤腑同則為類異則為孤。

 脈候抄

從陽陰始按陰陽即仲景所謂浮洪長滑為陽沉細短澀為陰之類歟。和柔相離者緩也。若接續不離則數矣。故病脾脈來實而益數也。厭厭和調不變亂也。攝攝連屬不止代也。榆莢輕浮和軟也。借之以形容秋脈之輕浮和適而相屬也。來如彈石彈石強硬也。平則沉軟病則強硬與沉軟反也。與前彈石不同前彈石兼促此只則強硬也。脾為孤臟言他臟各主一時惟脾不正主四時與他臟異。故曰:孤。長夏胃微軟弱曰平按前二條皆言胃而毛胃而石此言軟弱軟弱即胃也。下仿此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死軟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按此節與前條夏胃微鉤曰平之旨同。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按前條春兼秋脈知秋乃病此條秋兼春脈知春乃病不過對舉互言別無他後意脈仿此。如水之流浮盛也。如鳥之啄細小也。浮盛太過細小不及。濁氣歸心濁氣陰氣也。淫精於脈精者陽精也。脈非動脈乃經脈也。即前陰氣陽精也。毛脈合精一節言皮毛之精與脈氣流經之精相合而行氣於氣海氣海則流布於曰臟由是中外上下各得其所而平均也。留當作留後節揆度節此權衡之義。不間臟傳曰臟已間臟傳如心病傳肝之類不間臟傳如心病傳肺之類然間臟雖傳所生至於七傳則一經不能再受邪矣。凡陽有五蓋五者土數也。五臟皆以胃氣為主。故曰:五五二十五陽。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蓋極中者也。不適中乎精氣也。諸陽皆然謂諸陰在內格拒其陽於外故病似陽而誠屬陰不可作陽病治下仿此。陽氣有餘身熱無汗汗者陰氣也。陰勝陽虛故熱無汗。

 能病抄

秋冬奪於所用至手足為之寒也。一節用用力也。爭者不和也。邪氣陰邪也。氣因於中四字疑衍之從上者陰邪從逆上之陽而上也。秋冬陽衰陰盛人於秋冬耗奪其陽精之氣則上焦陽氣愈衰為盛陰迫之而上不和矣。陽既上而不下則下焦愈見陽虛而陰愈盛陰盛充溢為陰邪矣。陰邪而從微陽逆上是寒自下逆上而厥也。手足寒者四肢諸陽之本陽衰陰旺故手足寒也。氣聚于脾中穀氣聚也。瘧皆生於風後言瘧

因于暑蓋瘧皆先傷暑後感風寒而發也。注曰:陽氣下行極而上陰氣上行極而下。故曰:陰陽上下交爭此指外邪所傷言匯粹抄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此指本氣自病言按風暑陽邪喜傷于陽陽經而受陽邪則陽極矣。和則陽氣下降極則反上與陰爭水寒陰邪喜傷于陰陰經而受陰邪則陰極矣。和則陰氣上升極則反下與陽爭此亦各經之陰陽如某經氣血多少之謂非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之陰陽也。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所舍暑熱藏於皮膚之內乃舍于營氣中也。後言皮膚之內衛氣所舍風水客于皮膚乃客于衛氣中也。可見皮膚之內乃營衛并居此亦各經之營衛其氣和柔故能受邪向之暑熱傷營今之風寒傷衛營衛俱受邪而并居故因衛氣外出而入于陽分則與陽爭陽虛而寒因衛氣內行而入于陰分則與陰爭陰虛而熱此指晝行陽夜行陰之衛氣也。後段并于陽則陽勝并于陰則陰勝又與前陰陽上下交爭互相發明。病極則復者物極則衰故陽中之邪極則寒止陰中之邪極則熱止且衛氣越其受邪之經而行於他經則邪正相離而寒熱亦止。瘧但熱不寒蓋因只感暑與風之陽邪不感水邪之陰寒故如是也。寒而鼓頷頷乃胃脈所經熱而多渴乃胃熱所致故知瘧屬於胃者多。勝復之氣蓋言或勝氣為病或復氣為病非先勝後復之謂如陽邪勝陰邪復也。徇蒙招尤至甚則入肝許學士雲上虛者肝虛也。肝虛則頭暈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弦耳聾皆暈之狀也。名曰肝厥頭暈。結陰者便血寶鑒曰陰氣內不結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

 

 論治抄

按:而收之謂按摩以收攝之。假者何如?謂冬月用寒藥不以冬寒為禁也。高者抑之一節總解上文制之奪之之義。夫氣之勝也。一節與後運氣抄夫氣之勝也。文同必安其主客即六氣加臨之主客同逆之指六氣言異者從之指五運言。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一節中道者氣味薄之藥也。病病在腎肝其道遠或用氣味薄藥治之必須大劑頓服亦合義方之制注曰:食而令足劑大而多也。然急過之乃頓服之。以所利行之如辛利於散之類。驚者平之或使其平心易氣以先之而後藥此因外驚而治也。若內氣動其神者又當以藥平其陰陽之盛衰則神可安志可定矣。必伏其所主一節伏伏也。

今欲伏其邪使之不為害當先知熱因寒用等法如同謂以熱治寒始皆同也。

終異謂熱藥寒服則氣異熱藥寒服而無格拒之患必破積潰堅而服

□□□□□□□□者宜也。或內治或外治或衰之以屬各隨其所宜也。。

又大熱內結,或大寒凝內,久利不止,遂以熱下之,及以寒下之,迺通因通用也。此則病體何主,必欲伏之,如以熱治寒,以寒治熱之謂。藥宜何用,必當先之,如因寒因熱,因塞因通之謂。其所用之藥,始與人同,而內行四法,終與人異,凡可以破積潰堅,和氣已病者,皆自此而得之矣。然帝之所問,雖曰非調氣而得,而用藥若此,則正所以調氣而平也。

假治假,其始也類治似同,其終異矣,是為反治之法,故可使破積潰堅,氣和而病必已也。塞,入聲。)

 

 色診抄合於神明謂合於天地神明之變化也。

 針刺抄觀適之變謂須靜意視義而觀察之化調適其病變也。

無逢其衝而瀉之謂水下一刻三刻五刻七刻人氣在三陽二刻四刻六刻八刻人氣在陰分氣在陽三則陽分獨盛氣在陰分則陰分獨盛見其獨盛指以為邪以針瀉之反傷真氣故下文云云王注:言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三刻在少陽三刻在陽明四刻在陰分若然則氣一晝一夜只行得二十五周於身與靈樞篇首人氣一晝一夜五十度周於身之說不合其誤可知且分陰者乃三陽之陰分非內臟陰分午時水下一刻人氣在三陽之刻在陽分亦三陰之陽分非外腑陽分。故曰:腑有陰陽臟亦有陰陽此專指衛氣言也。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按經度篇心經注曰:心系有二其一上與肺相連入肺兩大葉間其一由肺系而下曲折向後并脊膂細絡相連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經之所雲其指此歟。從陰引陽從陽引陰謂頭陽足陰熱陽寒陰頭有病下取之足有病上取之陽病之引熱陰使涼陰病寒引之陽使溫皆是也。此與論治抄陽病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義取之并同。

 陰陽抄萬物之能如謂萬物之生初固由之死之初亦由之。味歸形形食味氣生形形氣食言不特味生形氣亦生形。氣歸精精歸化化生精精食氣此言氣不特生形又能生精。味傷形氣傷精此言味雖生形而形傷形氣雖生精而亦傷精。精化為氣此言氣不特生精生化而精化亦能生氣。故曰:交相益也。氣傷於味此言不特形傷味而氣亦傷於。故曰:互相損也。天運當以日光明謂之天營運不息者由日光明而陽氣盛也。如人固守其陽則壽若傷耗其陽則夭。暮而收拒一節示人以養陽也。脈流薄疾并乃狂薄疾陰氣虛也。并者陽氣盛實也。

 

 標本抄治得為從得者順也。如以熱治熱為順其病也。

 運氣抄氣數氣指陰陽氣言數指三陰三陽言注曰:氣數者生成之氣謂天一地六之九數也。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蓋直年之氣勝氣也。勝氣為邪所於則直年之氣為勝而邪不勝故病微直年之氣不勝不勝不足也。為邪所於則甚。非其時則微者如木年而火氣至是直年木氣勝故火氣雖至乃非其時故後二年乃病者微也。當其時則甚如木直之年木氣勝也。今為邪中是木氣虛而受邪。故曰:所不勝則甚不勝者木氣虛也。

 又曰:當其時則甚謂木直之年而木為邪所病其病為甚。故曰:當其時則甚。安其屈復如勝氣和則平之勝氣甚則奪之謂隨勝氣之微甚或平或奪以安靜之使其屈伏耳。

 

匯粹抄

故聖人傳精神一節謂身中精神傳而承襲之不毀天之真氣服而順從之不逆則神明流通而無內壅外壅之失。其色必夭前言察脈此言亦當察色。如參春者病參春謂重輕疾徐自等也。中部之候獨調謂中部雖不大不數然上下二部皆大數者亦死或上下二部大數獨中部脈小者亦死。一候後則病後則勝脈有大小遲數大謂者前小者後數者前遲者後也。。獨小者病獨者於凡候中舉一候言也。如前一候後則候之義。

 

岐伯曰: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

腎傷於寒而傳而脾胃主肉寒主於肉則結為堅堅化為膿故為癰也。血傷故少。故曰:少氣。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脾主肉肝主筋肉溫則筋舒肉冷則筋急故筋攣也。肉寒則衛氣結聚故為腫癰。

肝移寒於心,狂,隔中。

心為陽臟神處其中寒薄之則仲亂離故狂也。陽氣寒相薄故隔塞而中不通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為陽臟反受諸寒氣寒不清鬱而為熱內爍于金金受火邪故中消也。肺臟消爍氣無所持故飲一溲二金火相賊死不可治。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夫肺寒入腎腎氣有餘,則上奔於肺,故云:湧水大腸為肺之府為水客於大腸也。腎受凝結不能化能化液大腸積水而不流通故病行則不。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肝藏血主驚故熱薄之則驚而鼻血

肝移熱於心,則死。

夫兩陽和合火木相爍故肝熱入心則當死也。

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

心府兩間中有斜膈膜膈膜下際內連於橫膈膜故心熱入肺久久傳化內傳膈熱消渴而多飲也。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

柔謂筋柔、謂骨強氣骨皆熱髓不內充故骨強而不舉筋柔而緩無力也。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脾土制木腎反移熱以與之是土不能制木而受病故久久傳為虛損也。腸死者腎主下焦象水而冷今乃移熱是精氣內消下焦無主以守持故腸除而氣不禁止也。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膀胱為津液之府胞為受納之司胞熱移于膀胱則陰絡內溢故不得小便而溺血。

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小腸脈絡心咽循下膈抵胃屬小腸故受熱則下令腸膈塞而不便上則令口生瘡而糜爛也。

小腸移熱於大腸,必虙瘕為沉

小腸移熱大腸兩熱相藏則血溢而為虙瘕也。血滿不利則月事成滯不行,故云:為虙瘕為沉也。虙與伏同。

→【虙:音ㄈㄨˊ,與伏通】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

胃為水穀之海其氣外養肌肉熱消水穀又燥肌肉故善食而瘦食㑊者謂食人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也。亦易也。

→【㑊:﹝亻亦﹞,音亦,懈惰也。】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㑊。義同上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

腦液下滲則為濁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淵謂鼻足太陽脈起目內上額交顛絡腦陽明脈起於鼻交中旁約太陽之脈令腦熱則足太陽逆與陽明之脈俱盛薄於中故鼻辛辛謂醉痛也。熱盛則陽絡溢陽絡溢則衄出汗血也。謂汗血血出甚陽明太陽脈衰不能榮養於目故目瞑瞑暗也。

故得之氣厥也。

厥者氣逆也。皆由氣逆而得之出氣厥論

帝曰:始人生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

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精氣謂陽之精氣。出《奇病論》。

岐伯曰:陽虛則外寒者,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戰也。

王安道曰此陰字指人身之陰與水穀之味也。夫有所勞倦者過動屬火也。形氣衰少者壯火食氣也。穀氣不盛者勞傷元氣則少食而氣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陽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濁陰不降也。夫胃受水穀則清陽升而濁陰降以傳化出入滋養一身也。今胃不能納而穀氣衰少則清無升濁無降矣。故曰:上不行下不通非絕不行不通但比無病時謂之不行不通耳上不行下不通則郁矣。鬱則少火皆成壯火胃居上焦下脘之間故胃氣熱熱則上炎熏胸中為內熱也。斯東垣所謂勞傷形體飲食失節而致熱者乎內傷之說蓋原于此。

陽盛生外熱者,上焦不通,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元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外傷寒毒內薄諸陽寒外盛則皮膚收皮膚收則腠理密故衛氣蓄聚無所流行矣。寒氣外薄陽氣內爭積火內燔故生外熱。

陰盛生內寒者,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胷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溫氣陽氣也。陰逆內滿則陽氣去于皮外也。出調經論。

靈樞‧病傳篇)曰七傳當作次傳謂傳其所勝如心傳肺肺傳肝之類間傳謂間臟傳所不勝如心傳肝肝傳腎之類。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思瀉之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氣謂口鼻中喘息也。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審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者為不足當稱當瀉全不在此但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病氣有餘乃邪氣勝也。急瀉以寒涼酸苦之劑如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及懶語者為病氣不足乃真氣不足也。急補以辛耳濕熱之利若病患形氣不足病也。來之時病氣亦不足此陰俱不足禁用針針宜補以其藥不可盡劑不已取臍不氣悔穴。

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者,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出《奇病論》。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後條脈細微如發

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髮,此不足也。

外有餘者五內不足者二。

名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外有陰者五皆手太陰脈當洪大而數今微細如發是脈與症相反也。以肺氣逆淩於胃故上使人迎躁盛也。故曰:其病在太陰其盛在胃也。以喘息氣逆又云:頗在於肺病相氣逆症不相應故死不治何也。謂其病在表則內有二不足謂其病在裏則外有五有餘表裏,既不可憑補瀉因難為用其死明矣。

有病巔疾者,曰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精氣陽之精氣。出《奇病論》。

 

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病何也?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

脈如弓弦大而且緊大則為氣緊則為寒寒氣內薄而反無痛故問之蓋以勞氣內蓄寒復內爭勞氣薄寒故化為風風勝於胃。故曰:腎風。

 

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腎水受風心火痿弱水火俱困故死。出《奇病論》

 

尸厥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額角。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尸狀若。

故曰:屍厥。

其卒冒悶而如死屍身脈獨如常人而動也。然陰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邪氣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五絡閉結而不通故其狀若屍。刺隱白曆兌湧泉于少商中沖神門各一。出謬刺論。

 

病有重身九月而瘖,何也?

岐伯曰:胞之絡脈絕也。

絕謂斷而不通流非天真之氣斷絕也。

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

少陰腎脈氣不營養故不能言

無治也,當十月復。

十月胎去胞絡復通腎脈上營故復言也。

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

疹久症也。

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出《奇病論》。

 

人有大谷十二分,

大經所會曰大谷十二分者十二經脈之部分

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小絡所會曰小谿所絡三百六十五除十二俞外則當三百五十三名。

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

衛氣滿填以行邪氣不得居止衛氣虧缺留止則為邪氣所客。

鍼石緣而去之。

言邪氣所客衛氣留止針其溪穀則邪寅緣氣隨脈而行去也。

診病之始,而決為氣,

謂以五臟脈為之決生死之綱紀也。

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母謂應時王氣也。先立應時王氣然後乃求邪之氣。

所謂五決者,五脈之也。

出五臟生成篇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下謂目下所見可否也。調適脈之盈虛觀量志意之邪正及病深淺成敗之宜乃守法以治之也。出《五臟別論》。

 

諸癰腫筋攣骨痛,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如金勝木之類。出脈要精微。

 

言道之至數,

言五色脈應乃道之至數。出玉版要論

天下數至,

言五色脈變乃天下至數。出玉機真藏論。

天地至數,始於一,終於九;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三三者九,以應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

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三而成天而成三地三而成人非惟人獨由此三氣而生天地之道亦如是也。故易乾坤諸卦皆必三矣。 又曰:三氣乃天氣地氣人氣也。

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此言其氣者謂天真之氣常系屬於中也。天氣不絕真靈內屬行藏動靜悉與天通。故曰:皆通乎天氣也。《陰陽離合論》曰:陰陽數之者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推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一謂離合也。雖不勝數然其要妙以離合推步悉可知之也。矣。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謂八正之虛邪從虛鄉而來襲虛而入為病。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正邪者不從虛之鄉來也。以中人微故莫知其情意莫知其形狀也。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

不敢病未至於敗也。出八位神明論。

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

應時而至為八正非時而至者為虛

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

四時之氣所真者謂春氣在絡經脈夏氣在孫絡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也。

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

觸冒虛邪動傷真氣避而勿犯乃不病邪。

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八風正邪其傷人也。微八風虛邪其傷人也。深此人忌於天。故曰:天忌。八正神明論。

諸氣在泉,風淫於內,

風變淫邪而勝於內也。

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風性喜溫思清故治以涼是以勝氣治之也。佐以苦隨其所利也。肝木苦急則以甘緩之又肝散若抑則以辛散之如仲景桂枝湯是也。蓋發散風邪以辛為主故桂枝三兩為君芍藥味苦酸做寒三兩為臣甘草味甘平二兩為佐者內經所謂平以辛佐以辛以甘緩以酸收也。生薑味辛溫三兩大棗味甘溫十二枚為使者內經所謂風淫于內以甘緩以辛散之意也。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熱性惡寒故治以寒也。熱之大盛甚於表者以苦發之不盡復寒制之寒制不盡復苦發之以酸收之甚者再方微者一方時發時止亦以酸收之如麻黃湯是也。本草曰輕可去實 又曰:腠密邪勝表實者輕劑所以揚之故用麻黃之輕劑味甘苦三兩為君也。風邪在表緩而膚腠疏者故用桂枝二兩解肌為臣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辛苦者是也。甘草味甘平一兩為佐杏仁味甘苦溫七十枚為使者經曰甘苦急急食味以緩之肝者營之主也。傷寒傷營營血為之不利故用甘草杏仁為佐使也。又謂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故麻黃佐以杏仁用利氣也。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濕與燥反燥除溫故以苦燥其色也。淡利竅以故淡滲泄也。

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火氣大行心怒之所生也。心欲惡故以鹹治之又辛苦緩故以酸治之大法須汗者以辛佐之令其汗也。不必資以苦。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以辛瀉之酸補之甘辛當作酸辛。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以熱治寒以勝析其氣也。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又曰:司天之氣,風淫所勝,

風變淫邪所勝則淫邪勝也。

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在泉外淫於內所勝治之司天上淫於下所勝平之。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按:濕淫於內佐以酸淡比酸辛當作淡。

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

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鹹辛,以苦下之。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鹹瀉之。

按: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甘此文恐誤也。

邪氣反勝者,

不能淫勝於地氣反為不勝之氣為勝以勝之

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在原之氣勝盛故以酸瀉故以辛甘邪退則正虛故以補養而平之。

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

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

為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此六氣方治與前所勝法殊法治者瀉客邪之勝氣也。佐者皆所利所旦平者補已弱之正氣也。

 

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

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

太陰之勝,治以鹹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

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瀉之。

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瀉之。

太陽之勝,治以甘當作苦。

熱,佐以辛酸,以鹹瀉之。

六勝之至皆先歸其不勝已者故不勝者當先瀉之以通其道矣。瀉所勝之氣令其退釋也。

 

厥陰之復,肝乘脾土始因土勝水水之子木木乃復土仇。

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鹹軟之。

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泄之。

少陽之復,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鹹軟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凉,少陰同法。

陽明之復,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補之。

太陽之復,治以鹹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

治諸勝復: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要清之,清者溫之,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

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

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有復所勝各倍其氣以調之故可使平也。宗屬也。調不失理則餘氣自歸其所屬勝復衰已則各補養而不定平之必清必靜無妄抗之則運氣之寒熱亦各歸同天地氣也。

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揆度者切度之也。言切求理脈其也。度者得其高下以四時度之也。又曰:凡揆度奇恒之法先以氣口太陰之脈定四時之正氣然後度量奇恒之氣者玉版論要。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